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17个不同产地杜仲叶中5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儿茶素、芦丁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45 min,5%~15%A;45~85 min,15%~24%A),检测波长208 nm。考察不同产地杜仲叶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不同产地杜仲叶中5种主要有效成分总量及各有效成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自陕西省黄陵县的杜仲叶中5种有效成分总质量分数高达14.15%,而采自四川省渠县的杜仲叶仅1.37%,两者相差10倍。结论:杜仲叶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其中陕西、河南等地样品中含量明显高于西南地区(如四川、重庆、贵州等)。杜仲叶应尽可能采取低温快速干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清化方治疗痰浊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痰浊内阻证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予清化方联合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调理加运动锻炼),对照组予强肝胶囊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时间为24周,分别在12周和24周时观察两组患者肝脂肪变性程度和影像学改变、血清ALT、AST、GGT、TC、TG水平,并评估中医症状积分。结果 24周时,肝脂肪变性程度测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7.8% vs 52.8%,P < 0.05)。治疗组ALT、AST、GGT、TG下降程度均显著大于同期对照组(P < 0.01),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清化方对痰浊内阻型NAFLD患者临床疗效较好,明显降低了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减轻肝细胞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测定和对比不同产地龙船花全草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东莨菪内酯、槲皮素和山奈酚5个成分含量,建立快速测定其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5个成分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C18柱(4.6 mm × 250 mm,5 μm),流动相为0.05%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为268 nm(0-12 min)、344 nm(12-37 min)、350 nm(37-41 min)、254 nm(41-50 min);并以检测出的含量为指标,使用SPSS 20.0软件对18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东莨菪内酯、槲皮素和山奈酚色谱峰分离良好;5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 0.9991),平均加样回收率93.76%-99.91%,RSD为0.66%-1.4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批样品可分为3大类:S7-S12聚为一类,S1-S6聚为一类,S13-S18聚为一类。经主成分分析,主成分1、主成分2、主成分3是影响药材样品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3.916%,以S14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最高。结论 所建立的龙船花全草HPLC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龙船花的质量控制,聚类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也可为龙船花种植、栽培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Cheng Yawei Ding Yi Cai Yuanyuan Wang Ting Huang Jiayan Wang Shan Xue Lanxia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8):1766-1771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湿证、非湿证各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海南省中医院按照课题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NAFLD患者11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中医湿证组90例(包括:湿浊证组41例、湿热证组33例、痰瘀证组16例)、非湿证组20例(气滞证组),另外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对各组进行肝纤维化脂肪肝一体化诊断检查仪(FibroScan-CAP,502B)检查并抽血检测血脂、肝功能等,比较中医湿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非湿证(气滞证)不同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课题组收集到符合要求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20例(18.2%),湿证组90例(81.8%),湿证患者比例远远大于非湿证患者,提示NAFLD的发生发展与中医湿证关系密切;②中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75%占比最大,与湿证三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重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与湿证三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痰瘀证组68.7%占比最大,与非湿证组、湿浊证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各组脂肪肝程度排序,从轻到重依次为:非湿证(气滞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③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CAP值、LMS值比较显示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④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TC、TG、AST、ALT和GGT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与中医湿证密切相关,且湿证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呈正相关,为中医“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持,为NAFLD的早诊断、早干预及制定更合理化的管理及诊治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对茵陈五苓散(YCWLD)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机制进行系统预测及分析。方法 通过TCMSP、Batman-tcm数据库筛选出YCWLD中具有成药可能性较大以及口服吸收较佳的候选活性成分。