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中药引起的肝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增多之势,中药所致的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总病例的21.0%~51.4%.究其原因,除了没有遵照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基本要求乱用、误用中药外,中药本身的不良反应不可忽视.本文就常见致肝损伤的中药及其成分与致肝损害机制,中药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中药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以及加强预防措施等作一概述.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才是防止中药及复方制剂引起肝损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和西药所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型和肝功能变化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标准,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我院168例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8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联合应用中西药所致7例,中药所致者81例(占50.3%),西药所致者80例(占49.7%)。中药组女性62例(占76.5%),西药组43例(占5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年龄构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161例患者中23例无明显临床表现,其中西药组有19例,明显高于中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药组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分别有71例(87.7%)、0例和10例(12.3%),西药组分别为54例(67.5%)、2例(2.5%)和24例(30%),中药组肝细胞型所占比例高于西药组(P〈0.01),西药组混合型比例高于中药组(P〈0.01);治疗前两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西药组7天内发病者明显多于中药组(P〈0.01)。结论中药所致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在性别、临床表现、分型和发病时间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92例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住院的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92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中药致肝损伤患者的基础疾病涉及心血管(20.7%)、消化(18.5%)、皮肤病(14.1%)等;所用中药及其制剂中大多含有川楝子、防已、苍术、小柴胡汤、消银片、壮骨关节丸、排毒养颜胶囊和肠清茶等;肝细胞型52例(56.5%),瘀胆型19例(20.7%),混合型21例(22.8%)。轻度肝损害34例(37.0%),中度肝损害53例(57.6%),萤席肝榻害5例(5.4%):90.2%治俞好转.病死率为9.8%。结论 临床医师应充分重视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预后情况。结果57例患者好转54例(94.7%);中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有26例(45.6%),其中含何首乌成分的制剂有21例(36.8%);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组平均住院日[(15.4〉8.2)d]明显低于对照组[(22.5±9.5)d,P〈0.05]。治疗组的好转率(96.4%)与对照组(9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药,尤其是含何首乌成分的中药;熊去氧胆酸胶囊不能改变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预后,但能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5.
《肝脏》2017,(10)
目的研究并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用药史、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药物性肝损伤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于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期间,将10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纳入研究,设为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用药史、临床特点。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且治疗药物含有肝毒性的患者共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集中于中药、抗结核药物,占比分别为45%、29%。临床特点方面,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年龄集中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发病时间集中于用药后5~90 d,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指标异常、免疫球蛋白IgE异常、血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肝抗原谱异常,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肿大。经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既往肝病史、肥胖、吸烟、饮酒、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女性人群,主要由中药、抗结核药物所致,年龄、既往肝病史、肥胖、吸烟、饮酒、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积极规避,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姚祖培教授验方疏肝健脾方对化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6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治疗组化疗时予疏肝健脾方煎剂口服;对照组化疗时不予预防性保肝用药。[结果]治疗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3.0%,对照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18.2%,治疗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及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疗的同时给予中药疏肝健脾方口服可以有效地预防药物性肝损伤,中西医结合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药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药与西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存在的异同性,寻找两类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本院94例药物性肝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中药引起者34例和西药引起者印例,比较两组病例损肝药物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肝功能损害类型和程度、疗程和预后。结果 中药组患者ALT平均为580.9±225.4U/L,明显高于西药组347.3±209.5U/L(P〈0.01);中药组肝细胞型占47.00%,混合型占41.18%,西药组则主要为肝细胞型,占70.00%,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的肝损伤程度以轻度和重度为主,两者均占35.29%,西药组则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占46.88%和39.58%,两组相比亦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中药与西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在临床表现、肝损伤类型和程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中药所致的肝损伤重于西药所致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试析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药物性肝病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有相应增加趋势,其临床和病理变化多端,临床易漏诊或误诊。据最近美国医学会统计,药物引起的肝病或肝损伤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中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中药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引人注目。根据国内的资料,中草药引起的肝病须我院药物性肝病中占有不小比例;国外中药安全性探讨中,中药性肝损害是涉及内容。故应重视中药性肝病或肝损害的研究和防治。  相似文献   

9.
正1前言药源性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及(或)其代谢产物等所导致的肝损伤,为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药源性肝损伤已成为药物研发包括中药研发失败、增加警示和撤市的重要原因,受到医药界、制药业、管理部门及公众的高度重视。数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防病治病与繁衍生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至今仍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中药在全球  相似文献   

10.
“药毒”在《中医大辞典》中解释为误服有毒药物、治疗中用错药物、用不合格或变质药物或用药剂量过大或药物配伍失度等所致[1]。近年来,随着中草药的广泛应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不断完善,中药致肝损伤的文献报道呈逐年增加趋势,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构成比多在20%~30%[2]。单味药较多见的有雷公藤、何首乌、土三七、黄药子和苍耳子等,中药制剂较多见的有壮骨关节丸、雷公藤多苷片、克银丸、消核片(丸)等[3]。  相似文献   

11.

