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0年收治的9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本组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手部为高发部位,表现为早期局部肿物。肿瘤平均直径1.36 cm,由单核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组成,其中29例瘤细胞生长活跃,6例易见核分裂相。所有病例均行单纯肿瘤切除术,核分裂相活跃者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后随访1~118个月,15例失访,9例复发。结论腱鞘巨细胞瘤是常见软组织良性肿瘤,确诊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确诊后宜行局部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肝原发性软组织恶性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及患者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性软组织恶性巨细胞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另对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结果镜下见瘤组织呈多结节状,结节由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单核瘤细胞和少量纤维母细胞所构成。免疫组化染色见瘤细胞vimentin和CD68(+)。结论 本例肿瘤的瘤细胞虽然无明显的异型性,但患者于术后3个月死亡,说明仅凭形态学改变并不能可靠地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尽管肿瘤在形态学上并无明显的恶性指征,肿瘤也可为高度恶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探讨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及诊治原则.方法 对本院1981~2005年收治的110例骨巨细胞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骨巨细胞瘤正确分型、鉴别良恶性主要靠镜下细胞形态病理分析,但一定要结合临床及X线诊断,才能正确分型,确定良恶性.结论 骨巨细胞瘤并非罕见,但病理分级较难,良恶性的判断主要决定予间质细胞的生长与活跃程度,形态变化及分化巨细胞的能力.镜下具体分级问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总结我院2002~2008年间共收治的40例腱鞘巨细胞瘤病例资料。结果40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为0.86:1。平均年龄41岁。发生于手部37例.足部3例。肿瘤易从周围组织分离,并完整切除。病理特征为主要由单核细胞组成,伴有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慢性炎细胞及含铁血黄素。部分区域可见大小不等的裂隙或玻璃样变。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均为腱鞘巨细胞瘤。结论腱鞘巨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滑膜细胞或趋向滑膜细胞分化的间叶细胞,是发生在关节和滑囊内或沿腱鞘生长的良性肿瘤。发病以中年多见,女性比男性患病率略高。手术切除是治疗触鞘巨细胞瘤的主要方法。术后必须送病理检查证实,并了解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良恶性诊断标准.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7-05-2019-12期间经手术切除的53例颗粒细胞瘤,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23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9~78岁,平均年龄43岁.27例发生于消化道,头颈部9例,皮下10例,骨骼肌内3例,乳腺...  相似文献   

6.
肾炎性假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肾炎性假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8例肾炎性假瘤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本组8例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5.4岁.其中5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纤维增生型1例,淋巴细胞增生型2例,黄色瘤样型l例,浆细胞肉芽肿型3例,混合细胞型1例.光镜下主要见长梭形细胞散在于丰富的间质中,并可见浸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泡沫细胞等.免疫组化示SMA弥漫( ),desmin局灶( ),s-100弱( ),ALK(-).结论 肾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肾实质非特异性增生性炎性瘤样病变,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酷似肾肿瘤改变,极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尤其是B超引导下的穿刺活检.目前治疗主要以抗炎治疗为主,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宫颈小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C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SCC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组织学显示为3种不同分化的细胞区域,其中大部分为形态较一致的小细胞区,细胞散在、片状或梁索状,浸润性生长;少数区域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分化.免疫组化:CK和EMA( );小细胞NSE和Syn( )、CgA灶状( );LCA和Vim(-).结论 SCC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应与宫颈的小细胞鳞状细胞癌、类癌、淋巴瘤以及肺等处的转移性小细胞癌等进行鉴别.伴有鳞状细胞癌及腺癌分化的SCCC预后要比单纯小细胞癌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例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光镜下癌细胞呈巢索状弥漫排列,形态类圆形、空泡状,大小较一致,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免疫组化示AE1/AE3、CK20、EMA、NSE、CgA、Syn和CD56(+)。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彻底切除病灶结合术后放疗或化疗是治疗Merkel细胞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组织细胞样分化的心黏液瘤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伴有组织细胞样分化的心黏液瘤,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6岁。活动后呼吸困难伴心悸。超声发现右心房肿块。镜下肿瘤组织呈短条索状或实性巢样排列,大部分区域缺乏黏液样基质。肿瘤细胞呈组织细胞样,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有明显小核仁,缺乏核分裂。