从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中收集和预测候选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TTD、CooLGeN三个数据库获取NAFLD的疾病靶点,并与潜在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交集分析,获得YCWLD治疗NAFLD的靶点。检索DisGenet数据库分析治疗靶点的类型。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草药-候选化合物-治疗靶点网络以及利用Uniprot、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阐述各分子之间的关系及关键功能分子。采用DAVID数据库对治疗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以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进而达到系统探讨YCWLD治疗NAFLD相关机制的目的。结果 本研究通过草药-候选化合物-治疗靶点网络分析发现,YCWLD中包含的24个候选成分可作用于NAFLD的34个靶点,候选成分中quercetin、beta-sitosterol、sitosterol可能是YCWLD发挥抗NAFLD作用的关键成分,而靶点中DPP4、NR1H3、NR1H2、SREBF1、SREBF2作用较为重要。PPI网络显示免疫及炎症相关靶点起枢纽作用。通过GO富集分析显示作用靶点涉及157个条目,KEGG分析发现NAFLD、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Insulin resistance等17条潜在信号通路可能是YCWLD预防及治疗NAFLD的主要通路。结论 本研究系统预测了YCWLD抗NAFLD的作用机制,并为下一步实验验证关键化合物、靶点及通路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其质量。方法 采用Ultimate X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波长为207、240、277、350 nm,检测杜仲叶中12种活性成分含量并建立指纹图谱,应用SPSS 25.0和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不同产地杜仲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不同产地杜仲叶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原儿茶素、绿原酸、儿茶素、车叶草苷、咖啡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芦丁、异槲皮素、紫云英苷差异显著,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53%~4.563%、0.078%~0.977%、0.018%~0.084%、2.63...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高发病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引起的代谢、免疫、炎症等反应在NAFLD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追溯NAFLD的中医病因,“土壅木郁”理论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土壅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导致运化失司,进一步反侮木气,引起肝之木气郁滞,久而发展成本病。此外,在本病中,“土壅木郁”所产生一系列症状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所致病症相似,故推测“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之间存在联系。此前,我们师承的研究团队关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对于NAFLD中“土壅木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联系的推测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除了二者宏观病理联系,也可以大胆推测中医“土壅木郁”的微观物质改变即表现为肠道微生态失调,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需更多临床实验和技术证实。目前理清二者的宏观联系可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总体而言,NAFLD的治疗方案可融会贯通中西医,综合择优选择中西医单独或者联合治疗。此外,二者微观联系的探索不仅为中医理论的更加客观化,更具有辨识、可信度奠定基础,也可以将这种联系拓展运用到更多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和“土壅木郁”有关的疾病中,赋予它新的见解和更多临床运用,以期解决更多疑难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探析不同中医证型AC患者的病机特点。方法 回顾2008年至201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数据,运用Epidata和Excel整理和管理提取数据,对提取后的数据进行证型规范和中药规范后,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有效病例数193例,平均年龄58.59 ± 10.95岁,平均每日饮酒量339.60 ± 205.05g,平均饮酒年限28.50 ± 11.75年,平均饮酒度数为45.43 ± 8.17%。193例AC患者中,不同证型间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甲胎蛋白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不同证型间的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肝气郁结证AC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者(P < 0.05),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方面则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 < 0.05),脾肾阳虚证和瘀血阻络证AC患者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者(P < 0.05)。瘀血阻络证AC患者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 < 0.05)。而不同证型的AC患者肝细胞损害情况总体差异不大,但瘀血阻络证AC患者的谷草转氨酶中位数水平最高。本研究揭示AC早期病机多为肝郁气滞、湿热蕴结,晚期转化为瘀血、阳虚证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8):3043-3056
