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杏叶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相玉  邵伟 《齐鲁药事》2007,26(4):240-241
目的优选银杏叶总黄酮醇苷和总内酯的提取方法。方法以提取后银杏叶总黄酮醇苷和总内酯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即选择不同提取时间、乙醇量和乙醇浓度作为相关因素,初步优化了提取工艺。结果及结论结果表明,银杏叶最佳提取工艺为:加药材15倍量(9,6)60%乙醇,回流2次,每次1.5h。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片和银杏酮酯片的质量比较和用药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市售3个厂家银杏叶片和银杏酮酯片、2个厂家银杏叶提取物和银杏酮酯中总黄酮、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的含量,为评价2种制剂的质量提供依据;并分析2种银杏叶制剂的药物经济学。方法 通过交叉试验,采用UV检测2种制剂和原料药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HPLC检测2种制剂和原料药中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的含量。结果 2种制剂和原料药分别在总黄酮、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的含量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就患者日用金额考虑,银杏叶片更适合患者使用。结论 银杏叶片较银杏酮酯片更适合用于临床上慢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银杏叶、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黎行  戴忠  鲁静  林瑞超 《中国药事》2011,25(2):171-174
目的为开展银杏叶类药品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银杏叶、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国内外标准收录情况和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结果与结论以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和银杏酸为指标的质量控制体系已基本固定,指纹图谱分析、完型黄酮苷的测定和各类成分的同时检测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供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的生产工艺.方法:采用直接比较法,以HPLC法测定个样品中银杏总黄酮和总内酯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对银杏叶提取的水沉淀工艺、柱分离纯化工艺和除鞣质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对银杏叶醇提液浓缩后,加4倍量水,可去除相应杂质(叶绿素、树脂);大孔吸附树脂吸附量为银杏叶重的2.5倍,用15%乙醇洗脱能够除杂;聚酰胺除鞣质的用量为粗品的1/4.用此工艺中试10批样品质量合格.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适合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从银杏叶提取的黄酮类和萜内酯类等有效成分对治疗冠心病、脑血栓、神经系统疾病和消除自由基均有明显效果。银杏叶提取物GBE76 1标准中 ,黄酮醇苷含量≥ 2 4 % ,银杏内酯≥ 6 % ,银杏酸≤ 10 0 ppm。目前 ,国内多采用青叶为原料制备 ,提取物收率较低 ,纯度偏低。我们借鉴文献报道提取工艺 ,进行优化银杏叶提取工艺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实验部分1 1材料 银杏叶 (产自山东郯城 ) ;聚酰胺树脂(市售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1 2样品检测采用HPLC方法 ,然后换算成相应的苷类含量1 3水煎、醇沉、乙酸乙酯提取工艺 (工艺甲 )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优化树脂柱色谱法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银杏酸的最佳工艺。方法 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实验,以体积流量、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洗脱液接收体积为考察因素,以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银杏酸去除率、总黄酮转移率和提取物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优化树脂柱色谱法脱除总银杏酸最佳工艺。结果 最佳工艺参数为体积流量1.2 BV/h,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70%,洗脱液接收体积3 BV。结论 本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银杏叶提取物树脂柱色谱脱酸工艺。  相似文献   

7.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总黄酮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凯  李璐  张庆伟 《药品评价》2010,7(24):11-16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含量测定的方法,评价市售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中总黄酮苷成分,使用外标法.色谱柱为HiQ sil C18(250mm×4.6mmID,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55:45);检测器波长为360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40℃.结果: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总黄酮苷含量的方法.线性与范围、回收率、精密度和稳定性等方法学实验均可控制在合格范围内.并利用此方法对市售四个厂家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进行了质量评价.结论:建立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总黄酮苷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银杏磷脂胶囊,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在银杏叶提取物中加入大豆卵磷脂,控制萃取压力10MPa、温度50℃,用二氧化碳进行萃取1 h,制备成银杏磷脂胶囊.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黄酮醇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法在与对照品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总黄酮醇苷(槲皮素、山奈素和异鼠李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7.53~120.51 μg·mL-1(r=0.9998)、7.46~119.36 μg·mL-1(r=0.999 5)、5.05~80.77 μg·mL-1(r=0.999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5%,RSD为1.4%.结论制备工艺简洁、收得率高,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质量控制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银杏磷脂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配制复方银杏叶口服液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以银杏叶提取物、人参浸膏、五味子提取物等组方制成复方银杏叶口服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总黄酮醇苷;选择174例冠心病患者,采取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复方银杏叶口服液组)84例,对照组(银杏叶口服液组)90例。结果:本品1mL含银杏总黄酮醇苷不得少于3.6mg;治疗两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2%和81.11%(P〈0.05)。结论:复方银杏叶口服液配方合理、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质量可控;加用复方银杏叶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疗效明显优于加用银杏叶口服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银杏酸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经石油醚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用石油醚定容,HPLC直接测定,并用LC/MS对其中的银杏酸进行了定性鉴定.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为Inertsil ODS-2,流动相为甲醇-3% HAc溶液(92∶8),流速1.0 mL*min-1,柱温40 ℃,紫外检测波长310 nm.结果银杏叶提取物中存在6种银杏酸C13:0,C15:0,C15:1,C17:1,C17:2和一种可能是C17∶3的银杏酸化合物,其中C13∶0,C15∶1和C17∶1占总银杏酸的94%以上.