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成人获得性可复性平足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主要由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引起,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其中以可复性平足最为多见。如何解释其发病机制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平足体外建模技术的日臻完善,生物力学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逐渐得到认可,其研究成果也成为临床平足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回顾了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导致平足的生物力学机制,及以此为基础在尸体标本和有限元模型上建立平足模型的各种不同方法,并对平足矫形相关基础研究中不同重建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作者认为,在牵拉外在肌腱模拟其动力性稳定结构的前提下,采取破坏韧带等静力性稳定装置的方式建立起的可复性平足体外模型更为可靠;针对平足模型采用的各种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不尽相同,软组织重建应与骨性手术联合使用,而骨性手术需根据畸形程度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发病特点。结果 66例82足副舟骨源性平足患者,男24例,女42例,年龄15~90岁,平均(37.15±16.76)岁;单侧50例,双侧16例,其中64例为II型副舟骨,2例为I型副舟骨,由于副舟骨存在,胫后肌腱解剖异常而功能受损。根据平足症分期,I期17例,II期26例,III期15例,IV期8例,柔韧性平足47例,僵硬性平足19例。结论副舟骨源性平足症临床较为常见,为胫后肌腱功能障碍性平足症,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其中女性、II型副舟骨发病率高。副舟骨异常存在导致胫后功能失调为副舟骨源性平足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以“成人获得性平足症”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和以“acquired adult flatfoot”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检索1985年1月—2017年1月与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解剖因素、发病原因及手术治疗相关文献并对其分析总结。结果 成人获得性平足症主要表现为足部骨性结构和软组织因素共同导致的足纵弓的塌陷或消失,胫后肌腱功能不全为其最常见的发病原因。若经保守治疗病情未缓解,需外科手术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结论 成人获得性平足症的诊治需结合发病原因、疾病分期等相关因素,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以活化吖啶酯标记抗人平足蛋白抗体为标记物检测人血清中平足蛋白(PDPN)的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并进行在乳腺癌相关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验证。方法 以包被链酶亲和素磁微粒-活化生物素标记抗人平足蛋白抗体为固相分离载体,生物素标记一株鼠抗人平足蛋白单克隆抗体,吖啶酯标记另一株鼠抗人平足蛋白单克隆抗体,建立人血清样本中PDPN定量免疫分析方法。结果 在线性范围1.00~800.00ng/mL内,相关系数r为0.9990,检出限为0.52ng/mL;批内重复性不超过5.0%,批间差不超过10.0%;正常参考区间为小于4.50ng/mL;测定乳腺癌临床样本,特异性为88%和灵敏度为87%。结论 建立了定量检测人血清中PDPN水平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了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Evans手术矫正平足畸形对跟骰关节压力的影响以及该术式的足外侧柱最佳撑开宽度,为临床提供借鉴与参考。 方法 6例正常成人新鲜足标本,根据不同工况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足模型组、Evans手术外侧柱延长的LCL*4 mm、LCL*6 mm、LCL*8 mm、LCL*10 mm及LCL*12 mm组。实验标本逐级加载至350 N,利用K-ScanTM骨关节接触面测量系统的K-Scan6900#压敏片分别测量7组跟骰关节压力变化。 结果 在350 N垂直载荷下跟骰关节的峰值压强分别为(kg/cm2):对照组(9.21± 1.60)、平足组(24.90±2.45)、LCL*4 mm组(21.68±2.21)、LCL*6 mm组(15.95±2.59)、LCL*8 mm组(11.04± 1.15)、LCL*10 mm组(15.20±2.35)、LCL*12 mm组(21.55±2.03)。平足组跟骰关节峰值压强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Evans术后的所有组跟骰关节峰值压强较平足组有明显降低(P<0.05);LCL*8 mm组与正常对照组跟骰关节峰值压强接近(P=0.143);LCL*8mm组跟骰关节峰值压强较其他外侧柱延长组小(P<0.05)。 结论  Evans手术治疗获得性平足,其术后对跟骰关节压力在一定范围内较平足术前有所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撑开长度在8 mm时跟骰关节压力最小,且最接近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平足内侧柱稳定手术:是指通过实施融合固定手术即融合舟楔关节或者跖楔关节,或者两者均融合来稳定足的第一跖列,恢复内侧纵弓的高度,纠正前足的旋前。 背景:平足症是足踝外科的常见病,其中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在临床上最多见,此期的治疗最为关键。然而Ⅱ期平足内侧柱存在着不稳定,这也是造成足弓塌陷的重要原因。