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比较几种不同的提取线粒体的方法对线粒体蛋白浓度及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普利莱试剂盒提取方法和Pierce线粒体提取试剂盒方法分别提取线粒体,测定提取得到的线粒体蛋白浓度、污染情况和活性。结果同样数量的细胞采用普利莱法提取得到的线粒体蛋白浓度高于其他2种方法所提取的线粒体蛋白浓度(P<0.05);采用Westernblotting的方法测定提取的线粒体发现采用普利莱法提取得到的线粒体中胞质蛋白污染较其他2种方法提取得到的线粒体少,线粒体纯度高;测定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和ATP含量后发现同样采用普利莱法提取得到的线粒体活性最高。结论普利莱法提取线粒体的方法优于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和Pierce线粒体提取试剂盒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线粒体内RNA和蛋白质合成过程澡的能量需求及其ATP的调节作用。方法:组织匀浆-梯度离心法分离并纯化大鼠脑皮质线粒体,氧电极法鉴定线粒体氧化呼吸及其偶联活性;体外无细胞(Cell-free in vitro)线粒体,^3H-UTP和3H-Leucine掺入法分别测定细胞器的转录与翻译活性。结果:线粒体RNA和蛋白质合成中所需的ATP可来自线粒体自身氧化产生外源ATP的加入可使转录活性增加3.7倍,而翻译活性仅提高17%,在既无外源ATP加入又无内内源性产生时,线粒体蛋白翻译活性仍为最大活性的53.1%;ATP浓度对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呈双相性,1mmol/L时转录以及翻译活性最高,高浓度或低浓度均产生浓度依赖性抑制效应。结论:ATP可在转录与翻译两个水平影响线粒体RNA和蛋白质合成,ATP对mDNA表达的调节是一种经济,积极有效的反馈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4.
5.
肿瘤细胞通过改变自身代谢以适应能量和生物合成的需求。线粒体作为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的关键细胞器,其功能异常是癌症发生和进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线粒体动力学和能量代谢途径的改变对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至关重要,肿瘤微环境通过诱导免疫细胞线粒体代谢重编程和线粒体动力学变化,影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进而促进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线粒体应激介导的线粒体DNA泄露可通过激活多条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如cGAS-STING、TLR9和NLRP3,在宿主抗肿瘤免疫响应和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塑造中扮演复杂的调控角色,线粒体DNA介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是目前极具潜力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手段;线粒体活性氧作为肿瘤发生的重要媒介,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组成,推动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本文围绕线粒体生物学与抗肿瘤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从多个角度探讨线粒体在肿瘤-宿主互作中的核心作用,以期为开发靶向线粒体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站” ,它为细胞提供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同时它又是人类细胞中除细胞核外唯一存在DNA的细胞器 ,现已证明线粒体DNA(mtDNA)含有编码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系统中 13条多肽链的基因以及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 2 2个tRNA的基因和 2个rRNA基因 ,因此mtDNA突变则影响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系统功能 ,使APT合成减少 ,一旦线粒体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则可引起细胞发生退变甚至坏死 ,导致一些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减退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临床上统称为线粒体病。本文主要介绍mtDNA突变…  相似文献   

