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IL-2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方法:采集21例AIH患者和25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样本,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IL-21R的表达. 培养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使用IL-21和抗CD3单抗刺激, 使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TNF-α、IFN-γ和IL-2水平.结果:AIH患者外周血中CD4+、CD8+ T细胞表达IL-21R水平比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7.66%±2.37% vs 3.12%±0.76%, 9.42%±2.48% vs4.02%±0.89%, 均P<0.05). 体外培养PBMC,发现IL-21可显著诱导AIH患者PBMC分泌高水平的TNF-α、IFN-γ和IL-2( P<0.05).结论: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IL-21R水平明显升高, 并诱导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促炎症介质, 提示IL-21参与了肝脏自身免疫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2.
施敏  魏珏  孟文颖  王娜  王霆  马加力  王玉刚  马骏 《肝脏》2014,19(1):15-19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IL-35和IL-17的表达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1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ELISA法测定外周血IL-35、IL-6、IL-17的浓度,分离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实时定量PCR检测PBMC中EBI3、FOXP3、IL-17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观察PBMC中EBI3、FOXP3、IL-17蛋白表达情况。所有病例及健康对照均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 LC、CHB和CSHB患者中EBI3、IL-17、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C组Child-Pugh不同分级患者之间EBI3、IL-17、FOXP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明显,EBI3、FOXP3 mRNA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加重而表达下调;IL-17 mRNA随着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加重而上调;蛋白表达和血清浓度的变化趋势与mRNA一致。血清IL-17浓度水平与Alb呈负相关,IL-17浓度水平与TBil、ALT和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35浓度水平与Alb、Child-Pugh分级负相关,与ALT、TBil无相关性。结论 IL-35和IL-17可能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4(TLR4)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组织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A、IL-23、孤核儿相关受体(RORrt)]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各10只,假手术组只分离同侧的颈总动脉和股动静脉,并进行相应插管注入相同剂量的肝素;模型组、抗TLR4组、同型抗体组均制备创伤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肝损伤模型,抗TLR4组、同型抗体组分别于再灌注前10 min经股静脉注入TLR4抗体50μg、同型对照抗体50 μg,整个过程用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射.于12 h后处死取材.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肝组织TLR4蛋白,ELISA检测IL-17A、IL-23蛋白,观察IL-17A、IL-23、RORrt mRNA,并对模型组、抗TLR4组、同型抗体组IL-17A、IL-23、RORr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模型组TLR4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应用抗TLR4抗体后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同型抗体组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抗TLR4组、同型抗体组IL-17A、IL-23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RORrt m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抗TLR4组IL-17A、IL-23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RORrt mRNA表达降低(P<0.05或0.01).IL-23水平与IL-17A水平呈正相关,IL-23 mRNA水平与RORrt mRNA呈正相关.结论 中和TLR4可减少IL-23、IL-17A、RORrt的表达;机制可能是中和阻断TLR4可通过降低IL-23的表达,影响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rt,进而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组织Th17/IL-17A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丁酸钠对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Th17的调节作用及对肝脏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4炎症通路的影响。 方法将50只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AIH组、丁酸钠组和高纤维组,每组10只,余10只小鼠用于提取肝脏特异性抗原S-100。诱导AIH模型建立后,丁酸钠组予500 mg/(kg·d)丁酸钠灌胃治疗,高纤维组予订制高纤维饲料喂养,持续3周后处死。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血清ALT、AST、IL-17A和TNF-α水平,脾脏Th17比例、肝脏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MyD)88表达情况。对各样本均数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分析,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丁酸钠组及高纤维组小鼠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明显比AIH组减轻。