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急性白血病在强化疗时白血病细胞被杀灭,正常造血尚未重建,由此导致感染、出血、贫血、在化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减轻强烈化疗的骨髓抑制,缩短和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期,使化疗强度加大,达到强化疗目的。现将我院应用rhg-csf的15例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在化疗基础上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 ,观察化疗后骨髓抑制时对血白细胞 (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1998~ 2 0 0 1年新乡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住院的ALL患儿 5 2例 ,均为初治患儿 ,年龄 1~ 12岁 ,平均6 .2岁 ,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二、化疗方案及分组 均采用VD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 )或CODP +L(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天门冬酰胺酶 )方案。其中 30例应用rhG CS…  相似文献   

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儿童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增加强化疗的安全性,15例次初治及32例次巩固强化治疗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儿化疗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的持续时间分别为5.3天、5.0天,与化疗方案相同的对照组相比分别缩短了5.6天、3.6天;感染发生率为40%、25%,较对照组下降了26.7%,19.4%,具显著差异(P<0.05);输血量亦随之减少,副作用少,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为强化疗治疗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儿反复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46例白血病患儿的血清G-CSF浓度。结果获得29例患儿用rgG-CSF后的标本,其血清G-CSF浓度为(5.335±5.597)μg/L。反复应用rhG-CSF的患儿在下次用药前血清G-CSF水平恢复正常;少数未应用rgG-CSF患儿可检测到较高浓度的G-CsF。血清G-CSF浓度与粒细胞绝对计数值呈负相关(r=-0.8746,P<0.01)。结论rhG-CSF的药代动力学中存在有粒细胞介导的清除机制,反复应用无药物蓄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后自身抗体的产生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技术检测 10 4例正常儿童和 4 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rhG CSF抗体。结果 共有 11例患儿在应用rhG CSF后检测到自身抗体 ,并均在 3个月内转阴。在抗体阴性和阳性组之间 ,rhG CFS疗程结束时的中性粒细胞数差异显著 (P <0 0 5 ) ,但与rhG CSF用量和病程无关。结论 应用rhG CSF诱导产生的自身抗体可抑制该制剂的生物学功能 ,监测抗体可预测rhG CSF对中性粒细胞的恢复效用。  相似文献   

6.
10例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于化疗后白细胞数<1×109/L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剂量为5μg/(kg·d),皮下注射用414天,白细胞≥10×109/L时停用。于诱导缓解治疗者,白细胞≥3×109/L需410天;巩固治疗后白细胞≥3×109/L需37天。强化疗后使用rhGCSF可明显缩短骨髓抑制时间,减少严重感染发生的危险性,而未增加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造血细胞因子家族中的成员,是一种能在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和成熟细胞不同水平上促其生成的多向性造血因子和内源性调节因子。GMCSF作为一种内源性调节因子在抗感染免疫中对某些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中有重要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肺炎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体内产生的糖蛋白生长因子。在人体被细胞感染后明显升高。我们观察36例肺炎新生儿血清G-CSF水平。观察结果表明新生儿肺炎血清G-CSF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G-CSF阳性表明体内有细菌感染存在。临床上我们根据G-CSF水平酌情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取得较好效果,因此我们认为血清G-GSF的检测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应用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感染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感染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变化规律,为急性感染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全身感染患者共70例,入院当天均作血清G-CSF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测。G-CSF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0例急性感染患者,G-CSF阳性者44例,阳性率为62.85%,细菌培养34例阳性,阳性率为48.57%。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全身感染,G-CSF的阳性率分别为30%、69%、83%。7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者18例(25.7%)。与G-CSF阳性率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44例G-CSF阳性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分别为(8.38±3.39)×109/L和(4.12±1.47)×109/L(t=7.61,P<0.001)。结论急性感染患者血清中G-CSF水平显著升高。测定血清G-CSF可作为判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与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查相比,其敏感度、阳性率高,但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粒细胞、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新生儿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吞噬细胞系统不成熟是主要原因这一,粒细胞,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粒子巨噬细胞增殖,分化、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临床上应用重组人类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和预防新生儿感染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剂量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小儿急性白血病及恶性肿瘤联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急性白血病或恶性肿瘤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者 ,给予G CSF 1~ 2 μg/(kg·d) ,皮下注射 (sc) ,共 3~ 5d。 结果 小剂量G CSF短期内可使中性粒细胞升高 ,有效率达83 .3 %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小剂量G CSF可有效缩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预防感染 ,且副作用小 ,可作为临床大剂量化疗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粒细胞、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新生儿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吞噬细胞系统不成熟是主要原因之一。粒细胞、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粒巨噬细胞增殖、分化,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临床上应用重组人类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和预防新生儿感染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单克隆抗体、采用间接免疫吸附法对148例足月新生儿脐血清中G-CSF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41例正常小儿及50例成人血清相比较,同时观察了G-CSF水平与其性别、出生体重、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的关系。结果显示11例(7.4%)脐血清G-CSF水平低于0.5ng/ml,137例(89%)G-CSF均高于0.5ng/ml,其平均值为3.4ng±0.0  相似文献   

16.
王鈜  孙立荣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4):251-252,256
在现代肿瘤的治疗方法中,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是2种重要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都面临一个难题,也就是治疗后的白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及伴随的感染问题,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及治疗效果。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善,可以缩短放、化疗后白细胞恢复的时间,预防感染的发生或增强抗感染的效果,因而G-CSF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哮喘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健康儿童、52例哮喘急性期和38例治疗后患儿静脉血G-CSF和TNF-α水平.结果急性期G-CSF阳性38/52例,TNF-α水平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缓解期25/38例G-CSF转阴,TNF-α与对照组比较仍明显升高(P<0.01).G-CSF与TNF-α含量呈正相关,急性期r=0.614,缓解期r=0.461 P<0.01.结论哮喘患儿血清G-CSF和TNF-α增高,参与了哮喘病理炎症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烟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有症状的烟雾病患儿及2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清G-CSF浓度。结果:健康对照组的血清G-CSF 浓度平均值为23.5±3.8 pg/mL, 烟雾病组平均值为35.7±10.3 pg/mL。烟雾病组的血清G-CSF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烟雾病组的血清G-CSF浓度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提示G-CSF在烟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17-119]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感染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观察50例新生儿感染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F)水平变化,发现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CSF呈正相关,重症感染患儿C-CSF明显下降.表明新生儿感染时自身能产生大量G-CSF参与免疫反应,G-CSF水平与疾病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感染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能刺激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和使其激活的一种糖蛋白[1]。在抗原、内毒素的作用下,G-CSF可由被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2]。我们检测了新生儿感染时血清G-CSF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及黄疸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