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黄斑区微血流密度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近视患者25例(4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屈光度分为:中度近视组(-3.00~-5.75 D)13例 (21眼)和高度近视组(-6.00~-9.25 D)12例(20眼) 。另选取11人(18眼)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屈光度为0~-2.75 D。三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测量各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数,使用IOL Master测量受试者眼轴长度。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检测,获取受试者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通过ETDRS自动分割OCTA图像,以黄斑为中心进行3 mm×3 mm及6 mm×6 mm区域OCTA图像采集,记录受试者视网膜各象限mGCC厚度。结果 对照组受试者颞侧和上方SCP血流密度均较中度近视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受试者上方SCP血流密度较高度近视组患者高(P<0.05)。对照组受试者鼻上、鼻侧、颞下、鼻下RNFL厚度均较高度近视组患者厚(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者颞下RNFL厚度较高度近视组厚(P<0.05)。对照组受试者各象限mGCC厚度均较高度近视组患者厚(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者鼻侧及下方mGCC厚度均较高度近视组患者厚(均为P<0.05)。眼轴长度与RNFL厚度和mGCC厚度均呈负相关 (r=-0.607、r=-0.764,均为P<0.001) 。屈光度与RNFL厚度和mGCC厚度亦均呈负相关 (r=-0.729、r=-0.689,均为P<0.001) 。结论 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患者黄斑区mGCC厚度逐渐变薄,RNFL亦呈现逐渐变薄趋势,黄斑区SCP、DCP血流密度有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方法 应用OCTA对2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受试者按双眼眼轴相对长度分为两组,眼轴较长眼进入长眼轴组,另一眼则进入对侧眼组,对比两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情况。结果 在20例成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中,黄斑区整体浅层视网膜的血液密度长眼轴组为47.04%±3.10%,明显高于对侧眼组的44.1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等效球镜度数与黄斑区整体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浅层旁黄斑中心凹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r=-0.18、-0.21,P=0.021、0.015)。两组所有深层视网膜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长眼轴组和对侧眼组的黄斑区脉络膜血流灌注面积分别为(1.94±0.17)mm2和(1.90±0.19)mm2,两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分别为(0.27±0.07)mm2和(0.28±0.07)m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结论 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中,长眼轴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高于对侧眼;等效球镜度数与整体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浅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近视患儿32例64眼,平均年龄10.88±2.34岁。根据患儿的等效球镜度(SER)分组,SER≤-0.75D纳入近视组,平均SER -2.15±1.10D; 对侧健眼纳入非近视组,平均SER 0.01±0.48D。所有患儿均行眼科一般检查并采用OCTA检查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

结果:近视组UCVA低于非近视组,SER、AL高于非近视组(均P<0.01),眼压、角膜平坦K值无差异(均P>0.05)。近视组黄斑区上方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DCP血流密度明显大于非近视组(P=0.029、0.010),余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无差异(均P>0.05)。除中心凹以外,近视组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非近视组(均P<0.01)。近视组黄斑区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略低于非近视组(P=0.043)。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非近视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SCP、DCP血流密度与AL呈正相关(r=0.432、0.541,均P<0.01)。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内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452、0.389、0.313、0.401、0.445,均P<0.05)。黄斑区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08、-0.309、-0.330,均P<0.05)。

结论:单眼近视患儿近视眼黄斑区上方SCP及中心凹DCP呈代偿性血流密度升高状态; 除中心凹以外,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AL延长与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黄斑参数改变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6-01/2017-12在我院眼科就诊的自愿参加研究的近视患者313例626眼,使用OCT对其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内外环的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的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黄斑参数与年龄、性别、眼别、眼轴长度(AL)以及等效球镜(SE)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最薄,黄斑区内环上方与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最厚,三组间的内环鼻侧、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外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的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P<0.05)。黄斑中心及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眼别均无相关性(P>0.05),与性别相关(P<0.05); 除黄斑中心外,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与SE呈正相关(P<0.05)。

结论:近视患者的黄斑参数与AL、SE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高度近视眼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 体(ICL)植入术对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 12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5例(43眼),术眼 等效球镜度(SE)>-6.00 D。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视力、眼压、拱高及黄斑区 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前后各时 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0.975,P<0.001;F=16.032,P<0.001), 术后各时间点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01)。术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 均较术前减少(均P<0.001),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无明显改变。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 心凹、黄斑旁中心凹、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颞侧、上方及下方各区域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黄斑旁中心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均P<0.05)。 结论:OCTA观察显示高度近视眼行ICL植入术对鼻侧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有影响,同时FAZ面积降 低,但对其余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度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双眼眼轴长度(AL)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FAZ)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等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绵阳万江眼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就诊的高度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患者双眼中屈光度低眼纳入低屈光度组,屈光度高眼纳入高屈光度组。经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双眼等效球镜度(SE),生物测量仪测量A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获得双眼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分析AL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低屈光度组SE为+1.75~-4.50(-0.92±1.57)D,AL为22.04~26.09(24.01±0.91)mm;高屈光度组SE为-3.00~-7.50(-4.89±1.29)D,AL为23.54~27.77(25.33±0.89)mm;双眼SE参差平均为3.97 D,AL参差平均为1.32 mm。两组患者间SE、AL、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  相似文献   

