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超声诊断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孕妇23例为病例组(其中,最大直径≥4 cm为巨大组、最大直径<4 cm为普通组),以及同期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自发性阴道分娩率较低、辅助性阴道分娩率较高(P<0.05)。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超声表现:胎盘实质区内及胎盘边缘可见单发或多发中低回声肿物,常靠近脐带插入部,部分内可见血流信号。与普通组相比,巨大组的中孕期检出率高达100%、并发症高(P<0.05)。与普通组、对照组相比,巨大组的自发性阴道分娩率较低、辅助性阴道分娩率较高、新生儿具有早产率高、出生体重低、阿普加评分低、以及NICU入院率及住院天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 产前超声诊断为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对于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对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CDFI)对妊娠合并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了7例经病理证实的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CDFI表现及妊娠结果。孕妇年龄23-34岁,平均28岁,妊娠周数为20~38周,平均26周。结果单发6例,多发1例。5例直径小于5cm(包括多发性的1例),2例直径大于5cm。小于5cm的肿瘤内部血流信号较少,随访均未发生并发症。大干5cm的肿瘤内部可探及供血血管,其中较小的1例亦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较大的1例内见粗大的血管,并探及连续性血流频谱,出现了胎儿水肿及心脏增大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DFI对于诊断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妊娠合并的较大肿瘤,尤其是大干5cm者,CDFI的监测和随访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经病理确诊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25例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根据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直径将患儿分为巨大血管瘤组(直径≥5 cm)和普通血管瘤组(直径<5 cm),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结局。结果:19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合并有围产期并发症,胎儿期发生羊水过多7例(28%),胎儿生长受限7例(28%),胎儿宫内窘迫5例(20%),胎儿水肿2例(8%),胎儿贫血3例(12%),胎儿心胸比增大3例(12%),早产9例(36%),新生儿期合并有新生儿贫血6例、凝血功能异常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1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新生儿心律失常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1例、尿道下裂1例。2例患儿因胎儿期羊水过多、胎儿心胸比增大、重度贫血及生后重度窒息而死亡。其余新生儿目前随访均存活良好,无生长发育迟缓者。巨大血管瘤组羊水增多比例高于普通血管瘤组(P <0.05)。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可导致胎儿及新生儿多种并发症,并且肿瘤大小对胎儿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孕妇251例,回顾性分析孕妇及围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51例双胎妊娠中,围产儿不良结局有87例,不良结局发生率高达34.66%,围产儿死亡21例,围产儿死亡率8.37%。(2)单因素分析结果:受孕方式、绒毛膜性、孕妇合并未足月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有明显差异(P<0.050)。(3)多因素分析结果:剖宫产分娩是双胎围产儿结局的保护性因素(P=0.000,OR=0.086,95%CI=0.023~0.321)。未足月胎膜早破和单绒毛膜性是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0,OR=2.979;P=0.043,OR=5.689)。结论:单绒毛膜性、孕妇合并未足月胎膜早破双胎是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分娩方式剖宫产术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临床表现与超声特点。方法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11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患者,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为研究时段,分析其临床表现以及超声特点,均进行病理诊断,分析分娩结局。结果 11例孕妇中剖腹产或经阴道分娩,除1例因29周胎儿畸形引产,家属放弃抢救新生儿外,所有胎儿经过治疗均健康出院。肉眼检查胎盘,均可见胎盘胎儿面明显凸起,颜色与周围胎盘组织明显异常,其上覆盖羊膜,胎盘母体面相应部位肉眼所见除局部可见包块外,与正常胎盘组织差别不明显。9例脐带紧邻其旁插入胎盘。11例胎盘均送病检,后病检报告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结论临床医师应根据超声声像图改变情况评估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及早的做出诊断,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时间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刘焕英 《海南医学》2014,(10):1515-1517
的:探讨妊娠合并下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近期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HPV感染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HPV检测阴性的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均于分娩时取孕妇羊水、胎儿脐静脉血、胎盘组织及新生儿咽部或外阴分泌物进行HPV检测,分析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近期影响。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为46.15%,低于对照组的48.9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新生儿羊水、脐静脉血、咽喉或阴道分泌物及胎盘HPV阳性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下生殖道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影响不大,且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HPV感染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胎膜早破患者胎儿纤连蛋白(Fetal fibronectin, fFN )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为产前早期诊断绒毛膜羊膜炎、预测妊娠结局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免疫吸附法对胎膜早破患者30例,健康孕妇30例进行宫颈阴道液fFN定性检测,同时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分娩后胎盘胎膜行病理检查.