对照组、AIH组、丁酸钠组及高纤维组ALT分别为(24.833±2.229)、(88.333±9.543)、(27.167±3.189)和(29.833±6.113) U/L,AST分别为(97.000±14.953)、(285.000±35.434)、(139.500±38.976)和(127.167±28.687) U/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6.491、44.118,均P〈0.01)。丁酸钠组和高纤维组小鼠脾脏Th17比例及其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明显低于AI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780和68.283,均P〈0.05);AIH组小鼠肝脏TLR4和MyD88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丁酸钠组及高纤维组表达则被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235、28.293,均P〈0.01);与AIH组相比,丁酸钠组及高纤维组肝脏和外周血中IL-17和TNF-α表达均降低。结论丁酸钠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进行免疫调节,改善肝脏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IL-17、IL-6、IL-21、IL-22和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科室65例AIH住院患者和体检中心健康人群45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人群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IH患者血清IL-17、IL-6、IL-21、TNF-α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AIH患者获得临床缓解时,血清IL-17、IL-6、IL-21、TNF-α细胞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但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及TNF-α水平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T及AST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7、0.521、0.228、0.759。结论 AIH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7、IL-6、IL-21和TNF-α水平同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其中IL-17和TNF-α水平与ALT和AST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high-fat diet, HFD)对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s, AIH)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50只C57BL/6雄性小鼠选取6只为S-100制备组,剩余小鼠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标准饮食组(standard chow, SC)、HFD组、AIH+SC组及AIH+HFD组,喂饲1周后进行AIH造模,4周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肝脏、脾脏、血清,进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变化;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PCR法检检测肝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 NLRP3)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Caspase-1)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量;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中Th17细胞的数量。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每两组间比较方差齐性采用SNK-q检验,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HFD组肝组织可见少许脂肪空泡形成,AIH+SC组可见血管周围炎性反应,AIH+HFD组可见炎性反应加重,出现少许空泡样脂肪变性。与SC组小鼠相比,AIH+SC组和HFD组小鼠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有所增加,AIH+HFD组上升最为明显,各组均数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12和37.58,P均〈0.05)。SC组外周血中Th17占CD4+T细胞的比例为(2.98±0.90)%,HFD组为(6.89±0.99)%,AIH+SC组为(6.47±1.08)%,AIH+HFD组为(9.96±0.83)%,各组之间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5,P〈0.05)。SC组各血清细胞因子浓度分别为IL-1β [(7.62±2.81) ng/L]、IL-6 [(106.54±53.08) ng/L]、TNF-α [(107.26±36.20) ng/L];HFD组分别为IL-1β [(25.06±7.09) ng/L]、IL-6 [(220.11±47.41) ng/L]、TNF-α [(273.77±33.62) ng/L];AIH+SC组分别为IL-1β [(17.49±5.68) ng/L]、IL-6[(260.73±50.29) ng/L]、TNF-α [(250.49±81.63) ng/L];AIH+HFD分别为IL-1β [(52.04±10.22) ng/L]、IL-6 [ (785.93±70.91) ng/L]、TNF-α [(913.97±64.57) ng/L],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66、242.15、233.49,均P〈0.05)。HFD组和SC组相比、AIH+HFD组与AIH+SC组相比,NLRP3、Caspase-1表达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FD促进AIH,可能是通过促炎因子分泌、促进Th17细胞活化和促进炎症小体NLRP3激活进而促进细胞焦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鼠哮喘模型中补体C5a对IL-17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的方法 建立Balb/C小鼠哮喘模型.用体内抗体中和试验,观察致敏前中和炎症介质补体C5a的功能是否影响小鼠肺泡灌洗液中IL-17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机制.结果 病理结果 显示模型组小鼠的肺组织出现肺泡腔扩张、腔内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小鼠致敏前给予抗C5a抗体干预上调了肺部IL-17及IL-6 的表达,导致肺炎症明显加重.结论 小鼠哮喘模型中体内C5a分子对IL-17表达具有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家族成员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白细胞介素-1(IL-1)受体I(IL-1RI)在小鼠急性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与心脏毒性的可能内在联系。