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血疗法是赵炳南先生独树一帜的外治疗法,赵老将引血疗法引入外科阴证性疾患的治疗,开创该类疾病引血治疗之先河.阴证疮疡的病机在于虚、瘀并存,由瘀致虚,或由虚致瘀,虚瘀致寒,寒重瘀重虚重.赵老早年将引血疗法用于外科时毒壅盛的实证,但后期独辟蹊径,大胆使用引血疗法治疗阴证疮疡,充分体现其"呼脓去腐""煨脓长肉""回阳化腐生肌""祛瘀生新"学术思想,后世在引血治疗阴证思想指导下将此疗法用于各类外科疾病的临床实践.引血疗法治疗阴证疮疡的中医机制在于变瘀为通、变静为动、祛瘀通络、温阳生新,从而瘀去新生、阳气得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西医机制在于改善微循环及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细胞恢复,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蓄血证理论源于张仲景“瘀热在里故也”(《伤寒论》),本质为瘀热互结。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发生可归责于瘀血结于下焦前阴,瘀结日久生热,相互搏结形成瘀热,而热邪灼伤肾子(即睾丸)、瘀邪阻滞气血,终致不育。基于蓄血证理论,从瘀热出发论治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治以活血散瘀、清热凉血,兼以培补肝肾、益阴强精,临床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相火与血证     
中医把以出血为主症的疾病统称之为血证。血证的治疗不外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及“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以及“治血必先治气”的治疗原则。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多种治疗手段的产生,如止血新药层出不穷,介入治疗等新的疗法不断出现,所以急证止血已不是中药的强项。但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不少血证患者兼具血热和血瘀证,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验证,提出瘀热型血证的证型,以冀完善和发展血证理论,充实有效治疗。临床以凉血化瘀法用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消化性溃疡病等出血的瘀热型血证,取得满意疗效,证实瘀热型血证的客观存在及凉血化瘀法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对血证治则的体会郁梅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关键词血证,治疗法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为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吐血篇中提出的治疗原则,我把它视为治疗一切出血证的原则应用于临床,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1止血法唐氏指出:“所谓出血者,即谓...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兼夹其他证型。随着对血瘀证临床与实验研究的不断开展和深入,血瘀证动物模型已经成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工具。根据血瘀证的不同形成原因,分别从外伤致瘀、情志致瘀、寒凝致瘀、热毒致瘀、痰浊致瘀、气虚致瘀、血虚致瘀、阴虚致瘀和阳虚致瘀等9个方面来综述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分析血瘀证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医血瘀证模型制备及证候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 血证之论,先贤论述颇多且精辟,治疗上多崇唐宗海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邓启源老中医在长斯的医疗实践中,积累  相似文献   

8.
汪静风 《陕西中医》2002,23(3):267-268
桃仁承气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名桃核承气汤 ,与抵当汤、丸并治蓄血 ,为活血祛瘀的代表方之一。由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组成。桃仁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大黄荡肠胃之积滞 ,泻血分之实热 ,二药合用 ,瘀热并泄共为君药 ;桂枝通行血脉 ,助桃仁破血祛瘀 ;芒硝泻热软坚 ,助大黄下瘀泄热 ,共为臣药 ;甘草一味主持于中 ,缓诸药之势 ,意在祛瘀而不伤正 ,五味配合共奏破血下瘀之功。其中大黄、芒硝、甘草三味组合乃调胃承气汤 ,原治阳明燥实之证 ,以之为基础 ,合桂枝、桃仁血药专入血分 ,引硝、黄直达瘀所 ,藉以导瘀热下出 ,变泻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肾小球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病机十分复杂,治疗也很棘手,常缠绵难愈。作者在文中着重从湿热致瘀角度对慢性肾病的中医学病机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湿热郁阻气机致瘀、湿热伤血致瘀、湿热耗气致瘀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临床表现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湿热郁阻气机致瘀、湿热伤血致瘀、湿热耗气致瘀分剐从不同角度进行辨证,提出了治疗原则,并对组方、用药规律进行了详细论述。所述观点,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条文,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病理为瘀热在里.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抵当丸适用于瘀重于热而病势较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