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振幅整合脑电图的分析,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31,亚低温治疗)和对照组(n=28,常规治疗)。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下边界振幅在治疗24 h、睡眠觉醒周期及总评分在治疗72 h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8 h和72 h,亚低温治疗组患儿神经特异性醇烯化酶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使用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脑部功能,降低神经特异性醇烯化酶水平。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围生期缺氧所致的脑损伤。在发达国家,围生期窒息可导致0.3%~0.5%活产婴儿发生中度HIE,0.05%~0.1%发生重度HIE。HIE是新生儿死亡和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10%~60%HIE婴儿死亡,至少25%存活儿有远期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后遗症。对新生动物的研究和对新生儿的初步研究表明,对围生期发生HIE的新生儿给予亚低温治疗,可降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后遗症的发生而无不良反应,目前将脑部温度降低2~5℃的亚低温治疗被认为是临床上可行的、改善HIE新生儿预后的手段。为此,国际上开展了大规模的RCT研究,旨在研究全身亚低温,伴全身轻度亚低温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国内外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研究结果,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亚低温治疗HIE的临床疗效,探讨亚低温治疗HIE的可行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获得亚低温治疗HIE的相关文献。使用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4.2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亚低温治疗HIE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病死率、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脑瘫、发育迟缓、失明和听力损害)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估。结果共检索到84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9项RCT研究(16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纳入研究均未采用盲法,文献质量评价7项RCT研究为A级,2项为C级,漏斗图检验提示无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比较:病死率显著降低(RR=0.73,95%CI:0.58~0.91);随访至18月龄时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RR=0.70,95%CI:0.53~0.92);脑瘫发生率显著降低(RR=0.72,95%CI:0.53~0.98);发育迟缓(RR=0.73,95%CI:0.53~0.99)、失明(RR=0.57,95%CI:0.30~1.08)和听力损害(RR=1.52,95%CI:0.71~3.25)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窦性心动过缓(RR=6.35,95%CI:2.16~18.68)和PLT减少(RR=1.55,95%CI:1.14~2.11)发生率升高,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血栓或出血、脓毒症和惊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HIE患儿的病死率,改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武希青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1,9(4):85-85,84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下简称HIE)血糖变化。为临床判断HIE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36例HIE患儿测定血糖,按HIE程度分别计算平均值并计算病死率。结果:中重度患儿血糖增高。病死率增加。结论:在处理HIE患儿中应严密监测血糖,补液时的酌情减少糖的输入。 相似文献
5.
无 《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2011,(5):337-339
1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医生资质及必备能力要求应当具备新生儿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①具备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如意识状态、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脑干体征等)的能力;②具备熟练掌握(并能具体指导团队)亚低温治疗流程和复温流程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新生儿脑损伤中显示出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G-CSF在治疗新生儿HIE中的保护机制、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相关治疗方法,以期将其早日应用于临床实践,改善新生儿HIE的近远期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分度与窒息的程度,了解HIE的预后对体格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46例经头颅CT及临床诊断为HIE的患儿进行官内窘迫,临床分度及预后的分析。从随访中了解HIE对患儿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的影响。结果:随访35例患儿,轻度HIE预后良好,中、重度有可能发生后遗症。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进行新法复苏及复苏后处理是降低HIE发病率的关键。早期治疗、早期评分、早期随访、早期干预是改善重度HIE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小青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8):12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简称H IE)不仅可引起围产期新生儿死亡,而且是新生儿期以后致残的主要原因。围产儿在缺氧缺血后,脑的主要病变为水肿、软化和坏死,如何预防脑血流降低,改善脑水肿控制惊厥是贯穿治疗本病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本文就近年来对本病治疗的进展作一综合性介绍。单纯对症、支持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脑损害及远期预后,随着临床药理和对H IE的研究,治疗方法上也有了不同的认识与改进。糖皮质激素已不作为治疗H IE的一线药物,应慎用或不用。胞二磷胆碱的疗效显示出改善H IE患儿的神经行为状况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与未用者观察对照结果有显著性差异。高压氧可提高组织内氧分压及氧储量,提高氧的溶解度与弥散能力,改善脑微循环,早期应用有一定疗效。氧自由基发病机理的兴起,使清除氧自由基(OFR)药物对本病治疗应用有一定的进展。复方丹参注射液可降低OFR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物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甘露醇、VE与VC等抗氧化剂对细胞内外OFR的清除有协同作用。几种清除OFR的酶制剂(SOD、CAT)等尚少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脑损伤性疾病 ,其脑功能状态与脑电图关系最密切。现分析1997年 2月至 2 0 0 2年 5月期间被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31例新生儿脑电图资料 ,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31例 ,男 15例 ,女 16例 ,胎龄 35~4 1周 ,出生 12~ 72h。