结果:研究组fFN阳性率为33.33%,对照组为3.33%,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中fFN阳性者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者,且胎膜早破患者易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结论:fFN对产前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有价值,为预防不良妊娠结局提供了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超声声像与其他胎盘肿瘤超声声像,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特殊类型的超声征象特点,提高产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诊断的20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例资料,研究产前二维、三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与彩色血流特点,结合病理特点,同时与其他胎盘肿瘤超声声像相鉴别,总结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特殊类型的超声征象特点。结果 20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中,10例(50%)为常见超声特征表现(胎盘实质内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实性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回声低于胎盘,瘤体内见丰富血流信号),6例(30%)呈现出特殊的超声声像(胎盘实质内边界清晰范围较小的实性低回声内仅见1条粗大的血流信号),4例(20%)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误诊。结论 常见的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超声声像易发现、易诊断,可是在以往的实际工作中仍易漏诊、误诊。本次研究发现并总结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特殊类型的超声声像特点,可提高临床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带菌孕妇经阴道分娩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或脐带炎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妊娠足月经阴道分娩的GBS带菌孕妇129例临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有无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或脐带炎,分为病例组(27例)和对照组(102例)。查阅相关病历,记录GBS带菌孕妇一般资料及分娩信息。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工破膜〔OR=5.106,95%CI(1.535,16.987)〕、总产程时间延长〔OR=1.098,95%CI(1.013,1.19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OR=1.002,95%CI(1.000,1.003)〕是GBS带菌孕妇发生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或脐带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适当缩短总产程时间、减少人工破膜可能减低妊娠晚期GBS带菌孕妇阴道分娩时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或脐带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妊娠中单胎初产妇经阴道试产的产程特征及分娩结局。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房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孕妇3 945例,将ART妊娠的孕妇纳入ART组(795例),匹配自然妊娠的孕妇为对照组(3 15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妊娠期的产程特征、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结果 ART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5%比10.7%),产妇难产、会阴侧切、产后出血≥1 000 ml和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5 min<7分)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3.0%比28.8%,41.4%比36.4%,3.0%比1.6%,0.5%比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RT妊娠容易发生难产、严重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应关注产程进展,制定分娩预案,减少分娩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细菌性阴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妊娠期细菌性阴道感染孕妇57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57例生殖道正常的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与产后出血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孕妇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与产后出血等妊娠不良结局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孕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妇妊娠期细菌性阴道感染增加妊娠不良结局发生风险,早期有效干预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双绒毛膜和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除外双胎输血综合征和双胎逆向动脉灌注后,评价其母儿结局。研究设计:数据来自一所三级医院1994—2002年间的所有双胎妊娠。绒毛膜情况的判定标准使用影像学标准和分娩后的胎盘检查。比较了单绒毛膜和双绒毛膜妊娠的新生儿结局。结果:本研究共包括503例孕妇,其中378例(75%)为双绒毛膜双胎妊娠,125例(25%)为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孕30~34周的早产率高于双绒毛膜双胎妊娠(P<0.01)。单绒毛膜双胎与双绒毛膜双胎相比,出生体重低于P10的数量较多(P<0.001),两组胎儿差异≥25%的比例较高(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风险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250例,依据是否有多次剖宫产经历分为多次组(次数≥2次,130例)和低次组(次数 < 2次,120例),再依据分娩方式(阴道和剖宫产分娩)细分为多次阴道组(60例)、低次阴道组(80例)和多次剖宫组(70例)、低次剖宫组(40例),采用新生儿阿普加评分法(Apgar)评估新生儿窒息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多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统计分析所有孕妇的临床资料、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多次阴道组和多次剖宫组孕妇盆腔粘连、胎盘异常、子宫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次阴道组和低次剖宫组(P < 0.01),但多次阴道组与多次剖宫组、低次阴道组与低次剖宫组孕妇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方面,低次阴道组孕妇最短或最少(P < 0.01),其次为多次阴道组和多次剖宫组(P < 0.01),低次剖宫组最长或最多(P < 0.01);多次阴道组和低次阴道组孕妇Apgar评分明显高于多次剖宫组和低次剖宫组(P < 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多次剖宫组和低次剖宫组(P < 0.01),但多次阴道组与低次阴道组、多次剖宫组与低次剖宫组孕妇上述2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结果显示,盆腔粘连、胎盘异常、子宫异常是多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阴道分娩方式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 < 0.01)。