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历摘要 例1,患者,男,45岁。因左眼视物模糊伴胀痛1天,来院就诊。伴畏光流泪,无头痛,无恶心呕吐。视力:右:1.2,左:眼前手动。眼压:右眼5.5/6=14.57mmHg,左眼7.7/1.5=45.76mmHg。裂隙灯下检查见:右眼无异常,左眼混合充血(++),角膜基质水肿呈弥漫性,遍及整个角膜,内皮混浊、粗糙,前房混(因基质水肿严重KP不易检到)。瞳孔直径3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性角膜内皮炎与自身免疫现象或疱疹病毒感染有关,临床上以深基质层水肿及角膜后沉着物为其特征,皮质类固醇治疗获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白海霞  申令  李彬 《眼科》2014,23(3):164-164
男性,48岁。左眼磨3个月伴视物模糊、畏光就诊。视力:右眼0.7,左眼0.3;左侧头部及额部皮肤可见疱疹瘢痕,双眼睑皮肤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角膜瞳孔区鼻上方可见一树枝状角膜浅层溃疡,树枝状末端无膨大(图1A-D),相应区域角膜上皮水肿伴基质轻度浸润。  相似文献   

4.
1历摘要 患者,男,64岁。因“左眼红胀疼痛、视物不见20天,以左眼角膜炎、左眼青光眼待排”于2005年10月31日收入院。专科检查情况: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手动/20cm,右眼眼压15mmHg、左眼眼压24mmHg,左眼睫状充血(+++),角膜全层弥漫性水肿、增厚,荧光素染色(-),上皮下小泡,KP(+++),房闪(-),虹膜纹理不清,眼后节窥不清,右眼未见明显异常。住院后给予抗炎、抗病毒、  相似文献   

5.
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7月开始6年来我院收治的24例(26只眼)角膜内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部分患者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及其他诱因,所有患者均具有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典型表现,经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后疗效满意。结论局部足量的抗病毒制剂和激素联合应用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2001~2003年收治了7例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角膜内皮炎自1982年由Khodadoust和Attarzadeh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均有报道。急性期常伴有眼压升高而继发青光眼。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33例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继发青光眼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洪晶 《眼科》2010,19(3):158-160
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并不少见,但因对其临床表现认识不足,误诊、漏诊病例屡见不鲜.角膜内皮炎常由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临床分为三种类型:盘状角膜内皮炎、弥漫性角膜内皮炎和线状角膜内皮炎.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角膜水肿,水肿部位羊脂状KP,当合并小梁网炎时伴有眼压升高,临床上常与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相混淆.治疗关键点是抗病毒和抗炎,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病毒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非常重要.用药的方法分为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大部分患者眼局部用药是主要的给药途径,对于部分反复发作和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全身给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的浓度和频度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但基本原则是在足量应用全身和局部抗病毒药的基础上选择生物利用率高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将炎症迅速控制后逐渐减量,缓慢停药.  相似文献   

9.
李燕玲  何小辉  苏旺铭  廖晓兰 《眼科》2021,30(2):157-161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眼科治疗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72例(72眼)。患者在各种诱因下发病,多见于感冒(12例)或疲劳后(1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灰白色或羊脂状KP;33例患者Tyndall(+),9例眼压升高,9例虹膜后粘连,6例角膜大泡。合并角膜基质炎者3例。联合使用抗病毒治疗和糖皮质激素后视力提高0~11行(中位数4行);反复发作者治疗前视力光感~0.15,治疗后无明显提高。盘状型较线状型和弥漫型好转快。72例患者第3、5、7天的治愈率分别为0.00%、0.00%、16.67%,有效率为0.00%、12.50%、87.50%,无效率为66.67%、8.33%、0.00%。随访的48例患者中15例复发。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角膜内皮炎诱因多样,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多样,目前无统一分类,辅助诊断技术不断提高,环媒恒温扩增法、各种PCR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在临床上还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史来诊断,其治疗临床上主要以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为主,耐药病毒株越来越多,复发率高,迫切需要研究新药及新的治疗方法,基因工程药物比如疫苗、解旋-引物酶抑制剂、趋化因子受体等实验研究为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治疗带来希望。本文旨在对目前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报告男,60岁。左额部,左眼睑疼痛1wk,疱疹3d眼科急诊。查体:左额部,左上睑成簇疱疹,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点状浸润灶,荧光素染色阳性,KP阴性。就诊时身体虚弱、出冷汗,诉头晕、胸闷,测BP80/60mmHg。急转内科会诊,T38℃,P40~50次/min,律不规则,EKG显示:II°AVB。当夜急诊留观,予24hEKG监测,发现II°AVB、III°AVB交替性出现。次日收入心内科,予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辅以能量合剂、极化液,丹参静滴,口服阿昔洛韦分散片0.2g,4次/d,新维生素B125mg,3次/d,局部予病毒唑、润舒眼液滴眼。1wk后心律稳定,予拆除临时起搏器。1…  相似文献   

