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与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将5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I组)和微量尿白蛋白组(Ⅱ组)比较两组血脂,血压,冠心病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差异,结果示:Ⅱ组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A1与载脂蛋白B100的比值(ApoA2/ApoB100)较I组降低(P〈0.05),冠心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示:ApoA1,ApoA1/Apo  相似文献   

2.
按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将5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Ⅰ组)和微量尿白蛋白组(Ⅱ组),比较两组血脂、血压、冠心病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差异。结果示:Ⅱ组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A1与载脂蛋白B100的比值(ApoA2/ApoB100)较Ⅰ组降低(P<0.05),冠心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示ApoA1,ApoA1/ApoB100值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与24hUAE呈负相关;收缩血压与24hUAE呈正相关。提示微量白蛋白尿与NIDDM脂质代谢紊乱及合并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珍萍  王丽芬 《广西医学》1998,20(4):523-525
为研究糖尿病患者尿微量蛋白的改变及其意义,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39例,无肾病的糖尿病组(DM组)46例,对照组20例,测定24小时尿白蛋白(Alb)尿免疫球蛋白G(IgG)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发现,早期DN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尿IgG,尿β2-MG异常增高,与DM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5,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常规测定尿,  相似文献   

4.
尿NAG测定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42例NIDDM患者随意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与尿白蛋白(ALB)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糖尿病A组(ALB<50mg/L)尿NAG增高百分率(66.7%),与ALB增高百分率(70.8%)相比,P>0.05,提示尿NAG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性与ALB相似;(2)糖尿病A组患者尿NAG和ALB均增高者占45.8%,仅NAG增高者占20.8%,仅ALB增高者25.0%。对糖尿病患者宜同时监测尿ALB和NAG。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NIDDM)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218例NIDDM进行了24h尿白蛋白排泄量测定和眼底检查,同时测定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并记录血压及病程。结果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率为41.3%,其中微量蛋白尿为30.3%,持续蛋白尿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率为50.9%,其中背影型视网膜病变(BDR)占42.4%,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8.7%。正常蛋白尿组36.7%伴BDR,3.9%伴PDR;微量蛋白尿组56.4%伴BDR,10.3%伴PDR;持续蛋白尿组50%有BDR,33.3%伴PDR。微量蛋白尿组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D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大量蛋白尿组与微量蛋白尿组比较D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脉压(MAP)分别为13.57±1.81和12.89±1.99kPa(P>0.05);持续蛋白尿组与微量蛋白尿组比较MAP分别为15.45±3.14和13,57±1.81(P<0.025)。结论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压是DN和DR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脂蛋白(a)与非依赖型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糖尿病肾病患者的Lp(a)情况。选择了108例NIDDM患者(按24h尿白蛋白结果,分成无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和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了研究。发现临床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无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P<0.05,P<0.01),临床白蛋白尿组又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无白蛋白尿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Lp(a)与血BUN,Cr,尿白蛋白,Al呈正相关(P<0.05,P<0.01),与TC,TC,LDL-C,HDL-C,ApoA1,A2,B100,C2,C3及年龄、病程、BMI、血压、血糖、HBA1c等均无相关性(P>0.05)。提示高Lp(a)浓度在糖尿病肾病中极其稳定,并且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检测52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显示:NIDDM患者尿NAG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尿mALB呈显著正相关。尿NAG和mALB增高百分率分别为57.7%和59.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尿NAG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敏感性与mALB相仿。同时监测糖尿病患者尿NAG和mALB,有助于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DF)与微量白蛋自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对87例 2型糖尿病合并与不合并糖尿病足患者用放射免疫法(RIA)进行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并用眼底荧光造影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分析。结果:DF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NDF组(P<0. 05)。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r=0.264,P<0.05;DF组DR发生率显著高于NDF组(P<0.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足显著相关,r=0.462,P<0.01。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足的发生显著相关,微血管病变参与了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0 例平均病程6-9a、平均年龄55-8 岁的糖尿病病人及23 例正常对照者尿白蛋白排泄率、β2一微球蛋白、α1 一微球蛋白/ 肌酐比值,结果显示,31 % 的病人为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病人中95% 病人α1 - MG/Cr 高于正常、32 % 病人β2- MG高于正常;非微量白蛋白尿病人中82% DⅡ1(AER10 ~20μg/ 分)、21 % DⅡ2(AER〈10μg/分) 的病人α1- MG/Cr 高于正常,24 % DⅡ1 、8% DⅡ2 病人β2- MG 高于正常。结果显示糖尿病人肾脏早期损害不仅限于肾小球,而且伴有肾近曲小管损害,尿α1 - MG测定反映肾小管损害较尿β2 - MG测定敏感。同时,测定尿微量白蛋白、α1 - MG/Cr 可作为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与尿微量蛋白和高血压患者肾受累的关系。方法:对52 例轻中度高血压病(EH)患者和30 例正常人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ABPM),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尿微量白蛋白(M-ALB)、α1 -微球蛋白(α1-MG)、β2 -微球蛋白(β2-MG),并对两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H 组尿M-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BPM 显示EH组M-ALB与日间、夜间的收缩压(SBP)及其负荷值和24 h SBP负荷值有相关性(r= 0.31~0.38,P< 0.05~0.01)。结论:M-ALB可作为EH患者肾脏早期受损的一个指标。ABPM 在评价EH肾脏靶器官损害方面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尿微量蛋白在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园  叶书来 《安徽医学》2000,21(1):10-11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在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速率散射测浊法检测3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尿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及β2-微球蛋白(β2-M)。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IDDM正常蛋白尿组TRF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余4种微量蛋白无统计学意义;微量蛋白尿组,TRF、ALb、α1-M含量显著升高(P<0.01),尿IgG、β2-M明显升高(P<0.05)。结论:尿5种微量蛋白检测可作为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参考标准,其中以TRF最敏感。  相似文献   

