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前节结构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揭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79例,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根据等效球镜度(SE)的大小,将所有患眼分为高、中、低三组:A组:SE≥-3.00D;B组:-6.00D0.05),双眼角膜球面像差与屈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r右=-0.013,P右=0.909;r左=0.053,P左=0.641);A,B,C三组及A’,B’,C’三组之间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两眼的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差异,双眼的前节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两眼屈光状态的不同不是由于眼前节形态以及角膜的像差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Corvis ST评估不同近视程度成年患者的角膜生物力学及及与年龄、近视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年1月至8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拟行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01例(101眼,右眼)。根据等效球镜屈光度(SE)分为轻度近视组(SE>-3.00 D)组(12眼)、中度近视组(-6.00 D相似文献   

3.
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术后屈光欠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眼(21人)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LASIK治疗,年龄20~38岁,残余球镜屈光度-2.00~-13.00D(-5.87D±2.65D),柱镜屈光度0~3.5D(-1.15D±0.94D)。结果术后6个月屈光稳定,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32眼(94.12%),所有眼屈光度在术前预期矫正±1.00D以内。1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l行。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等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安全、有效、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光学成像屈光补偿技术测量人眼视网膜屈光状态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基于屈光补偿进行视网膜成像屈光状态的检测方法对模拟眼进行屈光度检测。分别设定模拟眼屈光状态为-3.00 D、-2.00 D、-1.00 D、0 D、+1.00 D、+2.00 D及+3.00 D。在不同屈光状态下,分别测量模拟眼的屈光度10次。记录每次模拟眼的理论屈光度、图案板距离以及实际测量的屈光度。不同屈光状态下测量的屈光度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算测量值相对于理论值的偏倚,即模拟眼屈光不正的理论值与测量值平均值的差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理论值与测量值的一致性。 结果当模拟眼的屈光状态设定为-3.00 D、-2.00 D、-1.00 D、0 D、+1.00 D、+2.00 D及+3.00 D时,基于屈光补偿测量视网膜屈光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99±0.07)D、(-1.98±0.07)D、(-0.96±0.07)D、(0.19±0.07)D、(1.18±0.10)D、(2.37±0.11)D及(3.48±0.09)D;测量的偏倚分别为-0.01 D、-0.02 D、-0.04 D、-0.19 D、-0.18 D、-0.37 D及-0.48 D。经Pearson相关分析,模拟眼测量偏倚的绝对值与理论屈光度成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r=0.964,P<0.05)。10次实际测量的平均值与理论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ICC=0.997,P<0.05)。当模拟眼处于-3.00 D、-2.00 D及-1.00 D(即屈光状态为近视)时,累计共测量30次。结果模拟眼理论屈光度与实际测量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ICC=0.996,P<0.05)。当模拟眼处于+1.00 D、+2.00 D及+3.00 D(即屈光状态为远视)时,累计共测量30次。结果模拟眼理论屈光度与实际测量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ICC=0.984,P<0.05)。 结论在模拟眼中基于屈光补偿技术进行视网膜成像屈光状态的测量方法准确且有效,该测量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IOL-Master测量大学生近视眼的眼轴长度(AL),水平、垂直角膜屈光力(K1,K2),前房深度(ACD)及角膜直径,探讨大学生近视眼各屈光成分值与屈光度的关系以及大学生近视眼的主要成因。方法:大学生近视患者1059例2118眼,经电脑验光按等效屈光度分为三组:A组低度近视<-3.00D(738眼),B组中度近视-3.00~-6.00D(989眼),C组高度近视>-6.00D(391眼)。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IOL-Master)测量其AL,K1,K2,ACD及角膜直径,计算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的比值AL/CR,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明显增加,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且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K1在A组与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K2在各组间具有差异性(P<0.05),但K1和K2仅与中度近视的屈光度存在相关性(P<0.05);各组AL与K1、K2呈负相关,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CD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度近视的屈光度与ACD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角膜直径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屈光度无相关性(P>0.05);AL/CR比值3.183±0.132,近视屈光度与AL/CR比值呈负相关(r=-0.761,P=0.000)。结论:轴性近视是大学生近视的主要类型。大学生中度近视是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共同作用所致;ACD对大学生近视屈光度影响较小;角膜直径对大学生近视屈光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霄  张健  张利科  王晓冰  邓秀静 《国际眼科》2017,10(11):2177-2179

