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肢体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180名,随机分组为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康复组(C组)。3组分别接受传统针刺的辨证取穴治疗和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分期针刺取穴治疗,并同时接受系统现代康复治疗。分别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巴氏指数(MBI)以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在总的临床疗效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和康复组(C组);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BI量表、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量表积分治疗后经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检验,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和康复组(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分期针刺疗法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张相锋 《大家健康》2016,(10):70-71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脑病心病科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10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组和康复组,各50例。联合组接受靳三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康复组接受单纯康复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上、下肢FMA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康复组(P<0.05);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值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值高于康复组(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65-168+173
目的 观察基于Brunnstrom 理论指导的中药穴位湿热敷对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针灸康复科住院的60 例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同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基于Brunnstrom 理论指导的中药穴位湿热敷技术,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 次,每周5 次,连续治疗4 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痉挛分级(MAS)、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thel 指数(MBI)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评分(SS-QOL)。结果 治疗4 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上、下肢MAS 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FMA 评分、MBI 评分和SS-QO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下肢MAS 分级明显降低,且观察组FMA 评分为(61.67±5.87 分)、MBI 评分为(67.27±7.27 分)和SS-QOL 评分为(178.97±11.89 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结论 基于Brunnstrom 理论指导的中药穴位湿热敷能有效缓解脑梗死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改善偏瘫肢体运动活动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动态针刺穴位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动态针刺穴位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76例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动态针刺组、传统针灸组和对照组,其中动态针刺组在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Brunnstrom Ⅰ期上肢取阴经穴,下肢取阳经穴;Ⅱ期后改用上肢阳经穴为主,下肢以委中、足三里穴为主进行动态针刺。传统针灸组在对照组所用药物的基础上按传统针灸方法进行治疗。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临床疗效和康复效率。结果 治疗末期动态针刺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组和对照组(F=4.372~20.001,q=3.964~5.407,P〈0.01);传统针灸组在MBI、临床疗效和康复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q=3.461~4.092,P〈0.05、0.01)。结论 动态针刺治疗是肢体康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石氏针灸的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24~48 h后开始康复与石氏针灸治疗,治疗30 d.采用改良的Bobath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改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0.05,P〈0.05).结论早期石氏针灸与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MBI.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估其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观察患者肩部肿胀程度。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患手肿胀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程度和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肩关节腔注射结合针刺董氏奇穴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患侧肢体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轻手的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8.
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86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功山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44-45,4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观察,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康复组患者在其神经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后72 h即开始进行康复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测定患者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6.20±1.59)、(6.12±1.42)分]、下肢FMA评分[(6.67±2.21)、(6.31±2.41)分]、MBI评分[(26.15±10.52)、(26.39±10.62)分]均低于治疗后[康复组:(24.62±3.31)、(26.23±7.27)、(34.95±8.26)分,对照组:(11.52±3.63)、(13.84±6.29)、(30.23±7.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t=4.965、5.145、3.675,均P〈0.05;对照组:t=2.471、2.542、3.274,均P〈0.05)。治疗后康复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t=2.547、2.965、2.312,均P〈0.05)。结论: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是有效的,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动作观察疗法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醒脑开窍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试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分。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FMA-UE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UE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动作观察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康复护理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100例,在此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3周后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3周后,干预前,实验组FMA评分23.85±10.9分,MBI评分44.13±20.05分;对照组FMA评分24.18±9.6分,MBI评分43.53±19.07分。干预后,FMA评分24.18±9.6分,MBI评分43.53±19.07分;对照组FMA评分31.22±10.9分, MBI评分59.18±18.81分。2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实验组患者的FMA评分、MBI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55%~75%的患者中风后会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状。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是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新技术,对上肢功能的改善尤为明显,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观察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联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为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夯实基础。方法 2018年6-1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对照组(n=25)采用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观察组(n=25)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对患者FMA评分、MBI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6.153,P<0.001;F交互=34.226,P<0.00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MA评分、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MB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期间两组不同时间的症状改善程度不同,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联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确切、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中枢性促进(Brunnstrom)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的疗效,观察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营口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行康复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基础康复训练和醒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运动想象疗法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想象疗法配合头针疗法,观察2组治疗6周后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6周后,2组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均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可有效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失衡的经络系统,恢复病灶部位大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07-110
目的 探讨绳带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异常步态和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采用抛银币法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酌情予控制颅内压、血压、血糖和血脂,营养神经细胞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康复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绳带疗法。两组均干预8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态参数(步长、步宽和步速)、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平均步长、步宽和步速较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康复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FMA-L评分和改良MBI评分较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康复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绳带疗法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异常步态,而且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改善与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10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干预组53例。对照组53例患者进行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等多种治疗方法在内的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5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另外进行呼吸肌反馈训练。每周5次,共训练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评定、上下肢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对治疗后的患者呼吸功能与肢体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评定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 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功能水平与肢体功能FMA、MBI评分呈正相关(r=0.425、0.478,P<0.05)。结论 呼吸肌反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呈正相关,可以在临床上通过改善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水平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患侧或双侧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4例AIS伴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均行常规基础治疗。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患侧头针同步康复训练运动疗法)和研究组(双侧头针同步康复训练运动疗法),两组各47例。分别采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相比治疗前,两组治疗后2、4周NDS评分均明显下降,MBI和FMA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4周NDS评分明显下降,MBI和FMA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双侧头针同步康复训练运动疗法既可有效改善AIS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亦可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I、FMA和FAC评分,以及降低NIHSS评分,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偏瘫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1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利用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方案,对照组仅利用康复训练方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及记录住院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多,治疗组患者住院日明显缩短。结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该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正确的认识本病,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三甲医院为主导的康复管理体系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90例。所选择病例均先在三甲医院进行康复治疗4周,4周后自行转诊至下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归为对照组,进入以三甲医院为首的康复管理体系进行康复治疗的归为观察组,2组病例康复治疗周期均为1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使用简式Fugl-Meyer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进行四肢运动能力评定,使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 不同时间、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且2组间评分差值也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大。结论 以三甲医院为首的康复管理系统的施行,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该体系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