目的 明确酸浆中哪些成分具有抗胃溃疡活性。方法 本课题组对酸浆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化学成分分离。酸浆乙酸乙酯部位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后经过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再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乙醇诱导胃溃疡模型测定粗分片段和目标化合物抗胃溃疡活性。结果 从酸浆活性部位分离获得30个化合物,化合物3、4、12、24和30为首次从酸浆中分离得到。9组粗分片段中,Fr G、Fr K和Fr OPQR三组表现出显著的抗胃溃疡活性(P<0.05,P<0.01),抑制率分别为55.3%、74.5%和93.8%,与之相比较,法莫替丁组的抑制率为89.3%;灌胃剂量为6.25、12.5和25 mg·kg-1时,酸浆苦味素B的抑制率分别为27.8%、67.3%和74.6%;灌胃剂量为10、20和40 mg·kg-1时,木犀草苷的抑制率分别为29.7%、45.6%和64.2%。结论 酸浆苦味素B和木犀草苷可能是酸浆抗胃溃疡活性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藏药“松蒂”的质量标准进行提升研究,为全面评价其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松蒂”药材进行粉末显微鉴别;采用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法以绿原酸、山奈苷和sutchuenoside A(山奈酚-3-O-α-L-(3-O-乙酰基)-鼠李糖基-7-O-α-鼠李糖苷)为对照品对12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定性鉴别;并按《中国药典》(2020版)要求增加了各检查项;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药材中3种成分(绿原酸、山奈苷、sutchuenoside A)的含量;结果 “松蒂”药材粉末呈棕褐色,腺毛常见,腺头扁球形或球形,叶表皮细胞呈波状弯曲,气孔多为平轴式,偶见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花粉粒,具有3个萌发孔,散在;导管多为螺纹型;茎表皮细胞呈梭形,镶嵌状紧密排列。TLC结果显示,供试品与3种对照品在色谱的同位置出现同色的荧光斑点。12批药材中药材水分含量为5.94%-10.97%,总灰分含量为9.44%-17.72%,酸不溶性灰分为2.44%-4.08%,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25.68%-35.20%;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显示,绿原酸、山奈苷、sutchuenoside A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8.80-521.60、16.50-528.40、15.30-492.00 μg·mL-1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5%、97.82%、99.03%(RSD均小于3.00%,n=6)。12批药材中上述3种成分含量范围分别为0.25%-0.38%、0.27%-0.90%、0.11%-0.38%。结论 该方法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能为科学、全面评价该药品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归纳2000-2020年杜仲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了解国内外杜仲研究现状,为研究学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杜仲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对其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被引频次以及高频关键词等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可视图的方式展示杜仲研究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分析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结果 共检索出CNKI数据库7784篇以及PubMed数据库465篇文献,以可视图谱的方式展现杜仲领域发展脉络。结论 20年来发文量显著增加;学者及机构之间应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近二十年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大鼠为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杜仲的药理作用,如降血压、降血脂、治骨质疏松等,杜仲的活性成分以木脂素类的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环烯醚萜类的桃叶珊瑚甙以及杜仲胶为主;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重点由栽培育种、化学成分向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建立杜仲药材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3种原型入血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LC-MS/MS检测技术确定大鼠灌胃杜仲提取物后吸收入血的药物成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23批杜仲样品中入血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鼠口服杜仲提取液后,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均以原型入血;以杜仲药材中的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为对照品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线性范围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9%,100.8%,98.39%.该方法简便可行、回收率和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杜仲Eucommia ulmoides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采用UHPLC-Q-TOF-MS技术,通过比较杜仲提取物、给药组及空白组大鼠血清的指纹图谱,确定口服杜仲提取物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结果给药组大鼠血清指纹图谱与空白组血清指纹图谱对比有明显不同。含药血清中出现7个移行成分,与杜仲提取物指纹图谱在相同保留时间出峰,为原型成分。采用对照品对照,确定5个色谱峰所表征的化学成分为原型吸收入血成分,依次为京尼平苷酸、原儿茶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松脂醇单葡萄糖苷。通过查阅文献,推断了2个色谱峰所表征的化学成分可能为1-羟基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杜仲醇。结论血中移行成分可能为杜仲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为明确杜仲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向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HPLC等手段对杜仲皮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HR-ESI-MS、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杜仲皮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为甘草黄酮B(1)、3,5,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2)、甘草素(3)、formononetine(4)、(+)-4′-O-methylglabridin(5)、paratocarpin E(6)、龙血素C(7)、threo-1-(4-hydroxy-3-methoxyphenyl)-1-methoxy-2-{4-[1-formyl-(E)-vinyl]-2-methoxyphenoxy}-3-propanol(8)、diospyrosin(9),其中7个黄酮和2个苯丙素类。