方法: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阿霉素(15mg/kg),建立小鼠急性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在给药前及给药后第3、7、14天分别取小鼠血清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1Ra表达变化,并取小鼠心肌标本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IL-1RI表达变化。同时,通过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小鼠心肌损伤程度。结果:小鼠血清中IL-1β、IL-1Ra及心肌组织中IL-1RI均于阿霉素注射后表达升高,并于第7天达到最高。而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小鼠在给药后第7天损伤明显。结论:IL-1家族在小鼠阿霉素心脏毒性模型中表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阿霉素所致的小鼠心脏毒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 样受体2(TLR2)表达,以及鼠三型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 TLR2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和 HBV-ACLF 患者外周血,分离 PBMC,采用实时定量 PCR 法检测 PBMC 中 TLR2 mRNA;给 Balb/cJ 小鼠腹腔注射MHV-3(100 pfu),建立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观察感染0、24、48和72 h 后肝脏TLR2水平变化。结果 BALB/cJ 小鼠在感染 MHV-3后,与0 h[(0.39±0.06)%]比,肝细胞 TLR2 mRNA 水平在感染48和72 h 均显著升高[分别为(9.06±1.60)%和(6.42±2.42)%,P<0.05)],并于48 h 达最高水平,且两时间点细胞 TLR2 mRNA 水平均与血清 ALT 和 AST 水平呈正相关(r=0.804,P<0.01;r=0.797,P<0.01);HBV-ACLF患者 PBMC 中 TLR2 mRNA 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92±5.26)%对(1.15±1.59)%,P<0.05)]。结论 TLR2参与了 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以及 HBV-ACLF 患者肝脏损伤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式,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探讨IL-17BR在IBD患者结肠黏膜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克罗恩病(CD)患者、3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内镜结肠黏膜标本以及30例CD患者、27例UC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PBMC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结肠黏膜和PBMC中IL-17BR表达,并分析其与CRP、ESR以及CDAI、Mayo评分的相关性。采用ELISA法检测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前后血清TNF-α浓度,并分析其与IL-17BR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CD和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17BR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且活动期CD和UC患者IL-17BR表达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CD、UC患者和正常对照者PBMC中IL-17BR阳性率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UC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与CRP、ESR、CDAI评分、Mayo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FX治疗后CD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血清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调(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IBD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与炎症程度和TNF-α水平密切相关,IL-17BR可能参与IBD肠黏膜免疫应答,因此可作为反映IBD疾病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阴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特点,并总结诊疗经验。方法:对167例AIH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将自身抗体阴性AIH患者定义为:符合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1999年描述性诊断标准且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均为阴性者。结果:167例中17例自身抗体阴性,占10.2%。自身抗体阳性和自身抗体阴性AIH患者在一般情况(诊断时年龄除外)、生化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自身抗体阴性组血清IgG水平低于自身抗体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肝组织学炎症分级无明显差异,而自身抗体阴性组中存在更多纤维化进展期患者(P0.001)。采用1999年诊断积分系统评估时,自身抗体阴性组中11例(64.7%)为可能性诊断,其余6例(35.3%)为确定性诊断;采用简化诊断积分系统重新评估后,仅3例(17.6%)达到可能性诊断,且无1例达到确定性诊断标准。与自身抗体阳性组相比,自身抗体阴性AIH患者接受24个月的免疫抑制治疗后累积完全生化缓解率为86%,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658)。结论:自身抗体阴性AIH在国人中并非罕见,在应用免疫抑制治疗方面与自身抗体阳性AIH患者类似,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乙型肝炎自身抗体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453例乙型肝炎、16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96例正常人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ANA阳性滴度、核型和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阳性率以及肝炎相关自身抗体: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的阳性率。应用酶法检测患者的ALT和AST,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结果:①乙肝组ANA的阳性率为22.7%,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仅3例乙肝后肝硬化的滴度为1:320;ANA核型以均质型为主,仅5例为斑点型,显著低于AIH组(P〈0.01)。