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称为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伤)或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近年来,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已经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目前,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几乎各个种类的药物都可以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多种基础疾病并发,加之一些新药不断问世,使发生DILI的危险日益增加。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过度医疗用药、滥用药物及保健品等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越来越受到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大部分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较好,也有部分会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和经济负担。现就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43例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类型、临床分型、肝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03/2014-12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RUCAM评分≥3分的122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数据统计,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为抗结核药(29.51%),其次为化疗及免疫抑制药(24.59%)、中药(19.67%);三种临床分型间的肝损伤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临床分型间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已成为目前新疆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需加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肝功监测,防治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伤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是引起上市后药品撤市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而中药相关肝损伤(HILI)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近年来,HILI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而且使得中医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争议。本文将重点从“人”、“药”、“用”三个方面对于HILI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客观厘定和防控HILI提供依据,为构建以肝损伤为代表的中药药物警戒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肝活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例(4.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93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98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一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首位药物为中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减少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 14岁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年龄分布、临床表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共收集31例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占同期因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1.7%,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个月~ 14岁,平均年龄(8.8±3.9)岁.用药种类以抗菌药最常见(41.9%),其次为中药制剂(29.0%)和解热镇痛药(19.4%).单一用药为9例(29.0%),联合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22例(71.0%).临床分型:肝细胞型8例(25.8%),胆汁淤积型8例(25.8%),混合型15例(48.4%).患儿平均住院天数25.22 d. 结论 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抗菌药、中药制剂和解热镇痛药;联合用药是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混合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肝衰竭或合并血液病患儿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结核病治疗疗程长,且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药物所致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常迫使患者停用抗结核药并开始护肝治疗,导致不规则抗结核治疗,影响抗结核治疗效果。笔者分析初治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对初治结核病患者开始治疗前的前瞻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39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肝损伤药物种类和名称、发病时间、肝功能、是否肝活组织检查、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394例患者中男170例(43.15%),女224例(56.85%),男女发病比例为1∶1.3。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25.63%)及51~60岁(25.13%)。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很多种,居前3位的依次为:中药(45.43%)、多药联合应用(11.42%)及抗结核药(7.61%)。中药类别以治疗骨关节病中药(11%)和皮肤病中药(11%)为主,中药名称及成分多数不明。43例患者行病理检查确诊,占10.91%。较多见的病理改变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65.01%),毛细胆管性淤胆(39.93%)等,对临床诊断无特异性,有一定提示意义。394例患者中,治愈102例,占25.89%;好转184例,占46.70%。发生肝衰竭最终死亡的患者7例,占1.78%。总体预后较好,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型、起病时TBil峰值等。结论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无金标准,故易漏诊及误诊,多数预后较好,但少数病例可发生肝衰竭。  相似文献   

18.
结核病是一种与营养不良有关的传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可影响肝脏合成血清白蛋白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药物性肝功能损伤(简称“肝损伤”).抗结核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在营养不良的状况下,肝血流灌注障碍,肝血流量减少,使药物清除率下降,加重药物性肝损伤.因此,在结核病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改善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使抗结核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17,(12)
目的探讨miR-223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5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治疗前后以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检测血清中ALT、AST、miR-223的表达水平。结果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有效率达84%。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ALT、AST明显升高,血清中miR-22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ALT、AST明显降低,血清miR-22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iR-223与ALT、AST呈正相关(r=0.5075,P0.05,95%CI:0.3170~0.6586;r=0.4341,P0.05,95%CI:0.2298~0.6018)。结论 miR-223表达升高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密切相关,在评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全球药物性肝损伤(DILI)相关报道逐年增多,其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药物安全合理使用倍受重视,DILI临床研究成为了非感染性肝病研究的热点之一[1,2]。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ILI)作为DILI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样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中药"肝毒性"问题成为了阻碍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桎梏。本文就HILI与DILI的临床研究现状作比较,从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