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对172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7-09/2011-03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35例70眼。术前常规检查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各项重要检查后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0.5~1.0。术后并发症出现白内障1例,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2.9%。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后视力恢复到1.0,青光眼经治疗后得到控制,视力达到0.8。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特别是超高度近视(>-12.00D)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22例39只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为-7.0~-24.0D,平均(-14.50D±3.50)0;散光-0.50~-4.50D,平均(-2.25±1.32)D.术后检查视力、眼压、裂隙...  相似文献   

3.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视屈光度为-8.50D~-32.00D的22例(40眼)高度近视行有晶状体眼前房角支撑袢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连续观察1年。结果40眼均成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裸眼视力术前数指/20cm~0.08,术后12月0.2~1.2;最佳矫正视力术前0.2~1.0,术后0.2~1.2。术后12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术前;术后不同频段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都较术前改善。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疗效好,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ang F  He S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271-273
目的:总结54例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方法和疗效。方法:分别采用传统角巩膜缘切口(31只眼)和巩膜隧切口(23只眼)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3-21个月。结果:54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接近术前矫正视力,其中术后裸眼视力>1.0者11只眼,术后矫正视力>1.0者16只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过程平稳;与传统角巩膜切口比较,术中眼压维持稳定.,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较小。结论:采用传统角巩膜缘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效果均良好,两种手术切口比较,以巩膜隧道切口行二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更加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5.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接触镜矫治高度近视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两例(3只眼)超高度近视眼患者于2006年10月和11月分别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结果 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超过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随访6个月无白内障、高眼压、继发青光眼等并发症.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安全、可靠、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吴敬明  冯琛  陈艳路  王弘媛  赵周婷 《眼科》2012,21(6):390-394
【摘要】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 、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行有晶状 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6.00~-24.00 D)患者38例(73眼)。方法 对上述患 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瑞士STAAR公司)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选取随访资料完整的 患者38例(73眼),48眼植入矫正近视接触镜(ICM),25眼植入矫正近视合并散光的接触镜 (TICL)。随访时间6个月。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TICL轴向、裂 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15~1.0,≥0.8者40眼(54.79%),好于术前最佳 矫正视力(BCVA)者72眼(98.63%),比术前BCVA提高1行者33眼(45.21%),提高2行者13眼 (17.81%),提高3行者8眼(10.96%)。术后屈光度球镜与预期球镜相差±1.00 D以内者54眼 (73.97%),与预期球镜相差±0.50 D以内者12眼(16.44%),术后屈光度柱镜与预期柱镜度数相 差±0.50D以内者19眼(76%)。7例(10眼)术后2小时发生急性眼压升高,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与 术前平均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术后早期眩光者6眼(8.22%),未发现TICL明 显偏转、晶状体明显混浊。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明显提高高度近视的裸眼 视力,并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好,6个月时无严重并发症,适合屈光范围广。(眼科, 2012, 21: 390-394)  相似文献   