实验测得高银杏酸含量的提取物中银杏酸含量为1.12%,RSD为2.4%(n=5);银杏叶提取物片剂中银杏酸含量为49.2 μg*g-1,RSD为4.3%(n=5).平均回收率98.2%,RSD为2.6%(n=5).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简便,可用于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银杏酸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长季节银杏叶中总黄酮醇苷和总内酯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生长季节银杏叶中总黄酮醇苷和总内酯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对样品中总黄酮醇苷和总内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月份总黄酮醇苷含量最高,9月份后含量有所降低,12月份含量最低;总内酯含量以6月份为最高,8月份含量开始显著下降,12月份含量最低。结论不同季节银杏叶中总黄酮醇苷和总内酯含量差异较大,此结果为适时采收、合理开发利用银杏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永刚  李守信  向兰 《齐鲁药事》2010,29(7):425-427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采用闪式硅胶柱层析分离法,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洗脱并跟踪检测,筛选出能有效分离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银杏黄酮和萜类内酯的洗脱剂及用量。结果此方法可以很好地将银杏黄酮和萜类内酯分离,并且分离过程含量损失极小。结论此方法为银杏黄酮和萜类内酯的进一步单独纯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优化银杏叶提取物的醇提水沉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总黄酮醇苷转移率、萜类内酯转移率及干物质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法对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液浓缩倍数、加水倍数、冷沉时间进行考察。结果 醇提水沉最佳工艺为液料比8∶1(V/m),提取时间1.0 h,提取次数3次,浓缩倍数3倍,加水倍数3倍,冷沉时间28.0 h。结论 BBD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银杏叶提取物醇提水沉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不同pH介质中银杏叶总黄酮醇苷溶出度的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慧怡  范青  邓卅 《中国药事》2005,19(12):750-752
银杏叶片的活性成分主要为总黄酮和白果内酯[1],具有改善心脑血管循环,抑制血小板凝聚酶等作用,对于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所致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我国银杏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有数家药厂或单位的银杏叶片剂投放市场,但临床反映不同厂家片剂的疗效存在差异,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醇苷作为含量测定指标来测定不同厂家的银杏叶片在不同pH的介质中的溶出度.根据不同厂家的银杏叶片剂的体外溶出特性,来反映制剂工艺的稳定性,控制产品的批间差异,为评定和控制药品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趋势进行归纳和分析,为银杏叶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 “银杏叶”提取物已发表文献,委托国家图书馆进行已发表文献的专业检索,对文献中银杏叶提取物的药学研究趋势进行梳理归纳并分析。结果与结论:文献整理发现,银杏叶提取物在提取工艺方面,以乙醇提取后过大孔树脂柱处理的工艺应用最为广泛,提取效率也最高效。化学成分方面,主要有效成分为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主要毒性成分为银杏酸。药理作用方面,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功效是抑制血小板凝聚、抗氧化、抗炎、改善记忆、降血脂和心脑血管保护等,使用银杏叶提取物优于单独使用银杏黄铜或银杏内酯。安全性研究方面,银杏叶提取物总体使用安全,文献报道的热点集中在银杏酸的致敏性。 银杏叶提取物的质量控制关键是其活性成分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安全性控制关键在于银杏酸的限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是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我们采用70%乙醇热回流提取工艺提取银杏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提取物中的银杏叶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并相互比较.选择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方法,作为银杏叶总黄酮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并加以推广应用.同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测量手段,以总黄酮的收率为指标,对银杏叶的提取与精制工艺进行研究和探讨,确定了提取溶剂、时间、次数及浓缩、干燥温度等提取工艺参数,比较了树脂吸附一次洗脱和二次洗脱以及超滤与树脂吸附相结合的精制工艺对产品质量及银杏叶总黄酮收率的影响.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白银杏叶中提取、分离和纯化银杏内酯A的方法.方法:依次通过乙醇溶液搅拌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大孔树脂吸附与洗脱及结晶和重结晶对银杏叶中的银杏内酯A进行分离纯化.以银杏内酯A的得率和纯度为指标,对银杏内酯A的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确定银杏内酯A提取、分离和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将银杏叶乙醇提取物混...  相似文献   

18.
一测多评法测定银杏叶胶囊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爱红  陈伟健  胡文军 《中国药房》2012,(36):3446-3448
目的:建立以一测多评法测定银杏叶胶囊中总黄酮醇苷含量的方法,并验证该方法在银杏叶胶囊中应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方法:以槲皮素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山柰素、异鼠李素与槲皮素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山柰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计算;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银杏叶胶囊中3种黄酮醇苷类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12批药品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信赖。结论:一测多评法可作为一种新的质量评价方法用于银杏叶胶囊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银杏叶口服制剂有效成份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部分厂家的银杏叶口服制剂进行质量评价,为严格质量控制以及临床选择品种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按国家药品标准,采用HPLC方法对4厂家各3个批次银杏叶口服制剂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4厂家的银杏叶制剂中银杏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按国家药品标准评价,B厂、C厂3个批次的产品均合格;A厂的产品按其企业质量标准评判3个批次均合格;D厂的产品按任一质量标准评判均有批次不合格。其中C厂的产品中银杏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的含量均较高。结论 A厂、B厂和C厂的产品质量较好,D厂的产品质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银杏叶中特征性成分总黄酮醇苷的快速含量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的采集地总黄酮醇苷含量差异。方法采用Alltima C18色谱柱(5μm,4.6×150m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50∶50);检测波长为360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结果Q在0.06~0.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K在0.06~0.0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I在0.04~0.4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6%(n=6),RSD为1.22%,银杏总黄酮醇苷的含量为0.4857%~0.8869%。结论不同产地银杏叶中总黄酮醇苷含量差异较大,该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为银杏叶质量评价提供简便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