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常见于胃手术后,易误诊为炎症性或机械性梗阻,及时准确诊治术后胃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避免盲目再手术。本对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发生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发生胃瘫13例。1例怀疑吻合口梗阻再次手术 ,术后恢复时间更长 ,余12例采取保守治疗而治愈。结论 :胃瘫的发生是多因素的 ,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 ,胃瘫确诊后应采取保守治疗 ,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腹部手术后胃瘫是指各种腹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称术后胃瘫综合征[1]。由于诊断时间的标准不同,术后胃瘫的发病率为0.3%~10%[2]。本病治疗方法众多,均能取得一定效果。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刺脏腑图穴位治疗腹部术后胃瘫,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胃瘫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临床表现为术后数日开始进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部胀满、膨隆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胃瘫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时会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患者痛苦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间行根治性  相似文献   

5.
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的胃排空延迟。它是因为腹部手术后消化道解剖关系发生改变、神经支配受到阻断,造成以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的综合征。2003-2005年笔者所在科共行腹部手术280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21例,发生率为7.5%。  相似文献   

6.
史凤超  李晓艺  叶平华 《河北医药》2008,30(10):1535-1536
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以残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自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我院共行腹部手术229例,其中发生PGS 17例;发生率为7.4%,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树华  赵凡  李英俊  张秀平  屈顺喜 《河北医药》2010,32(11):1471-1472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腹部术后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以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无胃流出道梗阻。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胃肠平滑肌起动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液异常改变等多因素作用有关。PGS发生率为0.4%~5.0%。临床上可被误诊为吻合口狭窄或输出襻机械性梗阻而行再次手术,加重患者的损伤或胃的排空障碍,延缓其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8.
浅谈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的非手术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行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症的2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潴留,同时胃引流量大于800ml/d,并持续时间超过10d,有或无腹痛、肛门排气、排便。消化道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24例病人均予保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2例因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而死亡。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重要价值,消化道造影有重要意义,排除存在机械性梗阻后采取保守治疗效果满意,不可盲目手术。  相似文献   

9.
<正>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速度延缓[1],其主要因素包括精神过度紧张、疾病种类、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大小、迷走神经损伤、严重营养不良、血糖异常、饮食改变等,多见于腹部手术[2],是腹部手术后常见  相似文献   

10.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其原因是正常胃调控功能异常,多见于腹部手术后,尤以胃和胰腺手术后多见,胆囊、结肠手术后亦可出现。PGS主要表现为术后开始进食的1~2d或由流质饮食向半流质饮食过渡时,餐后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食欲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2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术后诊治为胃瘫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瘫发生于腹部手术后5~12d,50例中胃相关手术患者占80.0%(40/50),术前流出道梗阻患者占80.0% (40/50).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占50.0%(25/50).50例非手术综合治疗后,术后12~60 d恢复胃动力,平均(19.0±1.5)d痊愈出院.结论 预防胃瘫应有意识地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以及采取综合非手术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导致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导致的临床症状[1],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所在科于1996-04~2007-08收治了8例胃瘫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采取有效的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12月发生的腹部手术后胃瘫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瘫多发生于腹部术后4~10d。本组29例经非手术冶疗均治愈出院,1例因恶性高血压致脑溢血而死亡。结论非手术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投,应尽量避免早期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2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5~12天。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0~41天恢复并痊愈出院,其中3周内治愈14例(50%),4周内治愈25例(89.3%)。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术后胃瘫是指各种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不仅发生于胃肠道手术,也可见于胸部、胰腺及胆道手术后,总体来说相对少见,但在涉胃手术后则是相对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手术后胃瘫其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故又称为胃排空延迟症。易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报道也愈来愈多,但仍时有误诊、误治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袁光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648-2649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等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此病发生率3%~4%,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该病预后良好,但病程长,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较重的经济负担.本文对7例胃瘫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胃瘫是指胃大部分切除后残胃瘫综合征(post 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也称功能型胃排空障碍,是指胃大部分切除后激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胃排空延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部分切除术后的并发症,胃瘫综合征国外发病率为5%~24%,国内为4.7%。胃瘫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腹部手术后数日肛门曾恢复排气,胃肠减压解  相似文献   

18.
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PGS)是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在腹部外科手术后发生率为0.3%~10%,是一种功能性的非机械梗阻。我科自2003年8月至2009年3月诊治PGS患者共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2008年我院腹部手术后胃瘫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胃瘫15例,均发生于术后4-11d。病人经严格保守治疗,术后2-5周内全部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采用胃肠减压、营养支持、促动力药物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20.
胃瘫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引起胃瘫的主要是腹部手术,尤其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在临床上极易被误认为发生吻合口狭窄或输出袢出现机械性梗阻而进行二次手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伤和身心痛苦。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和西医联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