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6月~2009年8月采用手术和非手术的方法治疗40例新鲜无桡神经损伤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病人,其中手术组22例,非手术组18例。结果手术组中发生桡神经损伤4例,骨不愈合2例;非手术组中发生桡神经损伤1例,骨不愈合1例,畸形愈合3例。2组桡神经损伤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而骨不连发生率、骨折愈合率和终末随访时肘关节Mayo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非手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在骨折愈合时间和预防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方面优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索应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013年,应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18例,根据AO分型,其中A型6例,B型5例,C型7例。采用患肢同侧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前外侧入路,显露桡神经,骨折复位后钢板放置于肱骨中下段前外侧固定。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全部患者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肩、肘关节功能优良率100%。结论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是一种治疗成年人肱骨近中下段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双柱固定原则,手术治疗AO 13C型骨质疏松性骨折,评价患者肘关节重建情况及其功能。方法对本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治疗的54例AO 13C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远端解剖型LCP双钢板固定治疗。本组患者男21例,女33例;平均年龄(65.4±5.8)岁;根据AO/ASIF分型,13C1型21例,13C2型27例,13C3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7.9±1.6)d。用Mayo Clinic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0.8±2.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03.5min;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3.5±1.0)周。术后伸肘平均9.4°±5.6°,屈肘平均108.1°±7.4°,活动范围平均99.2°±10.3°。Mayo Clinic肘关节功能评估平均(84.7±8.1)分;优20例,良29例,中5例,差0例。结论 运用双柱固定原则,使用解剖型LCP治疗AO 13C型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效果优良,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尹龙海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0,42(4):427-430+439
目的:分析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6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8),对照组采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法,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胫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的愈合时间、术后1、3、6、12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情况以及胫骨功能优良率上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但畸形愈合、关节疼痛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与交锁髓内钉固定在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LCP)手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3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LCP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肩肘关节功能及神经功能。结果手术时间35~70分钟,平均52分钟;术中出血量20~80ml,平均45ml;术中X线透视2~8次平均4.5次;术后无伤口感染。5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8个月。所有患肢均获得骨性愈合,X线显示骨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2.3周,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无明显成角畸形,无医源性桡神经损伤,3例患者出现肌皮神经损伤,2月后恢复。所有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微创、出血少,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双钢板治疗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1月-2009年1月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47例,按骨折AO/ASIF分型:C1型18例,C2型16例,C3型13例,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47例患者随访9~30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0个月.肘关节功能根据Aitken和Rorbeck的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34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9.36%.结论 肱骨髁间骨折容易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固定牢固持久,能早期进行主动功能锻炼,促进肘关节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治疗复杂型肱骨髁间骨折疗效肯定,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PHILOS结合MIPPO治疗肱骨近段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从2010年7月~2012年8月,我院共对29例骨近段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住院患者采取长PHILOS结合MIPPO治疗。其中男性22例,女性7例;年龄27~65岁,平均32.7岁,采用Neer评定标准和影像学X线片评价此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29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随访5~22m,平均10.6m。骨折愈合时间12~41w,28例骨折愈合良好,1例骨折延迟愈合,本组患者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物断裂。根据肱骨Neer评定标准,29例患者:优15例,占51.73%;良9例,占31.03%;满意4例,占13.79%,差1例,占3.45%。结论长PHILOS结合MIPPO治疗骨近段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是治疗骨近段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的治疗及其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对30例不同类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治疗,其中行Y型钢板治疗14例、行双侧重建钢板治疗16例.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3月~48月,平均18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9例,良14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7.8%.结论:肱骨髁间骨折经正确的复位、牢固的内固定、早期锻炼,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复杂的骨折,倾向于选择双侧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11.
