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温阳解毒化瘀方对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温阳解毒化瘀方对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ITEM)的影响。方法:将8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予乳果糖+三联活菌溶液)及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实验组),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致肝衰竭ITEM大鼠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2小时后处死,其余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2小时、24小时各取10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转氨酶(ALT、AST)、肝组织病理学、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结果:模型组12小时时ALT和AST较正常组升高(P<0.05),24小时时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大面积坏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在造模后12小时各观察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造模后24小时两组ALT和AST、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肝组织病变减轻。结论:D-gal腹腔注射可建立大鼠肝衰竭ITEM模型,温阳解毒化瘀方可通过降低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减轻ITEM而达到抗肝衰竭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阳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为"脾虚瘀黄"的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西医治疗+温阳解毒化瘀方)30例,对照组(西医治疗)30例,疗程共4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计数、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92.8%)优于对照组(71.4%);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双歧杆菌的菌落数增加(P〈0.01),肠杆菌数量下降(P〈0.05),血浆内毒素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比对照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5),血浆内毒素明显下降(P〈0.05)。结论:温阳解毒化瘀方治疗HBV相关肝衰竭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对高脂高糖饲料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肠黏膜屏障Toll样受体(TLR) 4、occludin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调肝理脾组、调肝组和理脾组,并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观察各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肝功能变化及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肠道上皮TLR4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脏呈现脂肪变性;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 05),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降低,肠道上皮TLR4表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脂肪变性程度均有减轻; occludin的表达均有增加;肠道上皮TLR4表达均有降低。各治疗组中,调肝理脾组脂肪变性程度最轻;血清ALT、AST水平降低更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occludin及TLR4的表达量变化更明显。结论调肝理脾法通过上调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降低肠道TLR4的表达,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调肝法或理脾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D-半乳糖胺(D-gal)不同剂量腹腔注射诱导建立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符合肝衰竭IETM改变的最佳造模剂量。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D-gal低、中、高、超剂量组,D-gal低、中、高、超剂量组分别以不同剂量D-gal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24h全部处死,观察D-gal各组大鼠在造模后24h、48h死亡率、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肝组织及结肠组织病理等变化。结果:D-gal各组大鼠死亡率、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肝组织及结肠组织损伤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随D-gal剂量的增加而加重。结论:1腹腔注射D-gal可诱导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2D-gal 1.8g/kg腹腔注射诱导建立的IETM模型符合肝衰竭IETM相关改变且更易于观察药物对IETM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NF-κB的表达水平及黄芩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采用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黄芩苷组于造模后每隔12 h以1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造模后24 h、72 h、120 h和168 h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TNFα、Caspase-3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NF-κB蛋白表达。结果黄芩苷组大鼠168 h存活率明显高于肝衰竭组。黄芩苷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ALT、AST、TBil水平较肝衰竭组明显降低(F=173.584,158.329,74.902;P〈0.01)。黄芩苷组NF-κB、TNFα、Caspase-3 mRNA表达趋势与肝衰竭组相同,72 h达高峰,但表达量较肝衰竭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3.801,42.174,27.222,P〈0.001,P〈0.001,P=0.001)。黄芩苷组NF-κB蛋白的表达也于72 h达到最大值,但其表达量较肝衰竭组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03,P=0.017)。结论黄芩苷对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大鼠急性肝衰竭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黄芩苷下调NF-κB、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天然蒙脱石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肠道干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并给予天然蒙脱石进行肠道干预研究。