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明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小鼠外周血中STAT3和CXCL8的表达情况,并探究STAT3/CXCL8通路活化程度与GEFS+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选取2月龄C57BL/6小鼠16只,雌雄各半,每只小鼠经由腹腔注射戊四唑(PTZ,55 mg/kg)造模为GEFS+症状小鼠(实验组),经异氟烷麻醉后植入电...  相似文献   

2.
彭振峰 《河北医药》2009,31(9):1110-1111
颞叶癫痫(TLE)是人类癫痫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30%~50%的TLE患者在儿童期有长程热性惊厥(FS)史,提示PFS可能是TLE的一个病因。PFS是否能够改变边缘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导致成年期的TLE至今仍有争论。实验性PFS可导致海马结构及分子水平的改变,并促进海马的兴奋性,降低癫痫发作的阈值,为PFS后继发成人TLE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有利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何建清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35-236
目的 分析探讨幼儿热性惊厥后早期使用镇定剂预防惊厥的临床意义以及注意事项.方法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126例热性惊厥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3例幼儿给予病因及对症降温治疗,观察组63例幼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适量镇静剂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幼儿临床症状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63例幼儿热性惊厥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体温正常后出现痫性发作、临床发作期脑电图、颅脑CT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63例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热性惊厥幼儿早期合理使用镇静剂治疗可明显缓解全身惊厥症状,同时对预防热性惊厥引起的癫痫发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热性惊厥(FS)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之一,也是儿科常见急症,绝大多数预后较好。目前FS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网络的激活在FS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通常被认为是FS产生的关键细胞因子,与FS的发生风险和分型有关,可能是通过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影响FS的发生。本文将炎性细胞因子与F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后继发癫痫(EP)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将1988~1998年住院的220例FC患儿,采用队列研究策略进行5~16年随访观察,收集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总次数、发作体温、首次发作24h内次数、初发年龄、惊厥家族史、发作形式、发作类型、首次发作48h内脑电图、性别、原发病等随访资料。应用生存分析+COX回归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220例FC继发EP16例,占7.27%。FC发作持续时间的Wald卡方值=4.328,P=0.037,B=-2.32,RR=0.793〈1,95%可信区间为0.638~0.987,其内不包含1,表明持续时间越短.发作EP的可能性越小,大约每缩短1min,发生EP的风险下降为以前的0.793倍;发作总次数的wald卡方值=10.646,P=0.001,B=0.500,RR:1.648〉1,95%可信区间为1.221~2.225,其内不包含1。表明发作次数越多,继发EP的可能性越大,大约每上升1次,继发EP的风险是以前的1.648倍;发作形式、惊厥家族史及临床类型的Wald卡方值分别是8.073、11.783和4.548,P分别是0.004、0.001和0.033,B分别是4.519、5.543和5.004,RR分别是91.710、255.547和148.980,均〉1,95%可信区间分别是4.062~2070.714、10.786~6054.410和1.499~14805.741,其内均不包含1。表明局灶性发作、有惊厥家族史和复杂型FC继发EP的风险分别是全身性发作、无惊厥家族史和简单型FC的91.710、255.547和148.980倍。结论 FC的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总次数增多、局灶性发作、有惊厥家族史及复杂型FC是继发E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热性惊厥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性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形式,据报道在美国儿童热性惊厥发病率为2%~5%,我国资料显示14岁以下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为4.4%。热性惊厥尚无完全统一的定义,国际抗癫痫组织曾将热性惊厥定义为发生于出生后一个月的小儿,由发热性疾病引起,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期发生过的惊厥、既往有不明原因抽搐史及不符合此标准的其他急性症状性抽搐。我国目前对热性惊厥的定义是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当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的惊厥,排除颅内感染或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无热惊厥史。热性惊厥在临床上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两大类,大多数热性惊厥是单纯性,占70%~75%,9%~35%是复杂性。热性惊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多,非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热性惊厥对大脑有无损伤是临床医师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在热性惊厥致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研究有一些新的认识,现就相关文献报道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常祝革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266-3266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者,称为极速型房颤。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心室率可高达250次/分,有时心电图酷似室性心动过速,而且易发生心室颤动或转为快速型房颤。现将我院2006年所诊治的1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危险因素、转归,强化对儿童热性惊厥的认识。方法将122例热性惊厥患儿采用针刺加中药疗法治疗。采用毫针直刺患儿人中穴,随后进行物理降温,待患儿停止惊厥抽搐后给予口服清热息风汤,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后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6 d,大部分患儿痊愈出院,6例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无效。在长期随访中有6例患儿转化为癫痫。结论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高医生及家属对热性惊厥的认识,对预防及治疗儿童热性惊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是与遗传有关的大肠息肉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存在者作者尚未见文献报告。现报告一个家族调查情况并讨论。1 先证者患者 ,女 ,18岁。因鼻出血 2年 ,便血 3个月就诊。做纤维结肠镜发现横结肠三颗黄豆大小广基息肉 ,乙状结肠两颗约 1cm× 1cm带蒂息肉。活检病理报告 :腺瘤样息肉。2 家系调查发现先证者后 ,对其家族进行调查。三代共 13人 ,其中男性 5人 ,女性 8人。详细查问病史及系统检查 ,包括先证者发现患者 5例 ,其中男 2例 ,女 3例。见图 1。图 1 家系调…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小儿热性惊厥(FS)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50例小儿FS患者为病例组,30例门诊健康发热儿童为发热对照组,另外30例门诊正常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受检者血清IL-6含量。