7.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贾丽  张超  唐红  张愉  王婧  秦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736-738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中高度近视患者17例33眼,术前屈光度-8.00~-24.00 (平均-15.46±6.26)D,眼轴长度25.33~33.77(平均30.22±2.55)mm。33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也称植入性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 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TICL)。其中,22眼植入ICL,11眼植入TICL。术后观察视力、屈光度、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等。 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1wk,所有手术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眼压稳定。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适用屈光度范围广,术后屈光度稳定,视觉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T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8例(15只眼),平均年龄(25.56±3.2)岁,经术前检查后符合入选标准,屈光状态稳定1年以上。14只眼矫正视力≥0.8,1只限0.6。11只眼行ICL植入,4只眼行TICL植入。结果15只眼中14只眼术后裸眼远视力等于或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93.33%),术后1d裸眼远视力≥1.0者10只眼(66。7%),0.5—0.8者4只眼(26.7%),0.4者1只眼(6.67%);随访6个月时矫正视力,12只眼≥1.0,2只眼为0.8,1只眼为0.6。4只眼TICL经随访6个月,散光轴偏差均〈10°。本组病例未发现前囊下晶状体局限性混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深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预测性好,视力恢复迅速,无回退,无严重并发症,适用屈光度范围广,特别适用于不适合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774例(883眼),年龄18 ~40岁的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 术后2个月裸眼视力>0.5者占74.6%;术后30 ~36个月时占83.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屈光度改变均在±1.00D之内,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术后24h内高眼压16眼,3月后发生眼底黄斑出血4眼.主诉夜间眩光症状者5例.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眼患者11例共20眼,近视度数-7.00~-30.00DS,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期限1~3个月,检测术后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计数,裂隙灯观察眼前节(包括虹膜与透明晶状体)和眼底镜观察眼底情况并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 20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迅速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明显降低,随访期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前无明显改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手术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屈光状态,可预测性、可逆性,术后3个月内无严重并发症,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裴育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319-132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虹膜夹持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8例50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内炎症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28例50眼均顺利在前房内植入虹膜夹持的人工晶状体,术后所有患者视力较术前均增加。术后1a,裸眼视力38眼(76%)≥1.0,12眼(24%)≥0.5,最佳矫正视力40眼(80%)≥1.0,10眼(20%)≥0.5。术后22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并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前房植入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较好的安全有效的矫正视力的方法,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探讨悬浮型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38例(68眼)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为-11.25~-20.00 D)植入PC-PR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患者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及PC-PRL位置进行观察。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PIOL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等效球镜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UCVA均≥4.7,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F=6.813,P<0.01);术后7例(10眼)早期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后眼压正常;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有所下降(F=32.952,P<0.01),小梁虹膜水平/垂直夹角、房角开放距离、拱高均无明显变化(P>0.05),未见虹膜膨隆,房角阻滞;术后PIOL位置稳定,与晶状体距离稳定。结论PC-PR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效果确切,预测性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选取高度散光105例(187眼),植入带散光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随访观察3~36个月。结果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3个月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82眼占97.33%,散光度数在±1.00D以内者占91.27%,残留散光平均为(-0.56±0.3)D,矫正者占89.72%,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眼(1.07%)发生晶状体前囊下浑浊。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中高度散光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汪静  杨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3):547-549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4-06/2015-06经我院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患者34例68眼,均给予ICL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屈光度、视力恢复情况、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压情况。

结果:术后1、3、6mo,1、2a的等效球镜屈光度、中央前房深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2a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压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1、2a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采用ICL植入术进行治疗,能够改善等效球镜屈光度和中央前房深度,提高裸眼视力,同时对患者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效果维持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可植入接触镜(I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77例(140眼)高度近视施行Staar Col-lamer单片式ICL植入。并在术前2周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少数病例在术中施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平均年龄28岁(20-37岁),角膜厚度0.463-0.582 mm,平均0.511 mm,屈光度-20.50D--8.50D,平均-15.50D。随诊观察0.5-2.5年,查视力,测眼压,验光。结果术后裸眼远视力全部较术前提高,70眼(50.00%)裸眼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60眼(42.86%)裸眼视力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眼(7.14%)因高度散光(-3.00D)较术前矫正视力低。1眼(0.714%)术后出现前房纤维素样渗出,12眼(8.57%)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用药后均正常,随诊观察0.5-2.5年,视力无回退,眼压,晶状体及角膜内皮情况较术前均无变化。结论 ICL治疗-8.00D--20.00D高度近视效果好,损伤小,恢复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3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数-7.00- -23.00 D,平均(-11.48±3.70)D。术前裸眼视力(UCVA)0.02-0.3,平均0.05±0.03,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8-1.2,平均0.90±0.27;角膜内皮密度2000-3961个/mm^2,平均(2735.13±464.50)个/mm^2;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d,1周11、3、6和12个月的裸眼视力较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确切,特别适宜于无法选择角膜屈光手术者,其远期并发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联合角膜松解术(AK)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方法对21例(34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对其中20眼散光度数≥1.5 D的联合AK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内皮细胞密度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ICL,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分别为(-13.5±2.2)、(-0.30±0.84)、(-0.28±0.86)、(-0.28±0.84)D;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4.80±0.16、4.81±0.17、4.82±0.17;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4.74±0.26、4.86±0.17、4.87±0.17、4.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871±256)个/mm^2,术后为(2 773±267)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AK术眼术前后散光分别为(-2.31±0.64)、(-1.22±0.57)、(-1.02±0.40)、(-0.93±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晶状体眼ICL联合AK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