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临床特点,增强鉴别诊断意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对11例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儿均有发热、多形性皮疹及内脏损害三联征。甲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凡服用苯环类抗癫痫药物者出现发热、皮疹、内脏损害时需警惕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及时诊断正确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抗癫痫药高敏综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3例AHS临床资料回顾及复习国内外文献,总结AHS的临床特点。结果AHS患儿均有发热、皮疹及内脏损害,有的患儿的皮疹表现为中毒性表皮松解症。结论确诊AHS后立即停用致敏抗癫痫药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抗癫痫药物致高敏综合征的临床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癫痫药物致高敏综合征(AHS)是指由含有芳香族重复基团化学结构的一组抗癫痫药物(AED)包括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所引起的皮肤和全身副反应综合征。临床少有报道,本文探讨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以期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所裨益。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11例患儿均符合AHS的临床诊断。男7例,女4例。年龄6月~14岁,其中3岁以下2例,3~5岁3例,6~14例6例。本文11例患儿均于发病前2~3周确诊为癫痫,服用苯巴比妥6例,卡马西平4例,苯巴比妥联合苯妥英钠1例。发病至入院时间0.5~10d。1.2临床表现发热11例,其中稽留高热7例,不… 相似文献
5.
6.
7.
抗癫痫药物过敏反应综合征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抗癫痫药物过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5年5月~2002年4月我院收住的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粘膜损害、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其中肝脏损害7例,淋巴结肿大4例,心、肾受累各4例,骨髓受累2例,表现为Stevens-Johson综合征1例,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内脏损害均为可逆性,7例随访半年,除有皮肤色素沉着外无其他异常表现.7例需继续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者,改用丙戊酸钠5例,托吡酯2例,未再出现过敏及癫痫发作.结论抗癫痫药物过敏反应综合征多发生于服用抗癫痫药物后1~6周,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与内脏器官受累三联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癫痫类药物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原因及常见致敏药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16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和Pubmed数据库,查阅公开发表的抗癫痫药引起的超敏反应综合征案例报告,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综合文献报道纳入38例患者,其中中国人36例,日本人1例,法国人1例。致敏药物以苯巴比妥(36.84%)和卡马西平(39.47%)最常见。临床表现以发热、皮损为主。经治疗后35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时有发生,临床应用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抗癫痫药物高敏反应(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AHR)是一种由抗癫痫药诱发的特异性体质反应,临床上以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苯妥因钠(phenytoin,PHT)、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苯巴 相似文献
10.
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属于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本文主要对拉莫三嗪、托吡酯、左乙拉西坦、非氨酯和氨己烯酸等抗癫痫药物在LG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并比较儿童典型失神(TAS)发作和不典型失神(AAS)发作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失神发作性癫痫患儿临床资料37例,其中TAS组19例,AAS组18例,并进行随访。结果:TAS组起病年龄3.7~10.2岁,4~10岁起病17例,占89.5%,无神经系统发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有特征性脑电图改变,治疗完全控制率为83.3%。AAS组66.7%合并其他发作形式,神经系统发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异常分别为55.6%和43.8%,脑电图改变多样,治疗完全控制率为33.3%。两组治疗完全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S起病与年龄相关,多无神经系统发育及检查异常,且有特征性的脑电图改变,预后良好;AAS发病年龄差异大,多有神经系统发育及检查异常,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 临床药师对1例万古霉素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儿童实施药学监护,调整患儿用药方案,监测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并调整给药剂量,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经过早期识别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后,患儿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结论 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具有儿童的特殊性,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应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药物致5-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我院1例疑似氟西汀致5-羟色胺综合征的病历,并通过检索1994~2013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文献报道以及我院氟西汀致可疑5-羟色胺综合征共40例,其中14例是单用一种药物引起的,其余26例都是联合用药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大部分发生在用药24 h内(42.5%)。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大部分病例(95%)症状缓解。结论:药物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时有发生,临床应用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变化,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RBNS)的临床特征及应用西罗莫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9 年1 月
至2022 年4 月收治的5 例儿童BRBNS 的临床资料。通过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2 年4 月收录的文献,
分析BRBNS 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5 例BRBNS 均有皮肤静脉畸形及胃肠道病变;伴随重度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生长缓慢;内镜对BRBNS 诊断率达100%,病变分布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等。治疗上需多
次输血、口服普萘洛尔、局部介入或硬化处理病变。多数3~6 个月复发,改用西罗莫司后症状好转。西罗莫司起始日剂量为
0. 5~1. 0 mg/ m2 ,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增加至每日2. 0 mg/ m2 ,达到目标浓度5. 0~10. 0 ng/ mL,维持血红蛋白至稳定水平。
结论:儿童BRBNS 临床症状较重且易反复,西罗莫司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托吡酯和硫必利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T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60例符合DSM-Ⅳ-rIR 诊断标准的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应用托吡酯治疗,每天2~3 mg/kg;对照组应用硫必利治疗,2次/天,每次50~150 mg,以抽动发作减少次数为标准评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比较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有效率为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1%,对照组为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
与硫必利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同样有效,但托吡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婴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学监护要点,以提高临床药师对治疗药物的管理水平。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婴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治疗,对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药学监护,促进患儿病情转归。结果:经过包括临床药师在内的诊疗团队共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提出用药建议,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药学监护和用药宣教,患儿好转出院,随访期间病情未复发。结论:临床药师在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治疗中可发挥药学专业优势,进行药物精细化监护管理,提高疗效,以保障婴幼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利妥昔单抗(RTX)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时出现的相关严重不良事件(SAE),探讨RTX治疗儿童PNS时发生SAE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RTX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应用RTX治疗PN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性别、年龄、发生SAE的名称及具体临床表现,对可能引起SAE的相关因素,使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生存变化情况,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共收集44例PNS患儿,起病年龄(4.73±0.35)岁,初始使用RTX年龄(10.16±3.47)岁,随访时间1.50(2.05)年。44例患儿中,12例患儿至少出现1次可能与RTX相关的SAE,其中男10例(83.33%),女2例(16.67%)。超敏反应与感染为较常见的SAE。初始使用RTX的年龄是发生SAE的危险因素。初始使用RTX的年龄每增加1岁,发生SAE的风险减少23.8%。结论:RTX在儿童中,总体安全性较好。年龄越小的患儿使用RTX发生SAE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