其中急性乙肝、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ANA的阳性率分别为5.2%、22.8%、24.2%和37.9%,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A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P〈0.05或P〈0.01),乙肝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乙肝炎组(P〈0.05或P〈0.01)。②ANA阳性乙肝患者伴有dsDNA抗体,用Western-blot法检测dsDNA的阳性率为10.34%,显著高于ANA阴性的乙肝患者(P〈0.05),乙肝组如DNA的阳性率为2.42%与AI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乙型肝炎存在SMA和LKM,但仅有较低的阳性率分别为4.63%和3.31%,显著低于AIH组(P〈0.01)。④乙型肝炎ANA阳性组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NA阴性组(P〈0.05);乙肝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IH组(P〈0.01)。结论:HBV感染不仅引起肝组织损害,还诱导产生多种以低滴度为主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并与HBV复制水平相关;其在探讨乙肝发生、发展机制和病因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性肝损伤在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及病理学上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与26例狼疮性肝损伤的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及病理学特点。结果AIH以女性多发,发病高峰为(47.32±13.61)岁,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为主,以ALT、AST升高,高球蛋白血症及IgG升高为主要特征,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比率高,病理有特征性改变,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有效,病情呈波动性变化。SLE以女性多发,发病高峰(33.46±14.32)岁,临床表现多样化,肝损伤为初发患者一过性ALT、AST升高,有明显低补体血症,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比率低,病理无特征性改变,激素治疗有效。结论AIH、SLE均以女性多发,有过敏史的比率高于正常人群,激素治疗有效;AIH肝损伤重,呈波动性变化,易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SLE肝损伤轻,多为一过性,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二者为相互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种自身抗体(抗-线粒体M2亚型、抗-gp210、抗-Sp100)的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0例隐匿性肝炎患者,根据疾病诊断分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129例(6.45%)、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205例(10.25%)、AIH-PBC重叠综合征组15例(0.75%)、脂肪肝组514例(25.70%)、药物性肝炎组379例(18.96%)、其他不明原因肝炎组758例(37.90%)。选择同期健康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000例隐匿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线粒体M2亚型(AMA-M2)、抗-核包膜蛋白gp210(anti-gp210)、抗-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Sp100(anti-Sp100),结合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筛查分析。结果 PBC组AMA-M2、抗-gp210、抗-Sp100阳性率分别为97.67%(126/129)、41.86%(54/129)、27.91%(36/129),抗-gp210、抗-Sp100两者同时出现的阳性率为9.30%(12/129)。12例抗-gp210和抗Sp100抗体阳性的不明原因肝炎患者经肝组织活检后有3例诊断为PBC。PBC组有62.80%(81/129)的AMA-M2抗体滴度水平在1︰800以上,有13.95%(18/129)的AMA-M2抗体滴度水平为1︰25~100,有9.30%(12/129)的AMA-M2抗体滴度水平为1︰100~200。结论 MA-M2阳性仍是诊断PBC的主要诊断指标,AMA-M2、抗-gp210、抗-Sp100的联合检测对PB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筛查其他自身免疫肝病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年龄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和病理特点。方法 98例AIH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45岁)、中年(45~60岁)和老年(〉60岁)三组,回顾性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和病理特点。结果老年组有并发症者显著高于青年组(50%vs 20%,P〈0.05),其中,老年组肝硬化比例高于青年组(40.6%vs 5.7%,P〈0.05)。老年组TBil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血清C4水平显著低于青年组(P〈0.05);而lgG、lgM、lgA、C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显著高于青年组(100%vs77.1%,P〈0.05);青年组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组(31.4%vs 6.3%,P〈0.05)。中、老年组肝组织学界面炎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88.5%、100%vs 51.8%,P〈0.05);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评分(HAI)比较,中、老年组HAI高于靑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IH患者在发病时肝硬化发生率高、肝病相关并发症比例高,肝脏炎症活动较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白介素-21(IL-21)和趋化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1例AIH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1及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20(CCL20)、趋化因子配体9(CXCL9)、趋化因子C-C-基元受体6(CCR6)、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3(CXCR3)水平,常规行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血清IL-21水平预测AIH患者病情和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分级的效能。