方法随机将4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思密达预防组和思密达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半乳糖胺法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大鼠肝功能、内毒素(LPS)及肝脏和回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模型组、思密达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血ALT、AST、TBiL和LPS升高,Alb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思密达预防组和治疗组大鼠血ATJT、AST、TBiL和LPS下降,Alb升高(P〈0.05);思密达预防组比治疗组大鼠血ALT、AST、TBiL和LPS更低(P〈0.01);模型组大鼠肝脏形态学发生严重的病变,而预防组和治疗组病变较轻。结论应用天然蒙脱石进行肠道干预急性肝衰竭大鼠可明显减轻肝脏病理学改变,改善肝功能,降低LPS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大鼠肝细胞线粒体COX的影响。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内毒素(脂多糖LPS注射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和解毒化瘀方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取肝组织分离线粒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COX活性,采用RT—PCR法检测COXI、COXⅡ、COXⅢ的表达变化。结果:内毒素造模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肝线粒体内COX活性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小时降为最低。解毒化瘀方组与内毒素组相同时相点比较,解毒化瘀方12小时组、24小时组COX活性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毒素组6小时、12小时、24小时,COXⅠmRNA、COXⅡmRNA表达逐步下降,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Ⅲ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毒化瘀方24小时组COXⅠmRNA表达高于内毒素同时相组(P〈0.05)。结论:解毒化瘀方能提高COX活性,上调线粒体编码基因COX表达水平,这可能是改善能量代谢、保护肝细胞的一个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崔巍  马力  闻颖  刘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1):3008-3012
目的:研究暴发性肝衰竭小鼠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变化.方法:BALB/c小鼠15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30)、内毒素(LPS)对照组(n=30)、D-氨基半乳糖(D-GalN)对照组(n=30)和暴发性肝衰竭(LPS GalN)组(n=60).采用D-GalN和LPS联合ip制备暴发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PCR检测暴发性肝衰竭进程中,小鼠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定位、表达及mRNA的变化.结果:occludin蛋白主要沿小鼠大肠黏膜上皮细胞膜的顶端呈线状分布,在暴发性肝衰竭组小鼠,6h时occludin的阳性染色开始减少,9h时更为明显.Western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一致,6h时开始下降(0.48±0.07),9h达到最低值(0.36±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0.71±0.09)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暴发性肝衰竭小鼠2h时occludinmRNA即开始下降(0.85±0.12),6h时达到最低值(0.72±0.04),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00±0.05)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9h时有所恢复(0.93±0.10).结论:在暴发性肝衰竭过程中,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其mRNA也呈下调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清肠栓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相关蛋白-l(ZO-1)、闭锁蛋白(occludin)的修复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ASP组、清肠栓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选用TNBS诱导的UC大鼠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损伤时,枳黄方对内毒素信号通路中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正常)组、酒精攻击(模型)组、枳黄方(治疗)组,10d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血清和肝脏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基质染色法测定血清内毒素,免疫组化法测定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RT—PCR法测定肝组织CD14mRN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肝脏病理表现较模型组好,其血清内毒素、ALT、AST和肝组织TNF-α、CD14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0.01,〈0.01,〈0.01,〈0.05),且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1)。[结论]枳黄方能显著降低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上CD14基因水平的表达,减少肝组织TNF-α的表达,这可能是其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有较明显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丁雯瑾  沈峰  范建高 《肝脏》2014,(9):673-676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调控,及其对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谷氨酰胺组各12只,以第8周和第12周为时间点,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记录肝指数,鲎试剂终点比色法检测内毒素水平,ELISA法测定TNF-α,westernblot法检测肠道occludin蛋白量,免疫组化染色明确蛋白定位及分布。结果病理证实高脂饮食诱导NAFLD鼠模成功。在第8周模型组和谷氨酰胺组肝指数、内毒素及TNF-α含量均高于正常组(3.14±0.76,3.07±0.65比2.84±0.55;0.213±0.019,0.194±0.010比0.120±0.014;25.76±3.54,23.65±2.78比7.84±1.55);模型组和谷氨酰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谷氨酰胺组上述指标升高明显(3.75±0.56,3.47±0.73比2.75±0.91;0.279±0.033,0.203±0.012比0.114±0.021;29.73±5.34,28.77±3.61比6.84±1.87,均P<0.05);谷氨酰胺治疗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大鼠存在肠道occludin蛋白量减少,谷氨酰胺具有上调其表达的作用。