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CT表现。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单骨、单骨多发或多骨发病,其CT表现主要分为囊状膨胀型和硬化型。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本病的病变特征及范围,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分析我院及附属医院1997—2007年经临床及病理试验室证实的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4例资料。24例均行X线检查,16例行CT检查,8例行MR检查。结果,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长管状骨破坏13例,多发肋骨破坏5例,骨盆破坏3例,颅骨破坏2例,脊柱破坏1例。其病变平片及CT大多表现为囊状改变,部分可见磨玻璃样、丝瓜络及虫蚀状改变。MR T_1WI病灶7例为低信号,1例为等信号;T_2WI均为混杂信号。其中7例加做T_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24例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变累及范围广泛,整个骨畸形,正常骨髓腔消失,代之以纤维组织,灰白色,橡皮样,质硬韧,切之有沙粒感,病变处骨皮质膨胀变薄,剖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浆液。合并病理性骨折时则可见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结合多部位骨穿及实验室检查均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特征并比较X线、CT、MRI的影像学表现,探讨X线、CT、MRI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CT和MRI表现特点。结果:X线表现较复杂,CT表现主要为磨玻璃样改变、囊状低密度影和斑块样硬化,无明显骨膜反应存在。由于在病理上组织成份的不同,MRI所呈现的信号特点依赖于骨小梁、细胞成份及胶原纤维的多少。结论:X线仍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良好方法,若位于颌面部或颅底时可采用CT检查,明确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受累程度、范围和细节等。MRI对判断周围组织变化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颅面骨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诊断进行讨论和研究。方法对CT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对其CT表现进行了分析对照和研究。结果30例中,29例为多发,仅1例为单发,其中囊样型3例、硬化型16例、混合型11例。结论CT检查能准确的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分型认识以及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对经病理证实的2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X线平片、CT和MR资料进行观察分析.根据病变的范围和临床表现进行分型,探讨其各自影像学表现.结果 2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中,单骨局灶型病变4例,均发生于股骨上段,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且伴有硬化边的囊状病变,病灶内密度高于肌肉,可见斑片状、条絮状钙质样高密度影;单骨广泛型和多骨广泛型病变分别为6例和14例,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毛玻璃样密度,累及范围广泛,边界不清,无硬化边,在MRI上T1WI以等信号为主,脂肪抑制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不均匀较明显强化;多骨广泛型病变合并皮肤色素沉着、性早熟等临床表现即Albright综合症3例.结论 不同类型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但均以病灶内出现条絮状骨化呈毛玻璃样密度为影像学诊断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6.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9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综合分析,结合临床手术术式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讨论。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好发于青少年,多位于胫骨及肋骨,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或骨折;影像学表现为囊性、磨砂玻璃样或丝瓜络样、虫蚀状改变;组织形态学观察,正常骨结构消失,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或由不同比例的纤维性及骨性成分所取代,骨小梁排列紊乱,纤维细胞梭形,罕见核分裂像;临床术式多采用刮除或局部广泛切除。结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预后良好,结合影像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临床多采用局部广泛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6年经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0例的X线与CT影像资料。结果 10例病例中,单骨型2例,多骨型8例;单纯骨质硬化表现2例,合并有其他影像变化特点8例。结论 X线及CT检查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轩然  陈平聪 《吉林医学》2011,(10):1980-1981
目的:探讨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特点,提高其诊断精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结果:单骨型6例(26.1%),多骨型17例(73.9%);绝大多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表现为多形态改变,主要包括:磨玻璃样增白伴膨胀改变;膨胀囊状改变伴磨玻璃样密度;仅2例表现为弥漫性硬化改变。其中合并病理性骨折1例,Albfight综合征1例。正确诊断21例(91.3%),误诊2例。结论: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对颅面骨骨纤维增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0年至今 13例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分三型 :硬化型、囊肿型、混合型。结论 :CT对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面面 骨骨纤维增生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至今13例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三型:硬化型、囊肿型、混合型。