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芒消、朴消、消石三者历代概念时有演变。《本经》朴消为硝酸钾,消石为硫酸钠。《别录》朴消为硫酸钠,消石为硝酸钾,芒硝为硫酸镁。宋《开宝》以后,芒消和朴消被合而为一。《纲目》强调芒消即朴消,致使明清以后,泻利盐从中药里消失了。  相似文献   

2.
消石《病方》22行:“久伤者稍(消)石直(置)温汤中,以洒痈。”消石异名很多,《别录》谓硝石名芒硝,但《别录》另有芒消条。又《别录》称朴消为消石。是消石有同名异物现象。《本草纲目》说:“诸消,自晋、唐以来,诸家皆执名而猜,都无定见。惟马志《开宝本草》,以消石为地霜炼成,而芒消、马牙硝为朴硝炼出者,一言足破诸家之惑矣。诸家盖因消石一名芒消,朴消一名消石朴,二名相混,遂致费辨不决”。今日所用硝石主要含硝酸钾,并夹杂少量硝酸钠、氯化钠。朴硝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杂有硫酸钙、硫酸铁、硫酸钾。而芒消、马牙消是较纯的硫酸钠。它  相似文献   

3.
<正> 朴消、芒消、玄明粉、风化硝、消石几味盐类矿物药,在来源、成分、加工炮制、形状、性味功效和主治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别。但临床上一些医生对此不明,处方中常相互混淆,甚至在一些专著中也是如此。这种状况,应当引起重视。朴消始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皮硝、盐硝、海皮硝、毛硝、硝百朴,是天然含水硫酸钠矿物。芒硝始出《名医别录》,别名盆消、水消,主要成分也是含水硫酸钠。然而,二者是有差别的。《名医别录》曰:“芒消生于朴消。”《新修本草》曰:“以朴消作芒消者,但以暖汤淋朴消,取汁清澄煮之减半,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皆六道也,……”。《本草纲目》亦云:“此物……煎炼入盆,凝结于下,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消。”可见朴消  相似文献   

4.
<正> 硝类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古今方剂均不鲜见。如硝石矾石散、大小承气汤、朴硝丸、玄明粉散等。然名称繁多杂乱,以致分辨不清,造成错误。如《唐本草》载:“朴硝一名消石朴,消石一名芒硝。”显然把两药混淆了。《本草纲目》载:“消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种:煎炼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马牙者,亦名牙消”。把硝石也冠以芒硝之名。《本草蒙筌》的记载更为笼统:“七硝(朴硝、芒硝、英硝、马牙硝、硝石、风化硝、玄明粉)气味相同,俱善消化驱逐”。实际上,芒硝类、硝石类药物,不但成分不同,制作有别,而且临床应用区别很大,故有鉴别之必要。硝类药物的名称澄清硝类药物别名虽多,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一)芒硝类(包括朴硝、芒硝、元明粉)朴硝,又称朴硝石、朴消、消石朴、盐消、皮  相似文献   

5.
孙守祥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62-3063
消石是一味古老中药,为<神农本草经>所收载.早期本草消石一名芒消,与朴消性味相同,主治相似,出处相近.唐宋时消石与芒消出于朴消,三者一体异名而分煎炼之精粗.宋代始有火消出现,明·<本草纲目>认为消石即火消,与朴消、芒消有水火之别.近现代沿承<本草纲目>,消石为硝酸钾结晶体.但对<金匮要略>方所用消石的认定有争议,根据<神农本草经>消石性味主治,更符合含硫酸钠的芒消,与古方应用相合.  相似文献   

6.
《本草纲目拾遗》首列“正误”三十四条,第二条指出《本草纲目》引《神农本草经》朴消、消石条文互误问题说:“张石顽云:朴消、消石,《本经》所言后人互错。五脏积热等症乃热邪固积,非消石所能涤除,而化七十二种石,又岂朴消所能胜。此二条向来互简,濒湖不察,亦仍其误。且于消石发明下,引《土宿本草》消石能化七十二石,以《别录》此文列于朴消下为误,何以于《本经》又仍其错简邪?”  相似文献   

7.
《神农本草经》郡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在陶弘景时代,经文中确记载有药物产地的郡县名称。到了唐代,《新修本草》始将《本经》郡县名移入《名医别录》文中。《证类本草》亦将其列为《别录》文。后人从《证类》百字中辑复《本经》文,故将郡县名遗漏。而郡县名称作为《本经》佚文,对考证《本经》成书年代,研究道地药材及文献整理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代典籍中芒硝(消)、朴硝(消)、硝(消)石几种名称繁乱混杂,相应的药材常有变化,以致混淆错用。本文通过硝石、朴硝与芒硝的本草考证,从性状、产地、应用、制法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明确历代本草典籍中记录的芒消(芒硝)、朴消(朴硝)、消石(硝石)三味药物情况,揭示3种药物的发展沿革,以期为现代临床应用安全性及合理性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9.
《证类本草》向上推溯,源于《嘉祐本草》,《嘉祐本草》源于《开宝本草》,《开宝本草》源于《唐本草》,《唐本草》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追本求源,来源于《本草经集注》中墨字别录药。要研究《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的来源,首先要了解陶弘景怎么撰写《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撰写《本草经集注》,可从陶隐居序文起了解。陶隐居序云:“本经所出邵县乃后病时制,拟仲  相似文献   