内侧柱稳定手术可以相当程度地纠正畸形,但是目前尚缺乏详细的生物力学实验来全面判断内侧柱稳定后对于全足带来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纯内侧柱稳定手术对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足部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首先建立Ⅱa期及Ⅱb期成人获得性平足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Geomagic软件、Solidwork软件及Abaqus软件模拟内侧柱稳定手术(舟楔关节融合、跖楔关节融合、两者均融合),将术前和术后模型模拟单倍体质量负重,比较其足底、内外侧柱骨块、内侧韧带的最大应力值,并通过测量相关参数来进行综合对比。 结果与结论:①单纯内侧柱稳定术后模拟负重时足底应力最大值均出现在第一跖骨头下方,其中Ⅱa期模型行内侧柱稳定后足底应力最大值明显增加,Ⅱb期模型内侧柱稳定后足底应力变化不明显;②内侧柱融合后相应关节的应力有所减轻,但对于第一跖列的其他关节应力反而增加了;③内侧柱融合后对于内侧韧带及足底筋膜的应力均没有减轻作用;④结果表明,单纯内侧柱稳定手术并不能降低Ⅱ期成人获得性平足内侧柱的压力,它仅可以作为联合使用的手术来稳定过度活动的关节以及纠正前足旋后畸形。 ORCID: 0000-0002-8230-1151(刘付胜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研究重庆地区副舟骨发生率和副舟骨源性疼痛与平足症患病率及多因素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设计为现况研究,对重庆市西南医院和重庆市中医院体检患者调查及其足踝X线片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地区、教育水平、劳动性质。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副舟骨发生率高危地区和人群及副舟骨源性疼痛与平足症患病率的高危因素。结果 1447例纳入研究分析。其中副舟骨202例,总发生率为13.96%,其中I型副舟骨19例(1.31%),Ⅱ型副舟骨157例(10.85%),Ⅲ型副舟骨26例(1.80%)。女性副舟骨发生率(17.26%)高于男性(10.86%),(2=12.336,0.01)。副舟骨源性疼痛48例,患病率3.32%,副舟骨源性平足症14例,患病率为0.97%,均为Ⅱ型副舟骨。副舟骨源性疼痛患病率与年龄、地区、教育水平无关,女性及体力劳动为副舟骨源性疼痛患病率的高危因素。结论重庆地区副舟骨发生率和副舟骨源性疼痛与平足症患病率较高,有必要在医护人员及广大群众加强该病的诊治宣教。  相似文献   

8.
正常足弓的维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我国平足症的发生率为0.8%~3.7%,国外报道为2.7%~16.4%,主要表现为足弓塌陷。目前国内对足弓的正常维持机理和足弓塌陷的原因及机制未见报道,对平足症的病因及治疗缺乏足够的研究,国外在这方面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基于X线片的后足力线拍摄和测量方法,及其对平足患者的评估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自2018年1—12月收治的28例(40足)平足患者(平足组),20名(40足)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自主设计的Saltzman位拍摄架,分别进行10°、15°、20°、25°、30°后足力线位X线拍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侧别、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比较对照组标准Saltzman位(20°位)X线片改良胫骨后足角(THA)测量法与van Dijk法和改良van Dijk法测量后足力线角度的结果;比较三种测量方法对照组THA的测量结果与文献报道的负重CT下测量THA结果的差异。观察所有影像学资料在五种投射角度下胫距关节的可见率,并评估改良THA测量方法在不同投照角度的差异。通过改良THA法,测量平足患者的后足外翻角度。结果 平足组患者与对照组年龄、性别、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种测量方法的组内一致性均为优,改良THA测量法一致性最佳(组内相关系数为0.928);对照组中改良THA法测量的后足力线角度大于van Dijk法和改良van Dijk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92, P<0.01);改良THA测量结果与负重CT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距关节可见率:对照组10°、15°、20°投射均可见(100%,40/40),25°投射部分可见(70%,28/40),30°位均不可见(0%,0/40);平足组10°投射均可见(100%,40/40),15°、20°投射部分可见(分别为80%、32/40,45%、18/40),25°和30°均不可见(0%,0/40)。对照组的改良THA法测量值在10°、15°、20°投射分别为4.84°±1.81°、4.96°±1.77°、4.94°±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0, P>0.05);平足组在10°、15°、20°投射均可见18足,其改良THA法测量值分别为13.58°±3.57°、13.62°±3.83°、13.38°±4.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97, P>0.05)。结论 改良THA测量方法操作简单,存在较高的组内一致性,可以用于后足力线评估。对于平足患者,基于10°位X线拍摄,采用改良THA法测量后足力线角度,可以准确地反映后足外翻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根据临床中平足与高弓足量化评估的要求,提出一种基于足压数据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智能快速足弓形态检测方法,并验证其临床有效性。方法 纳入诊断为足弓异常与足弓健康的志愿者,设计研发一套便携式足弓智能检测系统。采用44×52阵列式薄膜压阻传感器,采集静态站立式足底压力分布数据,利用自行编写的PCA算法自动拟合足轴线,进行足弓诊断并生成诊断报告。将足压采集结果与现有设备进行比对,验证足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平足、高弓足和正常3类足弓的判别算法,通过对比临床诊断验证评估准确性。