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温病条辨》温药运用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清代温病学家吴瑭在其著的《温病条辨》首方选用桂枝汤,曾引发中医学术界极大争议。笔通过对《温病条辨》中吴氏本人有关桂枝汤的论述进行全面研究,揭示吴氏首方运用桂枝汤的原意是微和表阳。  相似文献   

3.
大凡疾病,均以阴阳为总纲。《内经》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故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当然也不离阴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病以热胜津伤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清热救阴为基本原则,药多用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但每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总是复杂多变的。温病亦是如此,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讲:“法有定而病无定,故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预后胃阳不复,或因前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纵观《温病条辨》三焦病证治,温药的运用比比皆是,但这些温药的运用并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将有关条文汇总并细细揣…  相似文献   

4.
杨晓凤 《山西中医》2010,26(5):57-58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提出的三焦辨证,阐述了温病的演变规律,明确了温病的病位及病性,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焦辨证与张仲景六经辨证对照有一纵一横之妙,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有相辅相成作用。  相似文献   

5.
“热者寒之”虽是治疗温病发热的基本原则,但一见发热,即投苦寒,势必冰遏邪气,致气机郁闭不畅。因而,笔者提出,在治疗瘟病发热过程中,适当选用温性药物,可起到热势速降、缩短病程等作用。1作用机理温邪袭人,自外而入,可致腹理闭塞,卫气郁滞;自内里发,阳热不达于外,郁闭体内,二者皆可出现“不通则热”的基本病理。放开股宣郁,启闭达热,是治疗温病发热的重要方法,且不可一味采放大剂苦寒清热之品。正如《松峰说疫》中云:“若用大寒之剂,直析其火,未有偿邪之能而先受寒凉之祸,受寒则表里凝滞,欲求其邪之解也,难矣。”…  相似文献   

6.
清代名医郑寿全运用辛温药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兴 《中医杂志》2001,42(10):581-583,620
讨论了清代温补专家郑寿全运用辛温药物的独到心法。指出其辨证要点是:“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其疗效判定标准是:(1)出现“阳药运行,阴邪化去”的“烦躁”,“昏闷”等多种证候,但速发自己;(2)津液未伤;(3)脾健胃和,服辛温药的疗程确定标准是:“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服辛温药的善后方法是:“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  相似文献   

7.
试论《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配伍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姗  刘林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4-19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银翘散法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全方入药、化裁入药等多种配伍运用方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温病条辨》妙用桂枝汤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第一方使用桂枝汤,被后世医家所质疑,认为温病的治疗,温者凉之是最起码的常识。而他却把第一方列为桂枝汤,明显违反了治疗原则,伤寒与温病是一对矛盾范畴,风温与中风病证不同,哪能在风温初起使用桂枝汤,伤寒与温病的辨证不能简单地以恶风寒与否作为辨证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在温热大师叶天士的学术成就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的一本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著,书中一整套温病的治疗大法和方剂,使温病学的辨证施治内容更趋完整。《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第七条谓: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  相似文献   

10.
浅析《温病条辨》中杏仁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所著的《温病条辨》中,多有运用杏仁的记载。如治疗湿温的三仁汤,暑湿肺疟的杏仁汤,温热黄疸的杏仁石膏汤,皆是以杏仁为君药;而治疗湿温喘促的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暑湿蔓延三焦的三石汤、杏仁滑石汤,三焦湿热的三加减正气散,湿热蕴于经络的宣痹汤、加减防己汤,皆配伍以杏仁。可见吴氏用杏仁非仅仅在止咳平喘,还灵活运用于治燥、治血、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保阴护津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吴瑭之《温病条辨》一书,处处以固护阴津为要。因而从其温病的不同时期、不同的选方用药角度,浅析其保阴护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邬姗  刘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4-1915
通过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法的分析,探讨了吴鞠通在温病治疗中对银翘散法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全方入药、化裁入药等多种配伍运用方法。贯穿其中的灵活机变,随证施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清.吴塘所著《温病条辨》对运用仲景方的规律有以下几方面:遵循经旨,引用经方,法同方同;古法活用,运化经方,方随证变;师法仲景,大胆创新,变革新方(以方剂确定的治疗法则;根据病症而求治疗法则:根据证候,偶反取法)作了论述。指出吴塘认为伤寒与温热两病,实有水火的区别。寒病源,属于水;温病源,属于火。凉、寒、咸均属于水之气味,辛凉解表,用于风温初起,甘寒清热养阴,颇能尽其"一隅三反"的妙用。  相似文献   

