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天祥  马海  王宇  田云鸿 《西部医学》2013,25(1):100-102
目的评价在高危胰瘘患者中,常规CT扫描诊断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的患者胰腺实质均较柔软,排除胰腺实质硬化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7天行腹部CT平扫,存在胰肠吻合口周围积液的患者CT诊断为胰瘘。结果6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存在胰瘘(53.3%)。术后第七天,CT提示31例患者有腹腔积液,21例患者胰肠吻合口周围存在积液。CT诊断胰瘘的敏感性为63%、特异性83%,有4例假阳性和10例假阴性患者。术后第7天,通过临床病历诊断胰瘘25例(81%)。结论对于高危胰瘘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应用CT可作为诊断胰瘘的补充性手段。  相似文献   

2.
聂彬  赵铁军  朱德伦  程强 《西部医学》2019,31(7):1072-1075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门静脉、肝总动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效果。方法 结合我院1例胆总管中下段腺癌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对受侵门静脉及肝总动脉的处理技巧及文献复习,评价此类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及术后效果。 结果 手术时间380min,出血量400ml,无胰漏、胆漏、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13天。术后第4天、12天复查CT增强扫描提示门静脉及肝总动脉吻合口均通畅。随访3个月,复查增强CT尚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门静脉及肝总动脉受侵并不是手术切除禁忌证,但术者必须熟练掌握血管外科技术;联合门静脉及肝总动脉切除重建的患者围手术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持续随访。  相似文献   

3.
肝脏的血管走行是人体内最复杂的构造之一。临床上原发性、继发性肝癌,肝血管瘤等肝脏的良性病变多有肝动脉供血,但由于肝动脉走行较为复杂,且变异较多,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的很大的困难。以往DSA是血管检查的传统"金标准"[1]。但其操作复杂、费用较高,且为有创检查。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制作标本时,发现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伴肝右动脉变异,现做报告,为临床积累资料,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图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或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图像、术中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结合术中所见,MSCT对判断肿瘤可能侵犯血管部位和是否存在血管侵犯(结合病理)的准确率为90%(27/30),对迷走肝动脉、钩突形态显示的准确率为100%(30/30),根据胰颈大小判断能否行胰肠端端吻合的准确率为93%(28/30)。结论 多层螺旋CT图像显示的解剖信息对术中探察血管侵犯、保护迷走肝动脉、完整切除钩突、选择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3年2月~2003年12月完成的108例P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13.9%,胰瘘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胰瘘组(66.7%vs.20.4%P=0.001;33.3%VS7.5%P=0.012十二指肠肿瘤及手术时间长是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胰管引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是胰瘘的保护因素.结论胰瘘仍是目前PD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PD集中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进行,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管引流,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可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9.
为了预防胰瘘的发生 ,我们从 1996年 5月至2 0 0 0年 11月 ,采用胰管 -空肠粘膜吻合 +套入的方法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15例 ,收到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36~ 6 2岁 ,中位年龄 5 1岁 ,壶腹胰癌 7例 ,中、下段胆管癌 4例 ,胰头癌 3例 ,慢性胰腺炎 1例。1.2 手术方法及技术改进1.2 .1 胰腺的切除 :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胰腺预切线处的胰腺上下各缝一针 ,结扎防止出血 ,用锐刀直接切断胰腺组织 ,在切断过程中注意在胰腺断面中上 1/ 3交界偏后部位找到主胰管 ,向近端游离出 0 .5 cm。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及术前胰腺体部拟切除断面平扫期CT值(以下简称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8例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部CT值与胰瘘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胰瘘123例(30.1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胰管直径、胰体部CT值、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不同胰瘘严重程度分级患者的胰体部CT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呈负相关.胰体部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242例患者行肝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肝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走行情况,根据Michels分型标准进行解剖变异分型。结果:正常型169例,占69.8%;变异肝动脉73例, 变异率为30.2%。未列入Michels分型的少见变异25例,占10.3%。结论:肝动脉解剖变异复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有必要列为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尤其肝移植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治愈20例,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式,恰当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操作费时复杂,风险大,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1],其肠系血管的探查是该手术的关键。笔者10年共行PD11例,现就有关血管探查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47~65岁。其中壶腹癌6例,胰头癌4例,慢性胰腺炎1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术前经B超、CT检查均诊断为壶腹周围癌,肿瘤与门静脉(PV)及肠系胰之静脉(SMV)间的间隙存在。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的探查:11例有2例术中探查分离引起出血,后快速切开胰腺探查证实为SMV出血,1例发现…  相似文献   

14.
刘哲辉  仇亚妹  梁冰  许云龙  韦柳 《中外医疗》2013,32(26):191+193-191,19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该院通过64排螺旋CT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肝动脉血管增粗,血管分支明显增加;结节型和巨块型肝癌共出现93个病灶,并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学表现;72例患者中有20例出现肝动脉变异,表现为不同的分型。结论 64排螺旋CT能够形成三维立体肝动脉血管图像,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病灶部位和病灶大小、肝动脉变异等,对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治愈20例,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式,恰当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减少胰漏的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施行PD患者100例,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持续泵入患者44例(研究组),并与同期执行的PD术后常规应用全肠外营养及抗生素治疗患者56例(对照组),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44例无1例发生胰漏,对照组56例患者,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胰漏,发生率5.3%,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D后应用生长抑素持续泵入可以抑制胰酶的作用,使胰肠吻合口较好地愈合,从而有效地减少胰漏的发生;胰漏可进行分级治疗,Ⅰ级胰漏采用通畅引流为主,同时使用生长抑素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多可治愈,Ⅱ级胰漏需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减少胰漏的作用.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施行PD患者100例,术后应用生长抑素持续泵人病人44例(实验组),并与同期施行的PD术后常规应用全肠外营养及抗生索治疗病人56例(对照组),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病人44例无1例发生胰漏,对照组56例病人,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胰漏,发生率5.3%,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D后应用生长抑索持续泵入可以抑制胰酶的作用,使胰肠吻合口较好地愈合,从而有效地减少胰漏的发生;胰漏可进行分级治疗,Ⅰ级胰漏采用通畅引流为主,同时使用生长抑素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多可治愈,Ⅱ级胰漏需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保留幽门、胰管空肠粘膜吻合+胰肠遮盖套入式吻合、胰管支撑外流充分切除胰钩突的术式,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全组未发生胰瘘及胰断面出血。保留幽门胰十二批肠切除术(PPPD)者有1例术后发生胃潴留,其余胃排空正常。结论 PPPD只要操作得当,可避免术后胃潴留。胰肠遮盖套入式吻合操作简便,可防止术后胰瘘、胰断面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经验。方法对2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采用Child方法重建消化道,均行主胰管内安置支撑导管。结果本组仅有1例发生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5%。结论固定术式,精细的胰肠吻合操作,主胰管内置管支撑引流、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预防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胰漏、胆漏、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胃肠吻合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