结果病例患儿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而健康发热组和健康对照组的IL-6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L-6可能参与了小儿热性惊厥(F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引起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98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发生热性惊厥的患儿复发40例,引起复发的原因为FC分型、初发年龄、体温、持续时间、家庭史及脑电图是否正常有关,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 FC的发生与年龄及惊厥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有家庭遗传倾向,少数可转为癫痫,对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应进行早期干预措施,必要时预防用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82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惊厥消失和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分析两组血清生化指标(血钾、血钠、血糖)。结果:护理后,两组惊厥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复发率是7.3%,对照组的复发率是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实际价值显著,可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2013年在PubMed、CNKI、VIP、CBM、万方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后,应用RevMan 5.2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Jadad评分3分的1篇,2分的2篇,其余均为1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性[RR=1.25,95%CI(1.17,1.33),P〈0.01]、退热时间[MD=-1.16,95%CI(-1.43,-0.90),P〈0.01]、意识恢复正常时间[MD=-2.88,95%CI(-3.07,-2.68),P〈0.01]、住院时间[MD=-1.24,95%CI(-1.91,-0.58),P〈0.01]、转化为复杂性热性惊厥例数[RR=0.30,95%CI(0.12,0.72),P〈0.01]、复发例数[RR=0.21,95%CI(0.09,0.47),P〈0.01]均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较好。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安全性较好,但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皮质发育畸形(malformation of cortical development,MCD)的一个特殊亚型,是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元迁移、增殖和分化过程破坏的结果,导致区域皮质分层、神经元成熟和分化异常。FCD通常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是癫痫手术中最常见的皮质畸形类型。2011 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在Palmini 等分类基础上将FCD 分为三型———FCD玉型是指单纯皮质结构异常,包括皮质径向分层异常(FCD玉a)、切向分层异常(FCD玉b)及切向和径向均异常(FCD玉c);FCD域a 指皮质发育不良伴异形神经元,FCD域b 指皮质发育不良伴异形神经元和气球样细胞;FCD 芋则合并其他脑部病变,如海马硬化(FCD芋a)、神经胶质瘤、血管畸形及其他早年获得性脑损伤。本文旨在对FCD 相关癫痫的致痫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部分性癫痫(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又称小儿良性Rolandic癫痫(rolandic epilepsy,RE),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类型,约占儿童癫痫的15%~20%。发病年龄多在2~14岁,6~10岁为发病高峰,其发作形式多为部分性发作,夜间发作为主,表现为面部抽动、流涎及痰鸣音等。脑电图特点为背景活动正常,在中央和/或颞区反复出现的棘波或尖波,其后所伴随一较大的慢波,可孤立或成簇出现,睡眠期明显增多,波幅增高。BECTS是一类年龄依赖的常染色体遗传,虽然其致病基因还不明确,但仍有几种致病基因被热议,如ELP4、RBFOX、GABRG2等基因突变。BECTS患儿大多有自行缓解倾向或者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效果好,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部分有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帕拉米韦和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52例流感合并热性惊厥的住院患儿,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帕拉米韦组81例,奥司他韦组7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缓解时间、用药天数、住院天数、临床效果(以抽搐、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进行判定)、皮疹发生率和联用抗生素、中药的患儿例数。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评价两组患儿用药方案的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下调15%的药品价格重新计算CER和ICER的方法以及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对效果和多元线性回归对总成本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发热缓解时间、用药天数、住院天数、皮疹发生率和联用抗生素患儿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用中药患儿占比和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帕拉米韦组联用中药患儿占比显著低于奥司他韦组(P<0.001),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奥司他韦组(P=0.021)。帕拉米韦组和奥司他韦组的总成本分别为5 442.84元/人和5 571.71元/人(P=0.795)、CER分别为54.47和56.51,帕拉米韦组的ICER为-89.38。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基础分析结果一致。结论:与奥司他韦相比,帕拉米韦治疗流感合并热性惊厥患儿的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19.
《抗感染药学》2016,(5):1082-1085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致患者癫痫样发作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医药数据库,下载病例报告原文,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与剂量、联联用药情况以及发生癫痫样发作的潜伏期与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分析其致癫痫的特点与危险因素,并提出安全用药的建议。结果:共检索到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样发作的病例报告45例,分析发现41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占80%,女性患者占64.44%;癫痫样症状以大发作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意识丧失等;静脉滴注给药所致占80%以上;超适应证用药以及与茶碱类制剂、头孢菌素类、抗抑郁药等联用是致癫痫样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正确选择用药人群,避免联联用药,加强用药监测,积极处理患者出现的癫痫样发作的临床症状是降低用药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单药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岁以下婴幼儿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52例,给予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单药治疗,起始量为8—10mg/(kg·d),渐加量至20~40mg/(kg·d),随访6~18个月,进行自身对照开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应用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治疗后,有效率及控制率分别为94.2%、84.6%,8例(15.4%)患儿发生腹泻、呕吐、纳差、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治疗婴幼儿部分性发作癫痫疗效显著,临床应用方便,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