结论化合物1~9均首次从杜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杜仲TIFY转录因子鉴定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全基因组水平对杜仲(Eucommia ulmoides)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与表达分析,以期为EuTIFYs基因功能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杜仲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MEME,PlantCare,白质分析专家系统(ExPASy)及TBtools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杜仲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系统分析该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其在叶片发育及杜仲胶形成中的表达模式。结果 该研究从杜仲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4个EuTIFYs(EuTIFY1~EuTIFY14),氨基酸数目介于102~357,理论等电点分布在4.99~10.06,相对分子质量区域为10.8~39.14 kDa,亚细胞定位预测在细胞核中,均为亲水性蛋白,14个EuTIFYs分布在13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为TIFY,JAZ,ZML和PPD 4个亚家族,分别包含3个,4个,5个和2个EuTIFYs蛋白。EuTIFYs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光周期及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参与植物杜仲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表达模式分析显示,EuTIFYs在杜仲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存在表达差异,大部分基因在叶片发育的早期阶段表达量较高,正调控杜仲胶的形成,EuTIFYs蛋白间存在多种互作关系。结论 该研究从杜仲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到14个EuTIFYs,对其结构特点和表达模式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杜仲TIFYs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RP-HPLC法测定杜仲板皮和枝皮中桃叶珊瑚苷、绿原酸、京尼平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的量。方法采用Cosmo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 L/min,检测波长208 nm,柱温25℃。结果杜仲板皮中桃叶珊瑚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量大于枝皮,枝皮绿原酸、京尼平苷量大于板皮;在不同产地来源上,杜仲板皮和枝皮中桃叶珊瑚苷、绿原酸、京尼平苷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平均质量分数有一定差异性。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为更全面合理科学地对杜仲药材质量的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比较贵州遵义、四川绵阳、河南信阳3个产地杜仲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杜仲叶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贵州遵义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62%;四川绵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5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3.77%;河南信阳产杜仲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2.76%。结论: 不同产地杜仲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杜仲LBD基因家族进行全面鉴定,以期为EuLBDs基因功能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以杜仲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杜仲LBD基因家族进行全面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 从杜仲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9个EuLBDs,分为Class I与Class II 2大类,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家族(Ia、Ib、Ic、Id与IIa、IIb)。理化性质分析显示:EuLBDs编码152~293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分布于4.62~9.91,相对分子质量区域为17 420~31 820,均为亲水性蛋白,以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为主,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中。EuLBD基因家族含有类锌指、亮氨酸拉链和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GAS)保守结构域。表达模式分析显示,EuLBDs参与杜仲叶片发育,随着叶片发育,水平逐渐降低,EuLBDs基因表达不受叶片胶含量的影响。结论 从杜仲基因组水平对LBD基因家族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杜仲LBDs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两种杜仲黄酮类化合物对成骨细胞OPG/RANKL及成骨相关转录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杜仲黄酮类化合物紫云英苷和黄芩素对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及破骨细胞抑制因子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比值(OPG/RANKL)的影响。方法:采用MC3T3-E1 Subclone 14成骨细胞,不同浓度紫云英苷和黄芩素和维生素D3组加入质量浓度为30 mg·L-1作用细胞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成骨细胞接种于24孔板后,空白组加入培养基,给药组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80 mg·L-1(高浓度),40 mg·L-1(中浓度),7.5 mg·L-1(低浓度)的含紫云英苷或黄芩素,作用24 h后,ELISA法检测钙离子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Osterix,OPG以及RANKL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紫云英苷和黄芩素可后明显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成骨细胞的增殖(P<0.05);明显上调OPG和Osterix的表达(P<0.05),同时能降低RANKL的表达(P<0.05)。结论:杜仲黄酮类化合物紫云英苷和黄芩素能促进MC3T3-E1Subclone 14成骨细胞增殖,并上调Osterix和OPG/RANK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