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腓骨长肌腱重建喙锁韧带的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方法:比较40例防腐成尸喙锁韧带、腓骨长肌腱、掌长肌腱及阔筋膜条的形态,并在临床上应用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喙锁韧带12例。结果:腓骨长肌腱长15.3±1.2cm,宽0.9±0.1cm,厚2.2±0.4mm,形态指标上优于阔筋膜与掌长肌;临床应用12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腓骨长肌腱可作为自体材料重建喙锁韧带,具有其优点。  相似文献   

2.
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不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供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不稳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2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长肌外踝以上段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腓骨长肌腱平均长男6.9±1.3cm,女6.5±1.6cm,宽度男0.9±0.3cm,女0.8±0.31cm;营养血管来自胫动脉的占57.8%,来自腓动脉的占36.4%;腓浅神经分支入肌处距腓骨头下方,男1.5±0.5cm,女1.5±0.4cm。结论: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损伤的术式,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生物学力学和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长肌腱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及生物力学研究。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带血管腓骨长肌腱及皮瓣转位修复跟腱。结果:采用该术式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9例。经10个月~1.5年随访,移植的肌腱及皮瓣全部成活8例,愈合良好,跟腱功能恢复。1例皮瓣边缘性坏死,经短期换药愈合。结论: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和皮瓣转位是跟腱及皮肤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动脉灌注,对32侧成人新鲜尸体胫骨后肌腱的微血管进行了研究3,该腱血供主要来自肌支,腱旁组织和滑膜鞘脏层的血管及骨一腱结合处来自骨和骨膜的血管,腱内血管以束间吻合血管为主,与腱外膜管从一控支相连,腱的血管分布在其止点和肌腱结合处丰富,在内髁后远侧为无血管段哐乏血管段,对该腱血液供应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腓骨长肌腱转移重建膝交叉韧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30例成年下肢标本,观测了腓骨长肌形态、血管和神经.肌腱平均长13.5cm,肌腱与交叉韧带横经相近.自入肌的最低神经与血管分支处,将肌腹和肌腱逆转向上,可超出膝关节间隙14.7cm.采用腓骨长肌腱转位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是可行的,肌腱游离度大,可作单条或多条韧带损伤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应用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与单纯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8月~2008年12月,采用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重建ACL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21~47岁,平均35.5岁。采用单纯腓骨长肌腱重建ACL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5~50岁,平均37.6岁。术后观察并记录症状、体征变化,并行体格检查、膝关节Lysholm评分、KT-1000检测,并在CT片上测量胫骨、股骨隧道的直径。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18例采用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重建及24例采用单纯腓骨长肌腱重建的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和16个月。两组在住院与发热天数、手术时间、关节引流量上无显著性差异(0.05)。单纯腓骨长肌腱重建组出现了3例Lachman征阳性体征,而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重建组无一例出现Lachman征阳性。两组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2.4±3.7)分和(89.3±4.5)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0.05)。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组无一例出现骨隧道扩大,而单纯腓骨长肌腱组有4例(4膝)出现了骨隧道扩大。结论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重建ACL的方法优于单纯腓骨长肌腱重建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报道,腓骨长肌腱可作为重建前交叉韧带新的移植材料,且能取得与腘绳肌腱同等效果,有必要对这2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材料进行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英文分别在中文数据库(万方医学、中国知网、维普医药、中国生物医学)、英文数据库(Ovid、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自建库至2019年3月,并由2名评价员通过筛选文献、文献评价、提取数据,并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通过制定的检索式共检索出中英文文献413篇,最终符合纳入标准10篇,包括647例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其中271例使用腓骨长肌腱重建,376例采用腘绳肌腱重建;(2)Meta分析显示:腓骨长肌腱组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的IKDC评分高于腘绳肌腱组(MD=1.23,95%CI[0.31,2.51],P=0.0009;MD=3.19,95%CI[0.07,6.31],P=0.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腘绳肌腱组(OR=0.15,95%CI[0.03,0.69],P=0.01);两组术后6,12个月的Tegner评分、关节活动度、关节松弛程度,以及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12个月的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结果表明,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与腘绳肌腱相当,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的IKDC评分优于腘绳肌腱组,并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上可推荐腓骨长肌腱代替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但是纳入文献质量限制,需要更高级别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带血管蒂排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报道带血管蒂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生物学力学和手术方法。:在40例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骨长肌腱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及生物力学研究。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带血管腓骨长肌腱及皮瓣转位修复跟腱。结果:采用该术式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9例。经10个月 ̄1.5年随访,移植的肌腱及皮瓣全部成活8例,愈合良好,跟腱功能恢复。1例皮瓣边缘性坏死,经短期换药愈合。结论:带  相似文献   

9.