10.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朝代。唐代前期与中期,国势强盛,经济、交通、文化、科学都有显著发展和成就。其中,医药学的成果也很突出,唐政府颁令在全国进行的药物大普查,堪称为世界药学史上之创举。 唐代在实行全国药物大普查之前,社会上所流通、采用的中药学专书,主要是南朝齐、梁时期医学家陶弘景(456—536)编撰的《本草经集注》,该书载述药物730种,其中365种药物的记载是录自《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东汉年间);另365种药物的资料是辑自《名医别录》(简称《别录》,约成…  相似文献   

11.
分析《本草经》药物产地分布的区域特征后指出 :以出产药物数量计 ,汉代十三部政区中之益州 ,郡国中之泰山都是当时大宗药物产地 ;从药物产地分布来看 ,药物出产分别以东都雒阳、西京长安为中心 ,向外辐射 ,而东部产药多于西部 ;推测位于雒阳与长安中心点的弘农郡 ,可能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药材贸易场所 :《本草经》关于药物产地的记载 ,反映了此书对药物道地性的重视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秦汉以来药物道地产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转引《药对》中药物,明确君、臣、使地位者242种,即君药64种、臣药117种、使药61种,执行《本草经》三品定君臣佐使之法者178种。《药对》药物君臣地位均预先明确,比较稳定;《药对》论列君、臣和使药,未及佐药,可能沿袭了《素问》和《本草经》对佐使药相提并论的认识;《药对》未能全面信守《素问》"主病之谓君"的说法,诸药皆从主病确定君、臣、使地位,此间由主证确定药物地位的思维方法尚未形成。《药对》君臣使内容和义蕴与《方剂学》君臣佐使法则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IPF的68例患者,应用自拟方桃莪丹汤为主治疗并随证加减,配合西药对症治疗。结果经1疗程(6个月)治疗,68例中1年生存率为88.24%,3年生存率为58.82%,5年生存率为36.76%;对照组分别为78.13%、37.50%、12.50%。治疗组临床症状和肺肾功能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为优。结论本方法疗效优于一般报道的单纯西药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4.
胆石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胆石症的防治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把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防治胆石症的中药分为 4类 ,详述其疗效和机理 ,为新药开发研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所载药物品类繁多,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并涉及药物四气五味、功用主病、生长时节、生长环境等诸多方面,为后世载药之典范.在其主病方面所涉甚广,从其对功用主治的描述,亦可推知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发病缘由.其中,瘙痒作为一种主观感受虽不能见其形但可见其症,是早期人们最易察觉的不适症...  相似文献   

16.
任建勋  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4265-4267
中药新药研究现代化、国际化是当前中医药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澳大利亚中药新药多指替代药物,主要以列册药品的形式申请注册上市。澳大利亚登记(列册)药物申请资料主要涵盖药物成分的详细说明、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治疗声明、药品剂型和副作用。针对每部分都有详尽的规范和说明,保证申请人准确理解登记(列册)药品的申请要求,这同时也对国内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虎力散胶囊、腰息痛胶囊及盘龙七片的乌头碱限量检查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考察几种展开剂和显色条件,对3种中成药中乌头碱限量进行检查。结果以环己烷-乙酸乙酯-二乙胺(10∶7∶1)为展开剂,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然后碘蒸汽熏为最佳,斑点清晰杂质干扰小,分离度好。3种中成药的各3个批次限量检查均符合要求。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可为这3种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沈岚  林晓  冯怡 《中医教育》2011,30(5):29-31
将“中药制剂分析工作依据——《中国药典》的研读”这一教学内容以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是对原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较传统授课方式更优.该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也促进教师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近代医学家、考据学家、天文数学家顾观光博学宏才、著述等身,备受后世推崇。他沿袭清代乾嘉考据之风,将古代质朴之学推及至近代医药研究之中,并以医学家的身份、考据家的眼光校勘《素问》《灵枢》、补注《伤寒杂病论》、重辑《神农本草经》,对于中医药文献的传承功不可没,其中顾辑《本经》更成为迄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神农本草经》辑佚本之一。尤其所主张“中西之法可相证不可互废”的医药会通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20.
《中医杂志》2009,50(9)
目的 探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药物、穴位的基本处方及其配伍规律.方法 通过对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相关文献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采用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对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和穴位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等作为基本药物,穴位则以肺俞、大椎、膻中等作为基本处方穴位.结论 采用复杂网络发现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药物和穴位的基本处方知识可为制定操作规范和验证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