目的:对河北省眼科医院门诊1 500例2 840眼屈光不正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为屈光不正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河北省眼科医院2013-06/2014-07门诊屈光不正患者1 500例2 840眼,所有患者使用Topcon RM-8800电脑验光仪进行客观验光,使用Topcon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两者结合确定屈光度。并观察近视散光的屈光度与轴分布、远视散光的屈光度与轴分布、散光患者年龄与散光轴的分布。随机选取150例患者测量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等静态屈光指标以及调节幅度、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等动态屈光指标,并与正常人群对比。

结果:所有患者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单纯性近视、单纯近视散光、复性近视散光、单纯性远视、单纯远视散光、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比例分别为38.99%、3.27%、23.94%、4.68%、1.34%、13.52%、15.25%; 近视散光共773眼,近视散光屈光度-0.25~-0.50、-0.75~-1.00、-1.25~-1.50、-1.75DS以上人数比例分别为31.05%、38.55%、16.56%、13.84%; 远视散光共421眼,远视散光屈光度0.25~0.50、0.75~1.00、1.25~1.50、>1.75DS人数比例分别为26.60%、24.94%、16.63%、31.83%。150例300眼患者静态屈光指标中,角膜曲率为41.23±2.43φ/D、前房深度为3.71±0.43mm、眼轴长度23.45±1.43mm; 动态屈光指标中,调节幅度10.56±2.32D、负相对调节2.31±0.47D、正相对调节-1.82±0.67D、调节灵敏度11.34±2.21D,各项动、静态屈光指标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者1 194眼中,3~7、8~18、19~45、46~60岁合规则散光眼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5.85%、11.98%、45.64%、6.53%; 150例300眼患者中,等效球镜≤-0.5D者152眼,等效球镜≥0.5D者48眼,-0.5~0.5D者100眼; 150例300眼正常人群等效球镜≤-0.5D者150眼,等效球镜≥0.5D者50眼,-0.5~0.5D者100眼。

结论:屈光不正患者1 500例2 840眼中,以单纯性近视、复性近视散光人数最多,近视散光者-0.25~-0.50、-0.75~-1.00DS屈光度区间人数最多,远视>1.75DS最多。散光者中,年龄越大不规则散光人数越多; 且屈光不正眼各项动、静态屈光指标与正常人群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屈光不正的视盘表现。方法对500例1000只屈光不正眼进行视力检查、标准屈光检查、遮盖试验、立体视盘摄影、Humphrey自动视野计检查,观察分析屈光不正眼的视盘特征。结果1000只眼中25 眼(2.5%)发生了视盘倾斜,且24眼(96%)都存在近视或近视散光,其中球性屈光度>3.00D组与≤3.00D组和散光度>1.50D组与≤1.50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即球性近视高于3.00D或散光大于1.50D的近视眼出现视盘倾斜的发生率高。最常见的相关特征有:散光(5.8%)、弧形斑(4.98%)、斜视(4.76%)、视野缺损(16%)、后葡萄肿(4.29%)。结论视盘倾斜并不少见,且与散光或高度屈光不正密切相关,特别是近视。临床上要将视盘倾斜引起的视野缺损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视野缺损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度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双眼眼轴长度(AL)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FAZ)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等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绵阳万江眼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就诊的高度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患者双眼中屈光度低眼纳入低屈光度组,屈光度高眼纳入高屈光度组。经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双眼等效球镜度(SE),生物测量仪测量A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获得双眼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分析AL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低屈光度组SE为+1.75~-4.50(-0.92±1.57)D,AL为22.04~26.09(24.01±0.91)mm;高屈光度组SE为-3.00~-7.50(-4.89±1.29)D,AL为23.54~27.77(25.33±0.89)mm;双眼SE参差平均为3.97 D,AL参差平均为1.32 mm。两组患者间SE、AL、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前房深度(ACD)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在浙江省瑞安地区随机选取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各2个班共513名学生(1 025眼),年龄为7~14岁。在瑞安市人民医院门诊进行相关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屈光度、IOLMaster检查等,记录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年龄等相关基本信息。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分析ACD、AL与年龄、屈光度的关系。结果7~14岁学龄期儿童,平均AL为(23.68±1.09)mm,平均ACD为(3.48±0.26)mm,平均屈光度为-1.06(-11.37~+6.25)D;ACD与SE呈负相关(?茁=-0.048,P<0.01)。正视眼和近视眼的ACD和AL存在差异。结论在学龄期儿童,ACD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ACD有轻微加深趋势。ACD影响屈光状态,近视眼的ACD较正视眼更长。  相似文献   

10.