结果 该系统与现有压力采集设备的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接触面积偏差低于3.2%,计算拟合的足轴线与临床定义角度偏差小于1°,且该系统能获得与临床中足弓形态诊断相符率92.6%的评估结果。结论 引入PCA对足轴线自动化拟合,实现了快速而准确提取足弓信息的目的。该方法可用于临床实践中平足与高弓足的辅助筛查,有助于开展足弓畸形程度的量化分析和病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vans截骨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伴前足外展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9月~2016年9月,对20例(25足)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疗效欠佳的伴前足外展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采用Evans截骨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应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及VAS疼痛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对比术前和终末随访的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距骨-第1跖骨角、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距舟覆盖角等X片评价指标。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跟骨外侧柱延长植骨愈合。术后20例(25足)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中足功能AOFAS评分、VAS疼痛评分、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前后位距骨-第1跖骨角、距舟覆盖角等X片评价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Evans截骨联合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治疗伴前足外展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畸形,减轻疼痛,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先证者(Ⅲ6)男,43岁,在遗传病调查中发现长脸、前额突出、头围大、眼距正常,厚唇,招风耳,骨关节松弛,巨睾,平足,胆怯孤僻,智力低下,不能记数,多动烦躁,语言轻度障碍,声音异常,睡眠不正常,易醒,注意力不能集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平足蛋白(podoplanin,PDP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阐述其表达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转录组和临床组数据,分析在结直肠癌中PDPN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PDPN蛋白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通过基因富集分析(GSEA)探究PDPN调控结直肠癌的可能通路.结果 PDPN在正常结肠组织中低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P<0.01).结直肠癌患者中,PDPN高、低表达组与年龄和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T分期、N分期,疾病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表明,PDPN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DPN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来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结论 PDPN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表型的作用。方法 SDF-1α和IL-1β分别诱导内皮细胞株CRL-1730,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其内皮及淋巴管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SDF-1α诱导培养之后,CRL-1730细胞株的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随其浓度增高而表达降低,淋巴管标志物平足蛋白(podoplanin)、同源异形盒蛋白-1(Prox-1)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随其浓度增高而表达增高。IL-1β诱导之后,CRL-1730细胞株的vWF、VEGFR2和podoplanin、prox-1、LYVE-1的变化趋势同SDF-1α,而VE-cadherin的表达量基本不变。结论 SDF-1α和IL-1β都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淋巴管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鼠胚胎心传导系的发生机制。方法 用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CN4)、抗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抗平足蛋白(podoplanin)抗体,对40只胚龄9~16d小鼠胚胎心进行连续石蜡切片并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胚龄9d,较强的HCN4阳性表达集中在MHC阴性的静脉窦壁,随心脏发育,HCN4较强阳性表达逐渐向窦房结转移。胚龄11d开始,CX43阴性表达显示部位特异性。CX43阴性染色经窦房结沿右心房背侧壁和左、右静脉瓣向房室管背侧壁延伸。