12.
角膜内皮炎6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贡亦清  许博 《眼科》2011,20(3):186-188
目的 探讨局部抗病毒及激素药物治疗对不同类型角膜内皮炎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2008年1月到2010年6月间收治的角膜内皮炎患者60例.方法 60例角膜内皮炎患者包括盘状型、弥漫型和线状型,随机分为局部药物治疗组和局部联合全身药物治疗组,局部药物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妥布霉素...  相似文献   

13.
吴欣怡 《眼科》2012,21(3):162-165
角膜内皮炎是原发于角膜内皮的炎症导致角膜功能障碍。临床上常以角膜水肿、角膜后沉着物(KP)和轻度前房反应为特点。近20余年来,国内外报道了各种形式的角膜内皮炎,也赋予它多种名称,如自身免疫性角膜内皮病、急性特发性角膜内皮炎、进展性疱疹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疱疹  相似文献   

14.
巨细胞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是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内皮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中老年人,且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的角膜水肿、硬币状或线状角膜后沉积物、轻度的前房反应,可伴有眼压升高或反复发作的前葡萄膜炎病史。目前此病的发病机制不清,既往研究提出其与病毒感染及免疫反应有关,因...  相似文献   

15.
角膜内皮炎合并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合并青光眼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来我院收治的19例(20只眼)角膜内皮炎合并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有角膜内皮损害的典型症状,伴有眼压升高、视野缺损,经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前房穿刺术或小梁切除治疗后,随访8个月至1.5年,药物治疗有5只眼复发(45.45%),视力提高5只眼(45.46%),角膜透明3只眼(18.18%);前房穿刺术1只眼复发(25.00%),视力提高2只眼(50.00%),角膜透明2只眼(50.00%);小梁切除术者无复发,视力提高3只眼(60.00%),角膜透明4只眼(80.00%)。所有患者均能较好的控制眼压,症状改善,晚期复发率低。结论角膜内皮炎的诊断目前缺乏针对性的检查手段,主要为药物治疗;如合并青光眼,应用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前房穿刺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病历摘要 患者,女,29岁,就诊时间:2007年1月17日。患者6个月前发现左眼瞳孔大,不伴有视物模糊。于2个月前发现双眼视近物模糊,同时发现右眼瞳孔大,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不清,使用0.5%真瑞眼液滴眼后瞳孔缩小,视力增加,停药后症状复发。无既往病史,发病之前未使用过任何药物,无外伤史。查体:远视力双眼1.0,近视力右眼0.6、左眼0.5,双眼近视力矫正+3.00 DS=1.0。  相似文献   

17.
16例角膜内皮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角膜内皮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始3年来我院收治的16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治疗措施及疗效.结果 部分患者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及其它诱因,所有患者均具有角膜内皮损害的典型症状,经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后疗效满意.结论 角膜内皮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还缺乏针对性的检查手段;临床诊断后,应用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综合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效果和角膜内皮形态学的变化,并探讨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12就诊于西安市第四医院的48例48眼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的发病诱因、病史和临床表现,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比较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综合治疗后3mo患者的治愈率、复发情况和角膜内皮形态学的变化。

结果:病毒性角膜内皮炎发病诱因较多,患者均有眼红、眼疼、畏光、流泪和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水肿,可有角膜上皮小水泡、后弹力层皱褶、灰白色或羊脂状KP、眼压升高、虹膜后粘连,反复发作者发生角膜大泡。治疗1mo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88%,且未见复发病例; 治疗2mo有效率和治愈率达100%,共1眼(2%)复发; 治疗3mo共2眼(4%)复发。治疗3mo后治疗组的细胞计数(t=2.952,P=0.004)和OCT角膜厚度(t=2.584,P=0.01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细胞多形性变异率(45.85%±6.29%)高于对照组(40.62%±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8,P<0.001)。治疗前治疗组的视力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66,P<0.001); 治疗后治疗组的视力恢复到0.20(0.10~0.40)LogMAR,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89,P<0.001)。

结论: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复杂多样,应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但是治疗后角膜内皮计数和角膜厚度减少,为治疗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62岁。右眼视物不清伴眼痛4 d,于2011年3月29日来我院就诊。3个月前因右眼闭角型青光眼,行右眼小梁切除术,术后Vod 0.25,随访眼压正常。现专科检查:视力0.08;Vos 0.4,右眼结膜充血,角膜上皮和基质层弥漫性水肿,灰白KP数十个,前房浅,瞳孔大,直径约5.0 mm,周切孔畅,上方滤泡扁平,眼底C/D=0.8,眼压40 mm Hg。诊断为:右眼抗青光眼术后高眼压。给予局部、全身降眼压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角膜内皮炎的诊断价值,并以此解释病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角膜内皮炎的患者12例(12眼)及临床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15例(15眼)分别用PCR方法进行房水中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DNA及带状疱疹病毒(VZV)DNA的检测,结果采用分类变量资料两样本率比较的四格表确切概率比较。结果共扩增角膜内皮炎患者12例(12眼),HSV-Ⅰ阳性者5例(5眼),阳性率为41.67%,共扩增对照组15例(15眼),HSV-Ⅰ阳性者0例,阳性率为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CR技术检测角膜内皮炎患者房水中的HSV-Ⅰ,可在分子水平上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