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近视和眼压的关系,本文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眼压进行了测量观察。方法对49例年龄为7~14岁、双眼屈光度差值≥2.5D(2.50D~6.62D)的屈光参差者的双眼屈光度、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分别进行测量。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中高屈光度眼(7.44D±2.57D)的眼压(17.18 mmHg±2.56 mmHg)与低屈光度眼(3.89D±2.41D)的眼压(17.22 mmHg±2.82 mmHg)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0.075,P=0.940)。近视屈光度与眼压(r=0.040,P=0.372)、中央角膜厚度与眼压(r=0.011,P=0.808)和角膜曲率(r=0.062,P=0.166)均无相关性。结论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的屈光度与眼压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焦点软性亲水性接触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1月到2020年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配戴多焦点软性亲水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青少年36例和配戴单光框架眼镜者36例(均选取右眼),年龄为8~15岁,等效球镜度(SE)为-5.00~-10.00 D。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信息,收集患者基线及戴镜1年后的主觉屈光度、眼轴长度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基线与1年后的SE变化量及眼轴长度变化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的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进展性近视发展的因素。结果 配戴多焦点软性亲水性接触镜组患儿与单光框架眼镜组患儿相比,两组间1年的SE变化量及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7,P<0.001;t=-2.763,P=0.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E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戴镜组别和基线眼轴长度,回归方程:SE=3.982+0.458×戴镜组别-0.138×基线眼轴长度(R2=0.375,调整R2=0.357);眼轴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为戴镜组别,回归方程:AL=0.116+0.120×戴镜组别(R2=0.097,调整R2=0.097)。对于是否成为进展性近视儿童来说,配戴单光框架眼镜组的风险是多焦点软镜的12.571倍。结论 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焦点软性接触镜能延缓近视进展(65.4%)及眼轴生长(33.3%)。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状态分布的流行病学现状,分析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水平、垂直角膜曲率(K1,K2)、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角膜直径(corneal diameter,W-W值)各屈光参数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Zeiss)获得学龄儿童813人1626眼的AL,K1,K2,ACD,W-W值,年龄:5~12(平均8.46±2.30)岁,经电脑验光(Topcon)后所有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被分为高度近视、中度近视、低度近视、正视及远视5组,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各生物学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1)5~12岁不同年龄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屈光状态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近视比率随着年龄不断上升;(2)不同年龄组之间:AL和ACD随着年龄不断增大,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度组之间:AL在高度、中度及低度近视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在低度与中度近视组及低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K1,K2,W-W值在低度与高度近视组及中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屈光度与AL呈负相关(r=-0.764,P<0.01),屈光度与ACD呈负相关(r=-0.498,P<0.01),屈光度与K1,K2及AL相关性较小。结论: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发育中,AL的增加对屈光度的改变有着最主要的作用,轴性近视在5~12岁学龄儿童群体占主要的成分,同时,K1,K2,ACD,WW值对屈光度的改变也有影响。7~8岁可以认为是学龄儿童从正视化向近视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3.
徐静  李雪  胡琦  杨帆  吴琼  王珂萌 《眼科新进展》2012,32(10):952-955
目的 研究超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力及眼轴影响因素,并分析超高度近视患者易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16例(354眼)受试者按照屈光力不同分成3组AA组260眼(>-9.00~12.00 D)、B组75眼(>-12.00~15.00 D)、C组19眼(>-15.00D),对其屈光力、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等相关眼部参数进行测量,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超高度近视眼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与AL、角膜最大屈光力(K2)、年龄之间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ACD及ACA之间呈正相关(均为P<0.05).AL与Goldmann眼压值(Goldmann-correlated IOP value,IOPg)、角膜代偿的眼压值(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eular pressure,IOPcc)和年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角膜最小屈光力(K1)、K2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cc与K1、K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均为P<0.001);IOPg与GCT和AL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为P<0.001),而与K1、K2呈负相关关系(均为P<0.05).ACD与ACA、IOPg之间,ACA与IOPg、IOPcc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 <0.05).B组的SE与IOPc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影响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力的主要因素为SE、AL、K2及ACD,而影响AL的主要因素为K1、K2、IOPg及年龄.