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探讨PNF技术结合低频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与足下垂刺激仪,并根据患者踝关节跖屈、外翻程度来调整电极贴片的位置及具体刺激量.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时空参数,FMA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指标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FMA下肢运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足下垂刺激仪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薛亚峰  郄淑燕  王寒明  杨傲然  谭建 《西部医学》2024,36(6):846-849+854
目的 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 、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3.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该次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2016年2月该院门诊收治的9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门诊号末位数字单双数将患者分为一般组(双数)、观察组(单数),每组人数均为47例。一般组给予患者肌力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坐卧转移训练、下肢负重训练、翻身运动以及步行能力训练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下肢机器人,对患者进行虚拟模式、减重系统及智能反馈等训练,评估疾病治疗效果,采用Fugl-Meye表评测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Berg表评估治疗前后患者平衡功能情况,同时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以A0FAS表进行评测,并以步速、步宽、步频及步长对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状况评估。结果入院时患者步态功能指标步速、步宽、步频及步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行功能均有明显恢复,观察组步态能力恢复效果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平衡能力、关节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平衡功能、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运动能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运动障碍改善效果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脑卒中出现偏瘫症状患者治疗时使用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8周后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和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RMI运动指数、BBS评分、独立步行百分比、步长、步频、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MI运动指数、BBS评分、独立步行百分比、步长、步频、步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台阶训练提高脑卒中患者患肢动态负重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即静态患侧单足负重;实验组同时进行常规训练和台阶训练.于训练前、训练4周后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计算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步频.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步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两组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明显增加(P<0.05),步频均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训练4周后实验组患侧单足负重时间、健侧步长、步速均明显长于或高于对照组(P<0.05),步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台阶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动态负重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晓 《中国民康医学》2024,(3):107-109+113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94例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步行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步幅、步宽)水平和康复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0%(36/47),高于对照组的51.06%(2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步频、步速、步幅、步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康复满意度为87.23%(41/47),高于对照组的68.09%(3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步行功能评分、步态参数水平和康复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改善情况。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共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步态训练矫正仪治疗,1天2次,每次10~15 min。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定量表及步态时空参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 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步态训练矫正仪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步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取消步行训练,采用双跑带运动平板训练,平衡训练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系统下以坐-立转移的方式进行。所有患者均于入组前及训练4周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对患者训练后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训练后4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训练后的BBS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06,P0.05);两组患者经过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组患者训练2周及4周后的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能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唐强  王雪  李炳瑶  沙莎  朱路文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5):1857-1862
背景 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普遍存在步态、平衡功能障碍和跌倒风险,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太极拳等传统运动疗法作为干预措施可发挥其独特优势,但存在习练套路各异,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等现象,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观察改良太极功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态平衡及跌倒效能的改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在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改良太极功法训练,1次/d,30 min/次,5 d/周,共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的下肢部分(LE-FMA)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步行距离、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用时、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步长、步频、步速及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分。 结果 观察组脱落1例,共纳入33例,对照组无脱落,共纳入34例。治疗前,两组患者LE-FMA、BBS、MBI、MFES评分,6MWT步行距离,TUGT用时及步长、步频、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UGT用时、步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E-FMA、BBS、MBI、MFES评分及步频、步速均高于对照组,6MWT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E-FMA、BBS、MBI、MFES评分,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6MWT步行距离长于治疗前,TUGT用时短于治疗前(P<0.05)。 结论 改良太极功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步态、平衡功能以及跌倒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评估对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行走步态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下肢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状态、平衡能力及步态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临床痉挛指数(CSI)、计时起立-走测试(TUG)和步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长、步频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平衡状态,患者行走步态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训练+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的16例作为实验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1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8周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0min,在此基础上再进行30min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及BB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能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85-88
目的 探讨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 年1 月~2017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 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53 例和对照组53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取消步行训练,采用双跑带运动平板训练,平衡训练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系统下以坐-立转移的方式进行。所有患者均于入组前及训练4 周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通过Berg 平衡量表(BBS)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 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对患者训练后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arthel 指数(BI)对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2 周、训练后4 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训练后的BBS 评分及FMA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06,P<0.05);两组患者经过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组患者训练2 周及4 周后的BI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能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Walker View"康复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下肢增加Walker View步行训练系统进行康复治疗时给予患侧大脑半球C3、C4区30 min的tDCS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运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Holden步行能力及Walker View系统来评估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erg、Fugl-Meyer、MAS评分和Holden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erg、Fugl-Meyer、MAS评分和Holden等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alker View步态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右步宽差、患侧负重比、步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速、患侧负重高于对照组,左右步宽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Walker View系统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阳初玉  陈秀琼  徐薇 《西部医学》2011,23(8):1509-1511
目的了解相对固定的异常步态模式改善的可能性及训练方法。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步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12周后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患侧下肢平衡下负重能力、步态和步行速度进行评价。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12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步态评分在第12周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肢负重能力在4周末和12周末均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者步行速度在4周末没有显著提高(P〉0.05);12周末均有显著提高(P〈0.001);后8周效果更明显(P〈0.001)。结论针对性步态训练可以改善相对固定的偏瘫异常步态,可作为矫正偏瘫步态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81-85
目的探讨分级抗阻训练对伴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及对其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分级抗阻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逐级增加阻力,每次30 min,1次/d,每周5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简化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评定步行能力;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下肢负重时间百分比、两侧的平均步长、3 min的步行长度等评价患者的步态;采用餐后2 h血糖(PBG)、空腹血糖(F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指数评定患者的血糖水平,分析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FAC、MWS、双侧平均步长、双侧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血糖指数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FAC、FMA、10 m最快步行速度及两下肢负重时间比、两侧平均步长、3 min步行距离及PBG、FBG、HbA1c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定及PBG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级抗阻训练可以改善伴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步态,并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于阳春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各组给予相同的基本支持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肌内效贴治疗,B组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C组采取肌内效贴联合结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综合治疗。对比3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下肢运功功能以及步行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A、B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显著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接受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下肢运功功能以及步行能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减重组33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照组31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战重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寻  郑晓夕 《中国民康医学》2023,(9):103-105+110
目的:探讨健脾强肾推拿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7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脾强肾推拿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步态参数。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步速、步长均大于对照组,步宽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强肾推拿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减轻痉挛症状,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参数,效果优于单用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