结论:CT对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及CT的表现.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2012年2月间在我院诊断的7例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的X线与CT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结果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因病理组织成分的差异,在X线片和CT上可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磨玻璃样及丝瓜络样改变.结论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通过X线片可整体观察其病变范围及形态改变, CT可多横断面来观察,显示病变内部的细微结构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同时可对病变部位CT值进行测量,X线与CT联合应用在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特点和X线表现,探讨X线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表现特征。结果:X线表现较复杂,特征性表现主要为毛玻璃样改变、囊状低密度影和斑块样硬化,无明显骨膜反应存在。结论:X线仍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良好方法,CT和MRI对判断周围组织变化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4例的X线与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由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征象特点.结果 54例中单骨型33例,多骨型19例,Albright综合征2例.X线表现比较复杂,常见有囊状改变、毛玻璃样改变、丝瓜瓤样改变及虫蚀样改变4种骨改变.CT表现有囊状低密度影、毛玻璃样改变、斑块样硬化.结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诊断以X线平片为首选,头颅等较复杂部位的病变则CT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影像学检查在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X线、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53例均行X线检查,39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表现。结果:53例中良性骨肿瘤11例(骨巨细胞瘤6例,骨软骨瘤5例),恶性骨肿瘤25例(骨肉瘤14例,软骨肉瘤4例,尤文氏肉瘤2例,脊索瘤3例,淋巴肉瘤2例),转移瘤5例,肿瘤样病变1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8例,骨囊肿4例)。结论:合理应用X线平片、CT、MRI3种影像学检查.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骨肿瘤,确定病变的良恶性、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军克 《海南医学》2005,16(3):97-98,101
目的 评价CT对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8例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CT扫描图像。2例行螺旋CT扫描薄层及三维重建;2例行HRCT横轴位扫描;其余行常规CT扫描。结果 14例累及多个颅面骨;单骨受累4例(右侧颞骨2例;左侧上颌骨、蝶骨各1例)。CT示受累颅面骨弥漫性膨大、畸形,骨皮质变薄,病骨密度改变主要有3种:磨玻璃样变;囊状低密度区;硬化区。3种密度可以混和存在。根据病变的密度分为3种类型:①硬化型8例;②变形性骨炎型8例;③囊型2例。同时伴随病变区内或邻近的自然腔隙、孔道、窦、管变形狭窄或闭塞。结论 CT扫描可清楚显示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质改变、病变范围及伴随表现,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并非少见的骨生长发育性病变,系正常骨组织逐渐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单骨或多骨。其X线表现较为复杂。近年来,我院诊治1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其中1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迎  巴图尔 《农垦医学》2012,34(4):319-321
目的:总结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33例FDB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3例FDB中单骨型26例,多骨型7例;病变部位分布在四肢骨22例、骨盆5例、颅面骨4例、肋骨2例;影像学表现为囊状改变23例、磨玻璃样改变5例、丝瓜瓤样改变3例、虫蚀样改变2例.结论:FDB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DR可显示病变整体,CT可显示病变内部结构,MRI可了解比邻组织的关系,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FDB与骨肿瘤、骨囊肿、骨肉瘤和畸形骨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昕 《医学综述》1997,3(10):451-453
<正>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简称骨纤)是一组以骨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类肿瘤疾患,临床上可分为单骨型、多骨型及Mc Cune-Albright综合症(简称MAS)3型,近年来,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影像学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9.
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isa,FD)又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组以骨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瘤样病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单发型骨纤维结构不良,多发型骨纤维结构不良和McCune-Albright综合征.其中Albright综合征十分少见,主要表现为内分泌紊乱,皮肤边缘不规则咖啡色色素斑,骨质多发性纤维异常增殖,内分泌异常以性早熟最为常见.现有Albright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临床和X线表现.结果:7例均诊断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X线表现为(1)囊状透亮区:囊性骨质密度减低区5例;(2)磨玻璃样结构:磨玻璃样骨密度影2例;(3)骨硬化:囊状骨密度减低影合并骨硬化1例;(4)畸形:长管状骨病变范围较大,骨皮质膨胀变薄者5例,长骨弯曲畸形4例,合并病理骨折2例;(5)单骨发病者5例,发生于单侧下肢者1例,全身多骨发生者1例.结论:X线检查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