7.
目的定量分析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状态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小梁切除术的AACG患者30例(30只眼)。随访1个月, 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分析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平均厚度、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最小厚度及黄斑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1 d, 1周及1个月:黄斑区上方视网膜血管密度依次为(64.08±6.27)%、(52.81±7.02)%、(58.09±6.64)%及(63.93±5.73)%, 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77, P<0.001)。黄斑区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血管密度术前与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区厚度依次为(246.68±19.32)μm、(205.42±7.80)μm、(219.08±19.72)μm及(244.14±19.31)μ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1, P<0.001)。黄斑区节细胞层复合体平均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近视眼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及其变化特征。方法收集我院屈光门诊18~32岁的近视患者68例(101眼),受试者分为中低度近视组23例(40眼)、高度近视组24例(40眼)、正常对照组正视眼21例(21眼)。分别进行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Cirrus Hd-OCT4000)测量,对被检眼的黄斑区进行OCT快速扫描,将黄斑区分为9个区域:中心凹区(A1)、上方内圈(A2)、颞侧内圈(A3)、下方内圈(A4)、鼻侧内圈(A5)、上方外圈(A6)、颞侧外圈(A7)、下方外圈(A8)、鼻侧外圈(A9),分别测定各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再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别。结果 A1、A5区视网膜厚度在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2、A3区视网膜厚度正常对照组[(322.48±18.90)μm、(306.43±14.98)μm]、中低度近视组[(320.80±15.67)μm、(305.50±15.71)μm]分别与高度近视组[(311.98±16.14)μm、(296.85±18.32)μm]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中低度近视组A4、A6、A7、A8、A9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对照组与中低度近视组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黄斑区域视网膜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随屈光度的增加出现区域选择性变薄,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变薄是确实存在的,主要在旁中心凹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眼底不同分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150眼纳入研究,依据国际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患眼分为5组,无DR组和轻、中、重度非增生型DR(NPDR)组及增生型DR(PDR)组,每组各30例30眼。OCTA对所有受试者行黄斑部6 mm×6 mm区域的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深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观察不同分期DR患者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血流密度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DR患者的严重程度加深,视网膜浅层、深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均为P<0.001);但不同分层血流密度中,中度NPDR组与重度NP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16、0.896、0.350)。视网膜浅层、深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病变程度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识别DR严重程度的能力(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93.1%)优于视网膜浅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结论 O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主导眼、眼轴长度的关系。 方法:入选高度近视组患者128例180眼,其中主导眼79眼,非主导眼101眼,应用OCT测量黄斑区及周围视网膜厚度及应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另设正视眼组112人180眼,其中主导眼106眼,非主导眼74眼作为对照,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9.57依1.57 mm与正常组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4.13依0.90mm)相比显著延长(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中心凹内环区(距黄斑中心凹1~3mm区)上方( S1)、下方( I1)、颞侧( T1)及黄斑中心凹外环区(距黄斑中心凹3~6mm区)上方( S2)、下方(I2)、鼻侧(N2)、颞侧(T2)视网膜厚度存在相关性,与黄斑中心区及黄斑中心凹内环区鼻侧( N1)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眼组黄斑中心区及各个分区均较正视眼组明显变薄(P〈0.05)。高度近视主导眼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OCT的检测值低于正视眼组。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与黄斑区上方( S1)、下方(I1)、颞侧(T1)、上方(S2)、下方(I2)、鼻侧(N2)、颞侧( T2)视网膜厚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眼中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测量,探究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高度近视(SE<-6.00 D)眼底豹纹状改变的患者共52例(63眼),按照眼底豹纹状改变的级别将其分为四组:0级组(18眼)、1级组(22眼)、2级组(12眼)、3级组(11眼)。选取黄斑中心凹周围区、黄斑旁中心凹以及黄斑中心凹为观察指标,通过OCTA自动分层获得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和深层的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采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以及S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四组患者的年龄呈非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黄斑中心凹周围区以及黄斑旁中心凹区:四组患者间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网膜厚度:以0级组作为参照组,0级组与1级组、2级组、3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在黄斑中心凹区域:四组患者间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随着豹纹状眼底级别的加深,眼底黄斑中心凹周围区以及旁中心凹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有统计学差异,且视网膜厚度随豹纹状眼底的级别加重呈进行性变薄趋势。OCTA可为评估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变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频域OCT对黄斑水肿形态进行观察,了解水肿程度及分布情况,并分析水肿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患黄斑水肿患者25例29只眼,病例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为8例8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7例7只眼,葡萄膜炎4例4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6例10只眼.年龄52-83(64.76±8.30)岁.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1.0(0.35±0.12).利用最新一代频域RTVueFD-OCT对黄斑区进行扫描.结果 黄斑区15°范围内神经上皮厚度(453.00±103.12)μm,其中各区域神经上皮层厚度为:中心凹(533.10±115.23)μm,旁中心区(488.93±89.71)μm,中心凹边缘区(397.05±83.52)μm.不同区域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7,P<0.01),黄斑区中心凹区神经上皮层厚度与中心凹边缘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上、下、鼻、颞侧比较结果P<0.01,以中心凹区最厚,依次为下、上、颞、鼻侧边缘区).而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旁中心凹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上、下、鼻、颞侧比较结果P>0.05.患者BCVA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784,P<0.01),与旁中心凹区神经上皮层厚度间无相关关系(r=-0.134,P>0.05),与中心凹边缘区神经上皮层厚度间无相关关系(r=.275,P>0.05).结论 频域OCT能够精确地对黄斑水肿进行活体组织学成像,具有简便、非侵入性、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临床特点及多模影像学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PEVAC患者14例(14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指标彩色眼底像、FFA及OCTA的影像学特点;OCTA中不同部位包括中心凹处、中心凹旁、旁中心、2 mm直径范围的血流密度。结果 14例(14眼)中女性9例,平均年龄(63.21±6.69)岁。均为单眼发病。有糖尿病病史者2例,高血压病史者4例。彩色眼底照相可见7例红色点状病灶,9例黄白色硬性渗出,5例黄色点状病灶,1例伴有少许出血。FFA表现为拱环周瘤样高荧光稍渗漏;高荧光病灶平均(1.47±0.74)个;其中18个病灶位于拱环颞侧,4个位于拱环鼻侧;瘤样高荧光距离拱环中心的平均距离为(690.68±168.68)μm。OCT上类圆形病灶分布在视网膜内层,未破坏外界膜进入视网膜外层。8例行OCTA检测者中1例浅层视网膜血管层内探及血流信号,7例深层视网膜血管层探及血流信号。浅层及深层视网膜黄斑区不同部位血管密度,患眼及健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EVAC...  相似文献   