10.
作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足底跗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罕见变异1例,跗长屈肌发出分支与趾长屈肌的第2、3趾肌腱融合,共同管理第2、3趾的运动(图1),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对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影响较严重,前交叉韧带重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1/2腓骨长肌肌腱作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已运用于临床,但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患者106例,行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包括Anterior Drawer试验、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的客观指标检查,并应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对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结果与结论:(1)术后所有患者Anterior Drawer试验、Lachman试验、Pivot-shift试验均为阴性;(2)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方面,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6个月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与术后12个月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综上,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肌腱是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可选择的良好移植物,关节镜下取自体同侧1/2腓骨长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膝关节恢复快且功能良好,是一种创伤小、简便易行、效果肯定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胫骨后肌腱部分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胫骨后肌腱形态及解剖学数据进行观测。结果:胫骨后肌腱长20.4±2.0cm,在踝关节平面上1cm,上长13.9±1.9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腓骨前后径为2.1±0.5cm,胫腓骨前缘间距为2.8±0.4cm,后缘间距为2.8±0.4cm,胫腓骨左右径5.3±0.4cm,胫骨内缘与腓骨外缘在胫腓骨前面距离8.5±0.7cm,胫骨后肌腱距胫骨内缘1.8±0.24cm,距胫骨后缘1.2±0.2cm,舟骨粗隆距胫骨前缘5.7±0.5cm。结论:胫骨后肌腱部分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 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腓骨肌腱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自2008年10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患者4例,其中1例采用改良Watson-Jones术,3例采用带线锚钉修复腓骨肌上支持带。结果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Mazur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3例,良1例,优良率100%。无感染、皮肤坏死、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Watson-Jones术及带线锚钉方法操作简单、能有效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诊断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新乐市中医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142例,共154足,对所有患者进行MSCT扫描,并进行附带肌腱的容积再现(virtual reality, VR)和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测量足跟骨结节外侧突后缘至载距突内侧面的距离、载距突后缘的跟骨宽度。结果:128只足不存在腓骨肌腱脱位(未脱位组),轴位及冠状位MPR及VR图显示腓骨肌腱位于腓骨肌腱沟内;26只足存在腓骨肌腱脱位(脱位组),MSCT显示腓骨肌腱从腓骨肌腱沟内脱出,并向外侧移位。脱位组跟骨结节外侧突后缘至载距突内侧面的距离、载距突后缘的跟骨宽度均大于未脱位组[(5.08±0.61) vs.(4.78±0.59) cm;(4.18±0.47) vs.(3.83±0.50) cm;P<0.05]。脱位组均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未对腓骨肌腱脱位进行处理。术后对15只足随访12个月,其中3只足腓骨肌腱复位,另外12只仍处于脱位状态。结论:MSCT可多角度观察腓骨肌腱和腓骨肌腱沟的位置,准确判断跟骨关节内骨折是否合并腓骨肌腱脱位,对于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Pilon骨折的骨折线走行复杂,骨折块多粉碎,常伴有骨丢失和软组织损伤,是临床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目的:分析Pilon骨折中胫骨骨折和腓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88例Pilon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患者影像学数据,包括腓骨骨折水平、腓骨骨折类型、腓骨骨折块数、胫骨位置状态、胫骨主要骨折块、胫骨内侧骨折块大小、胫骨骨折角、Topliss分型(矢状面)、Topliss分型(冠状面),将信息汇总为数据库,运用SPSS 25.0先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ilon骨折中胫骨与腓骨的相关数据,在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时发现:胫骨骨折角与腓骨骨折类型、腓骨骨折水平和腓骨骨折块数呈正相关;胫骨位置状态与胫骨骨折角和Topliss分型(冠状面)呈正相关,与胫骨主要骨折块和Topliss分型(矢状面)呈负相关;腓骨骨折水平与腓骨骨折类型和腓骨骨折块数呈正相关;胫骨主要骨折块与Topliss分型(冠状面)呈正相关,与Topliss分...  相似文献   

17.