其中 2 6例出现过度兴奋 ,自发动作增多症状 ,但吸吮反射及肢体肌张力正常 ,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轻度 )。 4例表现为嗜睡 ,哭声减弱 ,吃奶少 ,肢体肌张力降低 ,拥抱反射减弱 ,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度。 1例表现为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后药物多疗程治疗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影响。方法 脑活素5-10ml/u次,复方丹参注射液2ml/kg/d。每天各1次静脉滴注,10-14d为一疗程。每月1次,共3-4疗程。3,6及12个月时随访进行体格,智力发育及神经运动检查。结果 治疗组25例中,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伤残率为4.0%;对照组20例中,6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伤残率为30.0%。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对中重度HIE患儿新生儿期后脑活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多疗程治疗。确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是改善HIE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压氧舱内帐供氧辅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生脑病46例,与同期接受常规治疗的30全名贵蚝0项临床指标的对比观察,疗效显著(P〈0.05),以生后窒息程度重,入舱时间对较早者疗效最佳。同时对高坟氧治疗的时机及方法了探讨,认为该治疗是早期辅助治疗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的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施培秀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5(5):66-66,68
自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42例。并根据鲍秀兰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1]法,对生后7天、12天、26天进行评分。将因其他原因未能经高压氧治疗的23例HIE作为对照组,选择生后7天、12天NBNA评分数进行比较,经t检验,P<0.0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及副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婴儿高压氧舱治疗新生儿氧缺血性脑病60例,结果表明:在头颅CT、临床表现与同期56例对照组相比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进行眼底及裂隙灯检查结果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意义。提示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合理的治疗下未见眼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电图(EEG)联合MR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缺血缺氧性脑病足月患儿和健康足月新生儿各42例,按照是否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脑部MRI动脉自旋标记扫描和振幅整合EEG(aEEG)检查,随访6个月,记录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儿aEEG异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儿基底节区和丘脑呈高灌注状态,额叶呈低灌注状态;(3)正常aEEG新生儿中,观察组患儿丘脑核基底节区灌注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4)aEEG正常和中度异常新生儿中,不良预后患儿丘脑和基底节区灌注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儿。结论:EEG联合头颅MRI能够显著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的敏感性,对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脑电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入院后首次描记尽量于生后1w内进行,异常者于14d、28d、3月、6月复查,并随访1年。结果脑电图异常率71.7%(43/60)脑电图改变轻重与临床分型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睡眠结构异常、成熟延迟、正常背景活动上的阵发性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背景活动持续异常,包括电静息、低电压、爆发—抑制、弥漫性δ波、单一节律放电等。随诊35例,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7例,多为脑电图表现重度异常,且2w后持续异常者。结论脑电图异常情况与临床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呈正相关,新生儿EEG作为H IE早期预后判断的一种有效、方便的重要检查手段。尤其是背景活动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背景活动抑制且持续异常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秀云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15(5):315-315,31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损害。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在新生儿期死亡或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其脑功能的状态与脑电图(EEG)的表现关系密切,即EEG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现将1997年7月至2003年5月被确诊为HIE的100例住院患儿的EEG结果及部分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EG检查对HIE病情判定及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52例HIE新生儿进行EEG分析。结果HIE异常率78.8%,其中轻度HIE异常率为60%,中度82.1%,重度100%。结论EEG能够客观直接地反映脑功能状态及其损害程度,可判定病情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维持患儿合适温度、保证循环系统功能稳定,控制惊厥,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本组25例患儿治愈18例,好转6例,死亡1例(死亡率4.0 %).平均治疗时间13 d.结论 良好的治疗和护理,可使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耳廓微循环观察阴怀清*杨彩凤*王阿琚*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害。它是导致小儿时期发生脑性瘫痪或智力低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新生儿疾病之一。为探讨HIE... 相似文献
20.
罗祥英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4,11(2):69-70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的惊厥与脑电图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98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首次睡眠脑电图(EEG)分析,观察脑功能状况。结果:重度窒息的EEG异常率100%,痫波发放阳性率达70%(21例),轻度窒息EEG异常率86%,痫波发放占55%(12例)。结论: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原因之一,窒息越重,EEG阳性率越高。EEG是检查脑细胞功能的最直接反应。尤其是HIE合并惊厥,EEG具有预测性的远期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