结论 AL延长是超高度近视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L越长近视越严重,而IOP可以通过影响AL而影响超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力,从而加快超高度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小学生屈光状态,分析视力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2011年下学期全体在校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总计465名,参与调查460名(调查率98.9%),其中数据资料齐全的有445名。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以下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年龄(age)、身高(height,H)、体重(weight,W)、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球镜屈光度(diopter of spherical,S)、柱镜屈光度(diopter of cylinder,C)、等值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角膜曲率(corneal curvature,K),并分析整体屈光状态及各相关因素对视力的影响。裸眼视力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采用小数准确记录,再转化为LogMar视力进行统计。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9.49±1.47岁,平均SE为-0.85±1.82D,平均UCVA为+0.09±0.28,近视眼率为40.9%,散光眼率达58.9%。随着年龄的增加,近视眼率逐步增加,近视屈光度也明显加深(P=0.000)。随年龄增加,UCVA、AL增加(P<0.01),SE值下降(P<0.01)。UCVA与Age,H,W,BMI及AL呈正相关,而与S,C及SE呈负相关(P<0.01)。结论: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的小学生中,近视及散光发病率较高,儿童视力与眼轴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眼压(IOP)、角膜曲率(CC)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T)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 年3-12 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散瞳验光测量屈光度并测量CCT、IOP、AL、CC及CT等数据。依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析屈光度与CCT、IOP、AL、CC及中心凹下CT的关系。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 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80例(158眼),年龄(7.9±2.4)岁。低、中、高度近视组SE分别为(-2.28±0.85)D、(-4.43±0.82)D、(-8.51±1.50)D。低、中、高度近视组AL分别为(24.0±0.7)mm、(25.0±0.6)mm、(26.6±1.5)mm,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03,P < 0.001),中心凹下CT分别为(280±82)μm、(207±63)μm、(184±72)μm,3 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4,P < 0.001)。各组间CCT、IOP、C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度的绝对值与AL呈正相关性(r =0.858,P < 0.001),与CT呈负相关性(r =-0.590,P < 0.001)。CT与AL、CCT呈负相关性(r =-0.567,P < 0.001;r =-0.300,P=0.007),余指标间无相关性。结论:随青少年儿童近视屈光度增加,AL增加,中心凹下CT厚度的减小,而屈光度与CCT、IOP、CC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眼轴与平均角膜曲率半径比值(简称轴率比)诊断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准确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根据纳入标准,连续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眼科门诊首诊的3~17岁屈光不正青少年儿童共1 011例。检查记录患儿双眼裸眼视力、眼轴、平均角膜曲率半径等,计算轴率比(AL/CR)。双眼睫状肌麻痹后视网膜检影及主觉验光,记录主觉验光的等效球镜度(SE)。以SE≤-0.50 D为近视诊断标准,AL/CR>3为可疑近视。数据行正态性检验、秩相关分析及ROC曲线分析等处理。结果AL/CR和SE均非正态分布,AL/CR为3.05(2.27,3.54),SE为-1.25 D(-11.38 D,+11.63 D),AL/CR与SE呈负相关(r=-0.563,P<0.01),与诊断近视的金标准睫状肌麻痹下主觉验光相比,AL/CR诊断近视的灵敏度为0.896,特异度为0.918,准确度为90.3%,Kappa系数为0.790,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P<0.01)。结论轴率比>3对近视的定性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近视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加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66例(均取右眼数据)近视患者分别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82例)和角膜塑形镜(84例),收集其性别、年龄、基础眼轴长度和戴镜2年后眼轴增加量等参数。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2组各参数对眼轴增加量的影响。结果2年后,框架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完成随访的病例数分别为70例和73例。框架镜组2年的眼轴增加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β=-0.073,P<0.01)、角膜散光(β=0.05,P<0.05)、基础眼轴长度(β=-0.07,P<0.05)。角膜塑形镜组2年的眼轴增加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女眼轴增加量分别为(0.34±0.29)mm,(0.21±0.31)mm,t=0.69,P<0.05]、年龄(β=-0.066,P<0.01)、近视发生年龄(β=-0.073,P<0.05)、基础近视度数(β=0.052,P<0.05)、入选研究前2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β=-0.043,P<0.05)、瞳孔直径(β=-0.04,P<0.05)、基础眼轴长度(β=-0.06,P<0.05)。经协方差分析,年龄、近视发生年龄、入选研究前2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基础近视度数、眼轴、角膜散光、瞳孔直径与眼轴增加量的回归系数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年龄越小、近视发生越早、基础近视度数越高、入选研究前2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越大、角膜散光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和基础眼轴越长的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较框架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