14.
15.
陈思茵  温玉  马晓峰 《河南中医》2016,(12):2047-2050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解表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在用药上以发散风寒为主,有少量发散风热药的运用,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用药主张辛温发汗解表。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亦重视使用桂枝、生姜、麻黄等药,又增加了防风、菊花、大豆黄卷的使用;扩大了解表药的运用范围,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沿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麻黄、生姜等药的运用,但《温病条辨》更善于辛凉解表,共运用9种发散风热药。《温病条辨》在辛温解表药中增加了香薷与荆芥的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清热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为主。其中用以治疗里热实证的药较多见。2与《伤寒论》相比,《金匮要略》除以上药物运用外,还增强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以及清虚热药的运用,以治疗各种内伤杂病。3《温病条辨》中延续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的运用,还加重了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的比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补虚药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1《伤寒论》以补气药为主,兼用少量补血药。2《金匮要略》补气药的运用与《伤寒论》基本相似,增加了黄芪的应用,并且加重了丸剂的应用,重视使用蜂蜜。妇科病独立三篇,重用补血药,增加了补阳的紫石英及补阴的麦冬、百合等药的运用,增加了补虚药的运用种类。3《温病条辨》用药延续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补气、补血、补阳药的运用,增加了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此外,丰富了补阴药的运用,如沙参、麦冬等。温热邪气易伤阴液,故增加了滋阴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下温热类病证药物使用规律和特点.方法:筛选《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热类病证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类病证用药规律.结果:对上焦32首方剂,中焦31首方剂,下焦30首方剂进行分...  相似文献   

17.
探讨《温病条辨》所载方剂的性味配伍规律。认为其"辛苦咸寒以清热、苦辛寒温以祛湿、酸甘咸寒以滋阴、苦酸甘咸调水火",并分别以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茵陈汤、清燥救肺汤等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论"非典型肺炎"即《温病条辨》中之太阴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病炎”目前认为是冠状病毒的变异病毒感染 ,其症状是 :头痛、发热、畏寒、干咳少痰、全身酸痛、腹泻、呼吸困难。上述症状正符合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太阴温病。第二条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 ,上焦者心肺也 ,说明太阴温病是呼吸道感染。第三条 ,太阴之为病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非典”因高热脉必数 )或两寸独大 ,肌肤热 ,头痛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出 ,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名曰温病。第四条 ,太阴之为病 ,但咳 (有声无痰曰咳 ) ,身不甚热 ,微渴者 ,辛凉平剂 ,桑菊饮主之。以上描述 ,太阴温病和“非典”之症状颇为吻合。太阴者肺也…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吴鞠通对仲景方的继承和应用的扩展。吴氏遵从《内经》,效法仲师 ,遵古法而不泥古方 ,重在因证立法 ,作为择方选药的遵循 ,证有主证兼证 ,法有正法变法 ,而后选药组方灵活多变 ,更大范围地适应证情的复杂变化 ,为撰写《温病条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治疗温热病提供了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苦寒药之用于温病,属正治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热者寒之",即指此而言.然而温热久羁,必然伤阴,以苦寒药撤热当注意苦寒化燥也能伤阴,故治疗时要掌握分寸,不可滥用.《温病条辨》对苦寒药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值得学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