12.
测定40例SLE病人(SLE组)、47例非SLE风湿性疾病病人(非SLE组)血和尿β_2-mG水平,SLE组同时测定Anti-Smithantibody(Smith)、Anti-ds-DNAantibody(ds-ANA)、Anti-ANAantibody(ANA)、尿蛋白及血BUN、Cr,探讨血和尿β2-mG同它们的关系,SLE组与非SLE组血β2-m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SLE组尿β_2-mG升高与非SLE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SLE组,血和尿β_2-mG均阳性者(双阳)之比率高于Smith、ds-DNA阳性之比率;若与ANA相比则无显著差异。SLE组尿β_2-mG先于血BUN、Cr升高;在判定肾脏功能损伤程度上,其意义与尿蛋白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尿微量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G(IgG),评价高血压病肾脏的早期损害。方法高血压病组40例,其中Ⅰ期10例,Ⅱ期21例,Ⅲ期9例;正常对照组25例。排空夜尿后留取第一次晨尿测尿常规、尿肌酐(Cr)、尿Alb、TRF和IgG,同时测血压。结果分别用Alb/Cr(mg/mmol)、TRF/Cr(μg/mmol)、IgG/Cr(mg/mmol)表示,并计算IgG/Alb的比值。结果高血压病组,尿常规蛋白阴性,尿Alb/Cr、TRF/Cr和IgG/Cr均高于对照组(P<0.01),尿IgG/Alb比值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尿Alb/Cr与尿TRF/Cr和IgG/Cr变化呈正相关(分别为r=0.78,P<0.001;r=0.53,P<0.001),尿微量蛋白与血压无显著性相关。TRF/Cr、IgG/Cr在Ⅲ期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各期高血压病中尿微量蛋白升高者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微量Alb、TRF、IgG检测是高血压病肾脏早期损害的有用指标,可作为早期诊断和防治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尿白蛋白排出率(UAE)相关因素。方法测定291例糖耐量正常者UAE及血胰岛素水平(Ins)。结果UAE中位数为6.0μg·min-1,伴有高血压者UAE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UAE与收缩压、服糖后2hIns呈显著正相关,年龄及体重指数在P<0.15水平进入多元回归方程(P>0.05)。结论UAE与心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对9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进行了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白蛋白(UAlb)、尿免疫球蛋白(UIgG)及尿/血渗透量比的测定。结果发现,EHF患者Uβ2-MG、UAlb及UIgG在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时期均有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尿/血渗透量比却明显下降(P<0.01);且它们较临床表现和血清肌酐(SCr)恢复得更慢;而反映肾小管损害程度的Uβ2-MG又比反映肾小球损害程度的UAlb、UIgG恢复得慢,其中UAlb、UIgG的水平与病情轻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尿微量蛋白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尿中多种微量蛋白,探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用放免法测定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Alb)、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分泌型IgA(sIgA)、IgG;并将患者按病程分为两组。A组病程〉10年,B组〈10年,统计各组尿Alb的排泄,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隐匿型糖尿病肾病者尿微量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病程〉10年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349例住院的Ⅱ型糖尿病人,依尿白蛋白排泄量分成:A组正常白蛋白尿(n=133,≤30mg·L-1),B组微量白蛋白尿(n=111.31~200mg·L-1),C组大量白蛋白尿(n=105,>200mg·L-1)。高血压检出率三组分别为15%、25%和47%;缺血性心脏病检出率分别是27%、39%和62%;单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38%、41%和63.6%,而增殖性病变三组间差异无意义。B、C组HDL-C和胰岛素敏感性(SI)低于A组,三组间比较P均<0.05;A组与B、C组比较血压(P均<0.05)、TC(P均<0.05)和TG(P均<0.05)均低,而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在Ⅱ型糖尿病人应测尿白蛋白,并应重视微量白蛋白尿对血管病变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尿B2 微球蛋白(UB2 - MG) 、尿白蛋白(UAIb) 、尿IgG(UIgG)变化及其早期肾功能的损害。方法: 用放射免疫(RIA) 法测定64 例肺心病患者UB2 - MG、UIAb 、UIgG以及血清肌酐(Cr) 、尿素(UN) 。结果:64 例肺心病患者Cr、UN均在正常范围内( P> 0-05) , 而UB2 - MG、UIAb、UIgG 均明显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肺心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为主,从而提示肺心病患者慎用肾毒性药物及肾代谢药物,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者观察了24例狼疮性肾炎患者、12例正常对照者尿TxA2、PGI2代谢产物TXB2、6-keto-PGF1α含量。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较,各组狼疮性肾炎患者尿TXB2含量均增高6-keto-PGF1α比值与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0.74)。表明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组织内存在严重的TXA2-PGI2平衡失调,前列腺素代谢异常可能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尿TXB2/6-keto-PGF1α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研究尿微量白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μg/min),并以20例健康成人做对照。结果UC组为10.36±13.14,对照组为2.74±1.26(P<0.05),直、乙状结肠组为6.30±6.88,降结肠组为7.25±2.52,横结肠以上组为17.52±15.49,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r=0.45,P<0.05,即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病变肠管长度呈正相关。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在UC活动期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病变肠管的长度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