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hilips64排螺旋CT颈部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脑梗死及脑供血不足的36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6例扫描所得图像均获成功,正常4例,颈动脉病变21例,椎动脉病变11例。同时评价该种成像方法在显示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细节的优越性。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病变准确、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临床脑缺血病变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肠缺血患者及胰腺癌患者共25例行64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检查,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5例扫描所得图像均获成功,肠系膜动脉狭窄14例,肠系膜静脉缺血6例,正常5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准确、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根据CT影像表现并密切结合临床,对肠缺血疾病可以作出确定及病因诊断;对胰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Sensation64层螺旋CT,对76例疑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立体容积漫游技术(VRT)重建颅脑血管图像。结果所有病例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76例中,脑血管无异常23例,动脉瘤36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1例,烟雾病1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2例为颅脑肿瘤性病变。结论64层螺旋CT颅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伤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手段。MIP及VRT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血管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中的应用价值.②方法 对78例泌尿系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以及延迟扫描,利用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③结果 64层螺旋CT成像及三维重建的影像能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病变的部位、范围、大小及周围结构.④结论 64层螺旋CT成像及后处理的图像清晰,对泌尿系疾病有着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成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比较。方法72例临床疑似和诊断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共分析了72例患者的全部血管节段(936个),单支血管病变18例,双支血管病变7例,3支血管病变11例,其中62个节段因图像质量问题无法进行比较,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117处狭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发现117处狭窄中的96处(占82%),该组研究的敏感性83%,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87%,阴性预测值98%。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90%。结论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作为无创的检查在显示血管近端狭窄和冠状动脉造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血管远端及分支显示不如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临床诊断或可疑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Bolus 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主动脉全程重建并分析病变。[结果]47例患者中Ⅰ型主动脉夹层9例,Ⅱ型主动脉夹层4例,Ⅲ型主动脉夹层34例。其中2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与DSA主动脉造影对照,64层螺旋CT共显示破口52个,DSA显示破口44个。13例行覆膜支架破口封堵术,64层螺旋CT复查发现Ⅰ型内漏4例。[结论]64层螺旋CT以其快速、薄层的容积扫描和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真实、全方位、多角度的显示主动脉全程,在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准确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前、术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安全、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中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3例临床疑有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数据在ADW4.3工作站进行分析,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3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ASO有特征性显示,可以准确、清晰显示血管管壁各种斑块及管腔的不同程度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诊断病变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螺旋CT扫描诊断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机行扫描检查.结果64层螺旋CT扫描诊断本组全部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和位置与DSA一致,诊断符合率达到100%.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简单、准确的检查方法,做到尽早发现颅内动脉瘤的病变情况、为临床上该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对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肇平  李清水 《中外医疗》2014,(11):190-19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64排128层)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64排Brilliance 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扫描,右上肢静脉团注入造影剂优维显60~70 mL,注射速率4.0~5.0mL/s。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先选好跟踪层面,待CT值达到设定阀值时自动启动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VR)及MIP、CPR、MPR等多种成像方式进行诊断。结果42例患者图像清晰,对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颅内动脉及其一级分支显示良好,且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诊断结果为39例病变。结论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逐步取代DSA,其安全可靠,简便快捷,图像清晰,具有多种后处理方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更可靠信息,具有优越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64层CT血管成像,且应用同步减影技术(ssCTA)。扫描数据在AW4.3后处理工作站上使用各种不同技术进行后处理。结果:100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及Willis环均能显示,共检出狭窄142段,闭塞26段,动脉瘤11例,血管起点变异15例,血管正常患者17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初步诊断,并且头颈部CTA能够成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首要检查及主要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范颖  代远斌  赖俊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11):1200-1202,123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诊断下肢动脉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及临床治疗,其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范围均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图像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27例患者中,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7例,假性动脉瘤5例,蔓状血管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1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可筛选和发现病变,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并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隔下动脉的显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间临床拟诊肝脏病变,行上腹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45例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动脉期采用智能跟踪法扫描,将动脉期图像的原始数据导入工作站利用MPR、MIP、VR血管重建技术进行隔下动脉成像,仔细观察隔下动脉的起源及变异、支数、走行,并对各种重建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其对隔下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价值.结果64排CT隔下动脉CTA重建技术中MIP、VR均能够准确显示隔下动脉起源.对隔下动脉的支数、走行的观察MIP较VR图像精细.MPR显示隔下动脉与邻近血管关系较好,定位较MIP、VR准确.结论64排螺旋CT隔下动脉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隔下动脉,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探讨其在颅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例疑诊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多种模式的后处理。结果 20例检查中发现Willis环及分支动脉狭窄5例,先天性变异3例,烟雾病1例,AVM6例,动脉瘤5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准确的显示Willis环及主要分支,应用多种重建方式显示动脉瘤;明确显示动静脉畸形的所致的畸形血管团。结论 多层螺旋CT脑血管CTA是能够对临床疑诊血管畸形诊断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能无创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宇  徐益明  卢道延  葛高华  邵瑾 《河北医学》2008,14(11):1307-13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常规CTA与减影法CTA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18例同时进行了DSA检查,8例同时进行了MRA、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5.1%.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重建图像,影像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法CTA,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5.
刘巍峰   《中国医学工程》2010,(4):101-10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在血管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98例病人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顺利造影成像检查成功,能清晰显示血管分支和走形,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快速、分辨率高、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髂动脉分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使得破口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18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动脉瘤10例;Ⅱ型夹层动脉瘤2例;Ⅲ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时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郭伟  黄伟  刘玉凯  熊图  邓磊 《大家健康》2017,(10):49-50
目的:分析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5例在临床上疑似恶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头颈部血管扫描,并对所有患者施以血管的三维重建.结果:45例患者的图像均清晰,且对其颈部内外动脉、椎动脉以及相应分支、颅内主要动脉及其相应一级分支均显示良好,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要求,最后诊断结果显示42例病变.结论:对于头颈部相应血管痛变患者,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扫描,具有安全可靠,方便快捷以及图像清晰等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头颈部血管,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进一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或其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SCTA)检查,对所有扫描图像采用西门子工作站提供的各种分析软件进行后重建,观察冠状动脉管腔情况并进行分析判定。结果 64层螺旋CT可对冠状动脉的起源变异、狭窄程度、桥血管通畅程度及支架术后进行评估。结论 64层SCTA是一种安全、快速、无创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也可作为筛查公众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65例主动脉病变患者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主动脉夹层46例,真性主动脉瘤12例,假性主动脉瘤2例,主爿脉炎4例,马凡综合征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主动脉病变诊断及术前评价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比较。方法搜集70例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显示情况,血管狭窄≥50%,P=0.084,血管狭窄<50%,P=0.037。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做为无创的检查在显示血管近端狭窄和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差异,在斑块的定性诊断上有一定优势,但在血管远端及分支显示不如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