结果 5例重症AIH患者血清ALB、ALT、AST、INR、TBIL、CCL20、CCR6和IL-21水平分别为(2.6±0.2) g/dL、(716.8±363.2) U/L、(632.6±334.9) U/L、(1.4±0.7)、(96.1±4.2) μmol/L、(263.2±123.8) pg/mL、(162.4±70.3) pg/mL和(400.2±102.3) pg/mL,与16例轻中症组[分别为(3.7±0.4) g/dL、(384.5±143.7) U/L、(327.1±98.6) U/L、(1.2±0.3)、(25.8±4.3) μmol/L、(147.5±63.7) pg/mL、(63.8±25.3) pg/mL和(256.3±122.6) pg/mL]比,差异显著(均P<0.05),而外周血PLT计数为(110.4±2.8)×109/L,显著低于轻中症组的(170.4±5.3)×109/L(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7例肝组织G3~4级患者上述指标与14例G1~2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外周血WBC、血清CXCL9、CXCR3和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IL-21水平大于380 pg/mL为截断点,预测AIH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的AUC为0.900(95%CI:0.690~0.987),其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100.0%;以血清IL-21水平>405.7 pg/mL为截断点,判断AIH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S3的AUC为0.857(95%CI:0.605~0.976),其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7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21≥405.7 ng/mL为判断AIH患者肝组织重度炎症活动的独立因子(OR为5.673,95%CI为2.952~9.118,P=0.000)。结论 检测血清IL-21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AIH患者病情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对评估病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22例和健康人2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被研究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PD-1分子的表达状况,比较不同分期和不同性别疾病患者PD-1表达水平。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PD-1分子阳性百分比为2.5±0.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5±0.1%,P<0.001);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期患者CD8+T淋巴细胞表达PD-1百分比为2.6±0.7%,与缓解期比无统计学差异(3.4±0.8%);16例女性AIH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PD-1阳性百分比为3.5±0.7%,亦略高于6例男性患者的1.3±0.3%,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1021),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率增加,PD-1可能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及其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AIH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DA水平,常规行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指标诊断肝组织界面炎的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H患者对治疗应答不良的因素。结果 53例AIH活动期、17例缓解期患者和38例健康人血清ADA水平分别为(30.2±7.1) U/L、(16.5±4.3) U/L和(12.9±2.2) U/L,差异显著(P<0.05);17例轻度、21例中度和32例重度肝组织界面炎患者血清ADA水平分别为(16.5±4.3) U/L、(26.0±4.7) U/L和(32.9±7.2) U/L,差异显著(P<0.05);血清ADA诊断严重界面炎的曲线下面积(AUC)等于0.867(95%CI:0.764~0.936),最佳截断点为22.1 U/L,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63.2%;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血清ADA、ALT、AST、TBIL、GGT、ALP、IgG、IgM水平、抗gp210抗体阳性和肝硬化可能与AIH患者对治疗应答不良有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DA、ALP和肝硬化是AIH患者对治疗应答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AIH患者血清AD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对治疗的应答,可协助预判对治疗的应答反应,从而可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中检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9月住院及门诊就诊的PBC患者61例,其中初发患者29例,缓解期患者21例,复发患者11例;AIH患者共59例,其中初发患者26例,缓解期患者20例,复发患者13例。健康对照50例。血清sICAM-1测定方法为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生物化学酶法测定血清ALT、TBil。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PBC患者中,初发组和复发组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均=0.000);初发组和复发组之间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4);缓解组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AIH患者中,初发组和复发组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均=0.000);初发组和复发组之间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缓解组和对照组之间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PBC、AIH患者血清sICAM-1与ALT呈正相关(r=0.664,P=0.000;r=0.784,P=0.000);PBC、AIH患者血清sICAM-1与TBil呈正相关(r=0.715,P=0.000;r=0.580,P=0.000)。结论 sICAM-1可能参与PBC、AIH的免疫损伤机制,PBC、AIH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升高程度与肝损害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动态观察其血清水平的变化,可望在病情活动评估、判断预后、指导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