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和calretinin(+),SMA、actin(sarcomeric)和S-100灶状(+),desmin、myoglobin、HMB45、melan-A、CDla、CD21、CD23、CD35、F、CD68、CD117、CK(AE1/AE3)、CK5/6、EMA、mesothelial和WT-1(-)。结论伴有组织细胞样分化的心黏液瘤为一种特殊类型,与经典型心黏液瘤相比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需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颗粒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影像学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文献。结果左乳内上象限触及2 cm×2 cm质硬包块。瘤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或梭形,胞浆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呈实性巢团或条索状排列,浸润性生长。抗淀粉酶PAS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100、NSE、Vimentin(+),CK、EMA、myoglobin、ER和PR均(-)。结论乳腺颗粒细胞瘤少见,临床、影像学、细胞学和冷冻快速切片均易误诊或漏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睾丸硬化型支持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点。方法对1例睾丸硬化型支持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超声诊断学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8岁。无意间发现左侧阴囊内一肿块,质硬、无痛。超声提示左侧睾丸下极低回声占位。组织学表现为片状、条索状、实性小管状结构,由丰富致密的纤维间质分隔,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免疫组化:vimentin(+),CKpan、inhibin-α、S-100、CD68和calretinin(-)。结论睾丸支持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其中硬化型亚型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较非特殊类型及大细胞钙化型更为独特,一般无复发或转移,是一种恶性潜能极低的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导管腺癌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伴导管腺癌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者男性,32岁。胃镜发现十二指肠降段菜花状肿块。切除标本示十二指肠与胰头之间有一8cm×6cm×5cm大小紫褐色肿物,质较脆,有出血坏死。镜下见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为分化较好的导管腺癌,免疫表型CK和EMA(+),vimentin(-);另一种为分化较差弥漫浸润的多形性癌细胞,免疫表型CK、EMA和vimentin(+),并见CD68和vimentin(+)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结论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是胰腺导管腺癌的一个亚型,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可能为反应性多核巨细胞,而非肿瘤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与预后。方法复习9例CCPRCC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9例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1.9岁。肿瘤直径1.2~7 cm,平均3.5 cm;8例为单发病例。9例均为查体时发现,无终末期肾病及VHL病家族史。镜下肿瘤由数量不等的腺泡状、乳头状、囊状和实性巢状结构组成,细胞核形态温和,远离基膜并朝向管腔、腺泡、乳头表面呈整齐的单层线状排列,间质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平滑肌组织。免疫组化:CK、vimentin、CAⅨ和CK7均强(+),CD10、P504S和RCC灶性弱(+),CD117和TFE3均(-)。随访6个月~5年,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CCPRCC为一种少见的惰性肾肿瘤,典型的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组化结果通常可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腺鳞状细胞癌(PSCC)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要点及组织发生。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4例PSCC,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PSCC均有明显形态学特征,亦可见角化及角化珠形成。免疫组化示AE1、p633、4βE12、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SA)和CEA(+),PSA、P504S(-)。结论PSCC为前列腺罕见的上皮性肿瘤,组织形态特征明显,只有前列腺外其他部位无原发性鳞癌时方能确诊。  相似文献   

15.
食管颗粒细胞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EGCT)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诊断要点及组织发生。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分析4例EGCT,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EGCT均有明显形态学特征,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圆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胞质由PAS强(+)的颗粒构成,细胞核小,细胞巢间见少量纤维组织分隔。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100、NSE和CD68(+),SMA、CK、Mac387、calretinin和inhibin(-)。结论食管颗粒细胞瘤比较少见,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和相关文献。结果3例LCA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组织学上肿瘤由大小不等的、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低柱状或立方形内皮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1、CD8、CD68、Ⅷ因子和lysozyme(+),CD34和D2-40(-)。结论LCA是很少见的、仅发生在脾的血管肿瘤,CT和B超检查可以发现病变,确诊还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该肿瘤常伴有其他内脏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