胚龄13d,左、右静脉瓣与房间隔底部融合后,进一步延续为房室管背侧壁发育中的CX43阴性染色的房室结,继而与室间隔顶部CX43阴性的房室束相连。胚龄9~10d,在MHC阳性心肌、心包腔背侧壁脏壁中胚层心肌前体细胞及静脉窦周间充质均显示podoplanin阳性表达。胚龄11~13d,podoplanin阳性间充质细胞沿心脏外表面扩展形成podoplanin阳性间皮样心外膜。结论 心脏发育早期,主起搏点位于静脉窦壁,起搏电位的产生早于收缩功能的发生。CX43阴性心肌是发育中的心传导系心肌,在胚龄11d即可观察到心传导系早期雏形。podoplanin参与促进心肌前体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平足蛋白(PDPN)真核表达质粒PDPN-pEGFP-N1,建立稳定高表达重组人PDPN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活性研究。方法通过反转录PCR和DNA重组技术从HEK293细胞中克隆PDPN cDNA,插入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通过PCR、酶切及测序等方法鉴定重组载体;进而将该重组载体转染至CHO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EGFP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DPN在CHO细胞中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选高表达PDPN的CHO细胞,运用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分选后细胞株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DNA测序和酶切鉴定证明PDPN基因正确克隆至pEGFP-N1载体中,重组载体稳定转染CHO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术分选后的细胞高表达PDPN;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后CHO细胞膜表面表达PDPN蛋白;过表达PDPN的CHO细胞可以诱导人血小板聚集。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高表达PDPN蛋白的CHO细胞株,该细胞株可表达PDPN,并诱导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鼠胚胎心传导系的发生机制. 方法 用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CN4)、抗缝隙连接蛋白43( CX43)和抗平足蛋白(podoplanin)抗体,对40只胚龄9~16d小鼠胚胎心进行连续石蜡切片并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染色. 结果 胚龄9d,较强的HCN4阳性表达集中在MHC阴性的静脉窦壁,随心脏发育,HCN4较强阳性表达逐渐向窦房结转移.胚龄11d开始,CX43阴性表达显示部位特异性.CX43阴性染色经窭房结沿右心房背侧壁和左、右静脉瓣向房室管背侧壁延伸.胚龄13d,左、右静脉瓣与房间隔底部融合后,进一步延续为房室管背侧壁发育中的CX43阴性染色的房室结,继而与室间隔顶部CX43阴性的房室束相连.胚龄9~ 10d,在MHC阳性心肌、心包腔背侧壁脏壁中胚层心肌前体细胞及静脉窦周间充质均显示podoplanin阳性表达.胚龄11 ~13d,podoplanin阳性间充质细胞沿心脏外表面扩展形成podoplanin阳性间皮样心外膜. 结论 心脏发育早期,主起搏点位于静脉窦壁,起搏电位的产生早于收缩功能的发生.CX43阴性心肌是发育中的心传导系心肌,在胚龄11d即可观察到心传导系早期雏形.podoplanin参与促进心肌前体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构建高氧暴露所致小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模型,探讨双调蛋白(AREG)表达变化对肺泡分化的影响,为研究BPD肺泡化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85%的氧浓度构建高氧暴露所致C57BL/6小鼠BPD模型,以小鼠置于同一室内空气中为对照,将小鼠随机分为7 d空气(N7)组、7 d高氧(H7)组、14 d空气(N14)组和14 d高氧(H14)组;在高氧状态下,通过腹腔注射重组小鼠AREG蛋白(rmAREG)构建AREG过表达模型,以腹腔注射PBS为对照,分为PBS组和rmAREG组,每组各5只;通过小鼠鼻内滴注AREG小干扰RNA(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溶液构建AREG敲低模型,以滴注阴性对照慢病毒表达载体溶液为对照,分为病毒空载(NC)组和AREG敲低(KD)组,每组各5只。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ARE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II)标志物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P-C)及Ⅰ型肺泡上皮细胞(AECI)标志物平足蛋白(T1α)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SP-C/T1α的荧光共定位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与课题。积极适应,是个体生命发展历程的必然选择与主动回应,是个体走向丰盛人生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是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基本路径与客观过程。能够积极主动适应生活环境的人,其将适应的困难与阻力视为成长的契机与动力,知难而进、勇往直前;消极被动适应环境的人,其将适应的困难与阻力视为命运的不公与自身的不幸,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的探索,总结和构建出一个比较完善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方法对每一级组织的设立与人员配备,成员的培训与要求,工作的范围与职能,机制的运行与组织协调等进行比较详细地论述。结论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