罗家魁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5,12(1):51-54
目的对比分析双板式内固定与限板式内固定联合外部固定支架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6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3例。A组行双侧重建钢板固定术,B组行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82%,与B组87.88%比较无显著差异(>0.05);两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无显著差异(>0.05),但B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0.05);A组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5.15%,显著高于B组的3.03%(<0.05)。结论双板式内固定与限板式内固定联合外部固定支架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相当,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限板式内固定联合外部固定支架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异位骨化发生率更低,更具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肱骨远端AO-C型骨折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合并有软组织损伤;由于肱骨远端是三角形,因此治疗肱骨远端骨折,三角固定技术有利于双柱及关节面的恢复,本研究评估三角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AO-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包括38例患者(男15例,女23例),所有患者采用鹰嘴截骨暴露骨折、直视下复位、内外侧平行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三角固定技术)。通过VAS评分、MEP评分及DASH问卷调查来评估治疗效果。通过肘关节前后位、侧位片评估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创伤后骨关节炎及异味骨化等情况;CT用来评估关节面情况。结果所有骨折都愈合,无复位丢失,在VAS、MEP及DASH评分方面,患侧肘关节与健侧肘关节无明显差异(=0.140、=0.090和=0.262),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度明显差于健侧(=0.001),38例患者中33例肘关节活动100°;通过随访的CT观察,其中2例患者关节面的下沉2mm,但与健侧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发现仅AO-C3型骨折与临床治疗效果呈负相关(=0.012)。该38例患者中,1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7.89%。结论对于肱骨远端髁间骨折的治疗,三角固定技术对于双柱的重建是有效和可靠的,并且有利于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同时能很好的恢复肘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矩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近节指骨中远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近节指骨中远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均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直型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矩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7,P=0.302;t=1.222,P=0.556);末次随访手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总优良率(88.89%)高于对照组(6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P=0.042);观察组手骨骨折不良愈合的总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2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32)。结论矩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近节指骨中远段骨折对软组织激惹较小,有利于促进手指关节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6例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4.6±9.5)岁。其中Neer分型Ⅳ型8例,Neer分型Ⅲ型1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6±4.5)个月。26例患者手术时间85~171 min,平均(119.5±23.2) min;术中失血量为180~600 mL,平均(365.0±97.7)mL。在随访过程中,3个月内25例均获得骨性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63~94分,平均(85.2±6.8)分,优良率为84.6%。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可根据不同的骨折形态选择合适的多维固定,具有固定方式灵活、内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仪征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10例中,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48例(3D打印组),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19~68(42.5±5.7)岁,左侧17例、右侧31例;AO/OTA分型A型11例、B型19例、C型18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62例(ORIF组),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21~72(44.7±7.5)岁,左侧25例、右侧37例,AO/OTA分型A型16例、B型22例、C型24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中X线曝光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0~18.0(13.6±2.5)个月。3D打印组和ORIF组患者的切口长度(胫骨累计切口长度)分别为(7.57±1.63)和(12.7±2.73)cm、出血量分别为(45.7±10.5)和(120.3±17.9)mL、住院时间分别为(10.3±3.17)和(13.9±3.43)d、X线曝光次数分别为(3.07±2.13)和(1.46±1.85)次、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2.65)和(5.9±2.32)个月,3D打印组较ORIF组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D打印组和ORIF组踝关节Johner-Wruhs功能评分分别是优27例、良17例、可4例和优25例、良24例、可11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5, 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48)和4.8%(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2, P>0.05)。结论 术前3D打印设计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可术前进行充分评估,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微创特点,又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踝关节功能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与疗效。方法总结本院不同时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182例,DHS固定58例,空心加压螺钉42例,PFN26例,解剖钢板56例。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182例中获得随访159例,随访率87.4%,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19.1个月。在稳定性骨折中几种内固定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优良率分别是:DHS82%,空心加压螺钉89%,PFN86%,解剖钢板88%,不稳定骨折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各异。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及髓腔情况,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制定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螺钉、张力带、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其稳定性,为临床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肱骨大结节骨折模型后,随机编号分为3组,分别采用螺钉、张力带及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技术固定大结节骨折块,牵拉冈上肌,测试力-位移曲线,记录2组参数: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load to 5 mm yield point, LtYP)及失效负荷(load to failure, LtF)。结果3组标本(螺钉组、张力带组、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在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分别为(377±86)、(499±90)、(793±52) N,3组标本间LtY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锁定钢板组LtYP远大于螺钉组(本研究中仅3例在内固定失效前位移达到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YP相比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YP相对螺钉组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3组标本失效负荷分别为(744±112)、(908±93)、(979±143) N,3组标本间Lt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F相对螺钉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F相对螺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锁定钢板组LtF与张力带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相对螺钉组及张力带组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锁定钢板将为临床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提供新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吴淑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2):4067-4070
背景: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的关键是精确的骨折复位和稳定的内固定。
目的:分析比较3种髋臼横断骨折双柱内固定手术的生物力学特性,找到固定效果最好的双柱内固定手术方法。
方法:建立各向异性的骨盆髋臼横断骨折模型,通过对最大位移、最大等效应力等评价指标的有限元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双柱螺钉、前柱螺钉后柱钢板、双柱钢板等3种双柱内固定方法在站立位置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
结果与结论:有限元分析双柱螺钉固定最大位移1.827 mm,最大等效应力26.589 MPa;前柱螺钉后柱钢板固定最大位移2.080 mm,最大等效应力106.04 MPa;双柱钢板固定最大位移2.987 mm,最大等效应力200.37 MPa。3种双柱内固定方法稳定性最好的是双柱螺钉固定,最后是双柱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19.
20.
三维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胫骨中下段骨折及三维交锁髓内钉结构特点,探讨三维交锁髓内钉在胫骨中下段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09年2月应用三维交锁钉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16例。结果16例随访4-16月,平均10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24周,平均15周 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3.8%。结论三维交锁钉能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提高骨折固定稳定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骨折愈合率,是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