7.
袁媛  张凤 《医学综述》2014,(22):4066-4068
血小板凋亡是血小板自主有序的死亡,其不是病理状态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采取的一种死亡过程。血小板凋亡是井然有序的过程,大量的分子及途径参与其中。线粒体在调节血小板凋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血小板凋亡过程中,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过度开放,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并导致多种线粒体蛋白,其中,线粒体内的Bcl-2家族对血小板凋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线粒体在血小板凋亡中的作用机制,对于研究血小板凋亡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随着对线粒体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线粒体离子通道的功能对线粒体至关重要。本综述旨在总结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线粒体离子通道,并分别阐述它们在不同的心血管疾病 (如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性心肌病和肺动脉高压)中发挥的病理生理学作用。近年来,线粒体靶向药物的研发成为医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领域,因此本文总结了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特异性以及能够调节心血管功能的线粒体离子通道激活剂或抑制剂,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学波  李建远 《医学综述》2008,14(13):1934-1937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能量生成的场所,参与脂肪酸的合成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也是核外惟一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衰老、疾病、死亡以及生物进化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线粒体DNA具有母系遗传、拷贝数多、阈值效应、较高的突变率和序列的多样性等特点,因此线粒体DNA异质性在生物学、医学、法医、生物技术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近几年来,mtDNA异质性研究的新成就为揭示许多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现就线粒体DNA异质性检测方法及研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线粒体转移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使得我们业已成功的建立了转线粒体小鼠动物模型。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应用显微注射技术将活的线粒体转入小鼠胚胎;二是通过脱核胞质体与胚胎干细胞融合,再将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入小鼠囊胚,从而形成嵌和鼠;三是将脱核胞质体与小鼠胚胎直接融合而产生的转线粒体小鼠。随着越来越多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发现,各种不同线粒体疾病的转线粒体小鼠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线粒体肌病/ 肌病患外周血红细胞线粒体DNA的拷贝数量有无异常。方法:用分子杂交技术对10例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和16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及正常对照中,均未发现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的片段缺失;但前线粒体DNA的拷贝数量较后明显增多。结论:在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的外因细胞中,线粒体DNA的数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与其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者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的拷贝数量有无异常。方法:用分子杂交技术对10例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外周血细胞线粒体DNA的片段缺失;但前者线粒体DNA的拷贝数量较后者明显增多。结论:在线粒体肌病/脑肌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线粒体DNA的数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与其肌肉中线粒体的异常增生相一致。这一实验方法对线粒体肌病/脑肌病的初筛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大于消耗,使过剩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脂肪组织或者其他部位。脂肪组织适应性产热的激活能够促进能量消耗及改善糖脂代谢,是肥胖治疗的关键。棕色脂肪细胞和米色脂肪细胞均参与产热,成人体内产热脂肪的特性更接近于米色脂肪,即具有储能/耗能双向切换模式,在被寒冷或肾上腺素激动剂等诱导激活后适应性产热增加。 产热脂肪细胞主要通过线粒体中的解偶联蛋白1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近期研究发现线粒体动力学、质量控制、代谢产物以及线粒体本身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的载体在米色脂肪细胞生成和功能维持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对米色脂肪细胞中线粒体的特征及线粒体对米色脂肪生成和功能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D患者常发生线粒体自噬异常.相关研究显示,线粒体自噬是线粒体质量和数量控制的重要途径,即细胞可通过选择性自噬清除受损或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能量供应.该文从AD状态下线...  相似文献   

16.
<正>线粒体被普遍认为是细胞能量生产的“工厂”,在真核细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氧条件下,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作为细胞能量的直接来源,大约90%是在线粒体中通过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途径产生,以满足细胞对生物能量需求[1]。此外,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已经成为真核细胞的中心信号枢纽[2],  相似文献   

17.
吴优  卢中秋  姚咏明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3):186-188,130
线粒体是调节细胞能量平衡和细胞死亡的重要细胞器,在内外环境影响下,受损、衰老的线粒体会对细胞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线粒体自噬(mitophage)是指细胞选择性清除受损、衰老的线粒体,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研究中发现,pink1-parkin途径参与膜电位降低引起的线粒体自噬的发生,对线粒体整个网络的功能完整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其确切调控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线粒体自噬中pink1-parkin途径调控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线粒体肌病线粒体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云  陈清棠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24(5):375-376,T02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线粒体形态结构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每组又分为处理后4h、8h、16h组(各6只).SCI组采用Allen&#39;s打击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只暴露脊髓,不打击.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构的改变;在各时相提取伤段脊髓组织线粒体,JC-1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SCI组脊髓组织伤后4h线粒体体积略增大,嵴排列稍紊乱;8h线粒体体积增大,嵴稍肿胀;16h线粒体结构不清,嵴断裂、排列紊乱,部分线粒体膜破裂,有空泡化.脊髓损伤后4h,线粒体膜电位开始明显下降(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线粒体膜电位处于下降趋势.结论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伤段脊髓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出现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一种不需提取线粒体DNA而直接用线粒体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的方法 ,将得到的线粒体用高温加热 ,使线粒体膜破裂 ,释放DNA后 ,直接用于PCR扩增。结果 :扩增产物与提纯的线粒体DNA扩增得到的产物一样丰富。提示 :该方法适用于对线粒体DNA纯度没有特别要求的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