14.
AIM: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and vessel density in macular area of eyes with high myopia,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 METHODS: Forty eyes in 20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high myopia, age 29.90±7.92 years old, with a spherical equivalent of -8.95±2.01 D, were recruited. The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 thickness and the vessel density of the 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 deep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 and choroidal capillary were measured by OCTA. Macular regions within a 6-mm diameter circle were divided into 9 subfields: the central subfield, and the pericentral and peripheral regions of superior, inferior, nasal, and temporal quadrants. The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es of different subfiel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pherical equivalent, axial length, and vessel density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pericentral region, the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of the superior quadrant was the lowest, whereas thickness was highest in the inferior quadrant (all P<0.05). In the peripheral region, the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of the temporal quadrant was the lowest (all P<0.05).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and spherical equivalent (r=-0.356, P=0.024) in the peripheral superior subfield. The vessel density of 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in the nasal and inferior quadrants of the pericentral region and in the superior, nasal, and inferior quadrants of the peripheral region (r=0.314, 0.408, 0.467, 0.655, and 0.737 respectively; and all P<0.05), whereas the vessel density of choroidal capillar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in the peripheral superior subfield (r= -0.356, P=0.024). CONCLUSION: The RNFL of macular areas is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high myopia (HM). As the spherical equivalent (SE) increases, the RNFL thickness decreases in certain areas, which correlates with the vessel density(VD) of 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 (SCP) and choroidal capillary (CC) laye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与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 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5─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 诊就诊的7~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193眼)。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 OCTA检查,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 较低、中、高度近视组各部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视 网膜厚度与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探讨等效球镜与中心凹、 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段多项式函数分析等效球镜度与外环及 直径6 mm完整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 表层微血管密度在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1、14.499、14.232, 均P<0.001)。年龄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有较弱正相关关系(r=0.187,P=0.011),与各部位微血管 密度均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度与旁中心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301,P<0.001),与外环、 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曲线相关(r=-0.319,P<0.001;r=-0.307,P<0.001)。 但与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微血 管密度呈正相关(r=0.691,P<0.001),与其余部位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程度数 与旁中心凹、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年 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2019,(11):1036-103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 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 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比较高度近视合并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生理性大视杯(LPC)的视盘、黄斑血管密度差异,探讨OCTA在区分高度近视合并早期POAG眼和高度近视合并LPC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12月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青光眼专科及屈光专科就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19.
王倩  杨婧研  刘月明  陈梦曦  魏文斌 《眼科》2021,30(2):102-107
目的 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技术动态观察巩膜放射敷贴治疗前后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的变化情况,探索放射性视网膜病变(RR)发生前的眼部血流变化情况.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并进行碘125(125I)巩膜放射敷贴治疗的患者3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