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院1989年开展肾移植术8例,临床上应用环孢素A(CsA)作为主要免疫抑制剂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人、肾均存活,这与CsA的应用有重要关系,现将初步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例,其中7例为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1例为双肾及输尿管结石肾功衰竭患者,均在血透治疗中待肾移植。男性7例,  相似文献   

2.
尸体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我院于1979年10月~1988年2月共施行112例122次尸体肾移植,均出现排异现象。本文就其X线、核素动态显象观察结果,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总结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经验,分析了1986年7月前施行的同种尸体肾移植44例中人肾存活超过10年18例(40.9%)的资料。主要经验是:获取良好的供肾,正确处理急性排异反应,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因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移植肾丧失功能作第二次移植术。  相似文献   

4.
我院首次成功地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病人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术前内科的充分准备,对手术的成功及顾后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术前准备体会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患者,男,引岁,干部,1996-12·05入院.人院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即ESRD.住院期间行规律血液透析、重组红细胞生成素(EPO)等替代方法治疗,同时治疗并发症,间断输新鲜血.供肾为尸肾(男性;27岁).选择血型相同(A型)及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阴性的供者。按手术预定日期,提前一个月给受者加强营养、补充能量并充分透析,以纠正贫血、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骨髓移植联合肾移植、亲属活体肾移植、尸体肾移植的疗效。方法对比三类肾移植各48例术后三个月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尸体肾移植联合骨髓移植较之单一尸体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与亲属供肾肾移植相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已无明显差别。结论肾移植联合骨髓移植能通过增加混合嵌舍体形成,从而诱导受体免疫耐受,可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右肾静脉一般较短,给肾移植时静脉吻合带来一定困难,尤其对肥胖和髂窝较深者困难更大。Barry 等于1978年首次报道利用腔静脉对右侧供肾静脉进行延长。国内管德林等1992年报道右肾静脉延长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取得满意效果。近几年,我们利用下腔静脉做右肾静脉延长,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000年1月~2003年12月我科共做肾移植401例。利用右侧供肾204只,其中192只做了右肾静脉延长;其余12只右肾中有8只取肾时没有带下足够的下腔静脉,无法延长,另4只长度超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不同年龄组亲属肾移植供体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69例亲属肾移植供体术前、术后血肌酐(Cr)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捐赠者平均年龄45.3岁,≥60岁7例,50~59岁24例,30~49岁29例,<30岁9例。术前总体血肌酐平均值为(64±14)μmol/L。<30岁组:术前血肌酐为(63±11)μmol/L,术后第1天为(90±15)μmol/L,较术前增加;术后第10天为(82±12)μmol/L,较术后第1天减少,但术后第10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30~49岁组:术前血肌酐为(66±16)μmol/L,术后第1天为(100±22)μmol/L,较术前增加;术后第10天为(90±20)μmol/L,较术后第1天减少,术后第10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50~59岁组:术前血肌酐为(63±12)μmol/L,术后第1天为(103±29)μmol/L,较术前增加;术后第10天为(87±19)μmol/L,较术后第1天减少,术后第10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60岁组术后第10天与第1天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后血肌酐会出现明显增高,并随年龄增加,波动幅度逐渐增大;术后第10天即可缓慢下降,30~59岁捐赠者下降明显。②30~59岁捐赠者肾脏代偿能力优于60岁以上或30岁以下的捐赠者。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病,肾移植术是抢救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维护健康的有效治疗措施。笔者所在科2010年共实施肾移植术76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夫妻间肾移植是一种无血缘关系的特殊类型的肾移植,在国外一些器官移植中心夫妻已成为供肾的重要来源,在国内仅有个别报道。我院自03年10月以来共完成活体肾移植26例,其中2例为夫妻间肾移植。现就有关护理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1990年8月至1995年4月,共做尸体肾移植300例次。其中283例术后应用环孢素A(QA),并发牙龈肥大17例(6.0%),应用甲硝唑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路 《江西医药》2021,56(5):707-710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脏病的最佳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死亡率.高血压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直接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增加移植患者心血管风险及危及生命.本综述主要阐述肾移植术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肾移植术后高血压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是将健康人的肾移植给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项有效手段。目前。死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日益增多,用肾移植来解决这个问题已在国内外取得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24岁。1997年10月发现尿蛋白( ),尿潜血( ),2003年10月出现高血压(170/100mm Hg),均未予治疗。2004年3月因恶心,伴头痛、视物模糊就诊,SCr900μmol/L,B超提示“双肾萎缩”,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开始行规律血液透析,于2004年4月21日转入我院。患者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后继续给予充分血液透析,血钾5.8~7.2mmol/L(包括血液透析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中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经验。方法90例肾移植术患者,分别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监测心电图、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气、血糖、电解质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评价3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麻醉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在开放肾血管前多有不同程度下降,选择静吸复合麻醉患者的血压变化不明显。结论麻醉管理应以维护循环功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李玉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59-160
目的:调查分析肾脏移植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与效果。方法:将确诊为慢性肾衰竭并行肾脏移植术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实行常规护理组(观察组)与应用心理干预护理组(对照组)。结果:方差分析提示焦虑评分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肾脏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中供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与受者移植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无急性排斥反应、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随访满2年的活体肾移植患者125例,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供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与受者术后1周、1年、2年肾小球滤过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受者术后1年GFR的因素.结果:供者GFR与受者术后1周、1年、2年的GFR相关(r分别为0.217、0.216和0.273,P<0.05).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供者GFR和受者体质量是受者术后1年GFR重要的预测因素,线性回归方程为受者术后1年GFR=78.7-0.474×受者体质量+0.239×供者GFR.结论:活体肾移植供者术前GFR为移植肾功能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鹏  郑珊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9):114-115
肾移植是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由于治疗过程复杂,移植术后并发症较多,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等药物,患者常要面对较多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负担.因此,加强肾移植术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自己病情发展的状况,提高自我监测、自我护理能力,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利于延长移植肾的存活时间[1].  相似文献   

19.
器官来源日益紧缺是困扰肾移植界的一大难题,亲属活体器官捐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器官来源,已成为尸体肾移植的有效补充。自2007年4月至2010年5月,我中心共行亲属活体肾移植55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老年肾移植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适合中老年肾脏移植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从1998年到2005年底,我院共收治了68名肾移植患者,其中中老年患者37例。总结对该37例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7位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8天,通过采用我们的护理措施均康复出院。随访1年人/肾存活率为95%以上。结论对于中老年患者,如无手术禁忌证同样适合行肾移植术。而我们采用的对肾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完善的准备与术后细心的护理是保证人/肾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