结论多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盆腔粘连、胎盘异常、子宫异常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并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并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选择阴道分娩有利于改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提示应对孕妇要做好相关的知识教育和检查保健工作,以减少其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孕妇9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正常分娩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统计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 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组较对照组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胎盘残留、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剖宫产率和低体质量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密切,应重视早期诊断治疗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尽量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二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规范产检并分娩的二胎孕妇4824例。按照前次分娩方式分为前次阴道分娩组3324例和前次剖宫产组1500例两组。比较两组孕妇在二胎分娩时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前次剖宫产组本次分娩时剖宫产率为99.60%,高于前次阴道分娩组的5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子痫前期、子宫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次剖宫产组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前次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后续的妊娠结局会造成影响,临床应更好地把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保障孕产妇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妊娠合并有绒毛膜下血肿(SCH)的孕妇进行孕产期全程动态追踪观察,分析其预后及对分娩的影响.方法:对53例妊娠合并有绒毛膜下血肿的孕妇其临床表现、血肿消退及其分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SCH患者中,小型血肿28例,中、重型血肿25例.SCH的主要临床症状:阴道流血98.11%(52/53),腹胀、腹痛45.28%(24/53).血肿消退时间:小型血肿和中、重型血肿消退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H消退时间与发生胎盘粘连的关系:血肿消退时间≥4周的孕妇比血肿消退时间<4周的孕妇发生胎盘粘连比例高(P<0.05).分娩方式:53例患者中,顺产33例(67.92%),剖宫产20例(32.08%),其中小型SCH 11例,中重型SCH 9例.结论:妊娠早、中期发生的SCH大小对分娩方式未见影响;SCH于治疗后4周内消退者多见,血肿持续存在时间超过4周以上的孕妇,应注意其分娩可能发生的胎盘粘连,需积极处理,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阴道病与胎膜早破及早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与胎膜早破及早产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95例妊娠合并BV的孕妇及400例非BV的孕妇胎膜早破及早产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妊娠合并BV的孕妇胎膜早破的发生率15.8%,早产的发生率18.9%,绒毛膜羊膜炎的检出率11.6%;非BV的孕妇胎膜早破的发生率5.8%,早产的发生率3.3%,绒毛膜羊膜炎的检出率1.3%。结论:细菌性阴道病可引起绒毛膜羊膜炎,并使妊娠产妇胎膜早破及早产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最佳方式。方法对2006年8月-2008年8月我院417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7例中113例选择阴道试产,57例自然分娩,产程中因宫缩乏力给催产素2.5u+5%GS 250ml催产50例,中转手术17例,阴道试产成功96例,成功率为84.96%,无一例母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304例选择再次剖宫产,其中2例因胎盘附着在疤痕处、胎盘粘连、植入引起术中大量出血行子宫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并非剖宫产绝对指征,符合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的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IUGR)的相关因素及围产儿结局。方法:2010年03月-2012年02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产科分娩双胎妊娠301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sIUGR31例作为病例组,双绒毛膜双胎sIUGR 29例作为对照组1,同期分娩的无sIUGR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30例作为对照组2。病例组根据胎儿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频谱分为I、II、III型。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胎盘重量,脐带插入情况及围产儿结局。体重轻者称小胎,体重正常者称大胎。结果:病例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围产儿死亡率为17.7%(11/62)、5.2%(3/58)及1.7%(1/60),P<0.01,脐带帆状插入率为46.88%,6.97%及13.33%,P<0.01;病例组I、II、III型胎儿宫内死亡率分别为3.6%(1/28)、19.2%(5/26)及12.5%(1/8),P<0.01;病例组大、小胎胎盘重量为(480±130)、(260±90)g,P<0.05。结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sIUGR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I型围产儿结局良好;II型易出现围产儿死亡。其相关因素主要有胎盘份额分配不均衡及脐带帆状插入。  相似文献   

20.
梁彤  康佳丽  陈茜 《中外医疗》2010,(34):21-22
目的定量检测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耐量异常(GIGT)及正常孕妇胎盘绒毛细胞的凋亡基因Bcl-2、Bax、Fas在其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对GDM病理生理异常改变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测定GDM(A组)、GIGT(B组)和同期分娩的正常妊娠孕妇(C组)胎盘绒毛细胞中Bcl-2、Bax、Fas的表达。结果 (1)Bcl-2、Bax、Fas均表达于3组孕妇胎盘绒毛细胞。(2)Bcl-2在A、B组孕妇胎盘绒毛细胞中表达比正常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Bax、Fas在A、B组孕妇胎盘绒毛细胞中表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3)A、B组孕妇FGR、羊水过少发生率比正常妊娠组高,P〈0.01;同时因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剖宫产率升高,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cl-2、Bax、Fas在胎盘中异常表达导致胎盘细胞过度凋亡可能与GDM发病有关,从而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