莫诒向    邓羽平    黄文华      欧阳汉斌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0,37(5):644-648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腓骨高位截骨对胫骨平台造成的生物力学改变,为腓骨高位截骨在伴有内翻畸形 的膝关节炎中的应用提供生物力学数据参考。方法:根据一例健康志愿者的CT数据,采用Mimics、Geomagic Studio2013 以及Abaqus6.13软件建立个体化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加载材料属性、载荷设置以及模拟腓骨 高位截骨术,计算腓骨高位截骨术前后胫骨平台的不同截面上任意节点的应力大小。结果:经手术去除腓骨的支撑后,内 侧胫骨平台的应力值变化情况不一致,内部的应力降低,中部的不变,外部的增大。而外侧胫骨平台的应力值均增加,且 其内部的应力值最大。整个胫骨平台上应力呈现往中间集中的态势。结论:腓骨高位截骨术有助于减小胫骨平台内侧的 应力,从而达到缓解膝关节炎病人的疼痛及活动不便的症状。由于术后应力的重新分布,故该术式的长期疗效及适应症 等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报告例 1,男性 ,19岁 ,汉族。因两下肢肌肉进行性萎缩 4年就诊。家族中叔父有类似病史。体格检查 :意识清楚 ,言语流利 ,两小腿肌肉萎缩 ,典型“鹤腿” ,高弓足畸形 ,步行尚可。上肢远端肌肉呈轻度萎缩状态 ,四肢肌力Ⅴ 级 ,四肢手套袜套型触觉减弱。膝反射、踝反射消失。辅助检查 :腰髓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肌电图示 :胫骨前肌、腓内肌、腓外肌、第一背侧骨间肌、大鱼际肌出现正尖波。运动传导速度 :腓总神经未引出 ,正中神经于腕肘刺激 ,大鱼际肌记录时运动潜伏期为左侧 35 7m/s,右侧为 2 8 9m/s,波幅左侧为 12 7mV ,右侧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桡侧腕屈与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修复桡尺远侧及第 1腕掌关节脱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 ,分别对桡侧腕屈肌腱、桡侧腕长伸肌腱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 :桡侧腕长伸肌腱性部长 ( 17.8± 2 .6)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13 .7± 3 .1)、( 5 .6± 1.1)和 ( 4 .6± 0 .5 7)mm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1.5± 0 .5 )、( 2 .0± 0 .3 )和 ( 2 .4± 0 .3 )mm。桡侧腕屈肌腱性部长 ( 14 .3± 1.1)cm ,肌腱的上、中、下段宽分别为 ( 9.11.4)、( 5 .5± 0 .9)和 ( 4 .0± 0 .4) ,肌腱的上、中、下段厚分别为 ( 2 .4± 0 .6)、( 2 .2± 0 .4)和 ( 2 .6± 0 .5 )mm。结论 :采用桡侧腕屈肌腱和桡侧腕长伸肌腱部分转位 ,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 ,适用于桡尺远侧关节或第 1腕掌关节脱位的修复 ,临床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 笔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趾长伸肌变异,现报道如下: 该例趾长伸肌起于胫、腓骨上端的前面和小腿骨间膜的上份及小腿深筋膜,呈半羽状,在胫骨粗隆下方20.40 cm水平处移行为肌腱,肌腱向下经过小腿横韧带和小腿十字韧带深面,在内、外踝连线上方3.71 cm处分为2条:一条为第3腓骨肌腱,其穿经趾长伸肌腱鞘止于第5跖骨基底部的背侧;另一肌腱穿趾长伸肌腱鞘,在内、外踝连线下方2.85 cm处分为2个肌腱分别止于第4、5末节趾骨和中节趾骨背面。此外在趾长伸肌肌腹内前方与胫骨前肌之间见一独立小肌,此肌起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