3组中occludin蛋白定位无明显区别,但其棕褐色染色强度及范围在正常组及谷氨酰胺组更强。结论谷氨酰胺能修复NAFLD大鼠肠黏膜屏障,其机制与降低TNF-α含量、上调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进而改善内毒素血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急性胰腺炎(AP)时可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检测大鼠AP模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和肠屏障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MCP-1在AP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0.5%和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制备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电子显微镜观察回肠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回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MCP-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SO)组相比,AP模型大鼠尤其是ANP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回肠绒毛高度和柱状细胞指数降低,occludin表达下调(P0.05)。SO组和AEP组回肠组织中无MCP-1表达,ANP组MCP-1表达随时间延长而上调(P0.05)。回肠组织MCP-1表达与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呈正相关,与肠屏障功能指标(绒毛高度、柱状细胞指数和occludin表达)呈负相关。结论:ANP大鼠回肠组织中MCP-1表达上调,MCP-1在AP肠屏障功能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解毒化瘀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解毒化瘀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解毒化瘀汤;对照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疗程4周.观察肝功能:TBil、ALT、AST、DBil及血浆内毒素(ETM)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肝功能改善、ETM水平降低、黄疸消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为76.67%,对照组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解毒化瘀汤有明显退黄、降酶和降低血中ETM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檗碱(BBR)对酒精性肝炎小鼠“肠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酒精组、BBR组和酒精联合BBR组,饲养8 w。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内毒素(LPS)水平。常规行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检查肝组织学改变和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TJ)超微结构。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Caco-2,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经酒精和BBR处理后的细胞间紧密连接主要结构蛋白occludin表达。结果 酒精处理组小鼠血清ALT、AST和LPS水平分别为(46.5± 5.9) U/L、(57.0± 6.1) U/L和(0.40± 0.05)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酒精联合BBR组血清ALT、AST和LPS水平分别为(27.6± 4.2) U/L、(31.8± 4.1) U/L和(0.24± 0.03) ng/ml,均显著低于酒精组(P< 0.05),而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酒精联合BBR组肝组织细胞变性和炎细胞浸润较酒精干预组明显改善;电镜下,可见酒精处理组小鼠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模糊、缝隙明显增宽,酒精联合BBR组以上改变明显减轻;酒精处理组Caco-2细胞膜occludin分布减少、中断,部分进入胞浆内,酒精联合BBR组分布虽也减少,但仍连续,无中断。结论 小檗碱能改善慢性乙醇摄入诱导的细胞膜occludin减少和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破坏,改善“肠漏”而具有保护肝脏作用。*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541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570536)作者单位:150086 哈尔滨市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王洪岩);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李鑫,迟程,徐有青)第一作者:王洪岩,女,31岁,医学博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酒精性肝病的防治研究。E-mail: xinglin_freedom@126.com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ETM)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内毒素注射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和解毒化瘀方6小时、12小时、24小时组.眼眶取血,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同时取肝组织分离线粒体,测定其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在注射内毒素6小时后,大鼠血清TNF-α水平及线粒体MDA的含量升高,线粒体SOD、GSH-Px活性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水平及MDA的含量进一步升高,SOD、GSH-Px活性明显下降.与对应的内毒素组比较,经解毒化瘀方处理后,TNF-α水平及MDA的含量均降低,SOD、GSH-Px活性均升高.结论:解毒化瘀方对内毒素刺激Kupffer细胞释放TNF-α有抑制作用,同时减少内源性自由基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损伤能力,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内毒素血症所致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4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乳果糖组及对照组。测定两组肝癌手术患者肝门阻断前后门静脉血、外周静脉血内毒素以及术前、术后第1、3、7天肝功能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阻断前,乳果糖组患者内毒素水平要低于对照组(t=27.60,P〈0.01):肝门阻断后,两组患者内毒素水平均升高,但对照组更高,差异有极显著意义(t=12.72,P〈0.01),说明乳果糖可以明显减轻内毒素血症。术前两组患者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但乳果糖组较对照组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1;t’=4.91,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ALT和AST升高的水平最高,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结论:肝切除术前患者口服乳果糖,能降低其肝缺血后血中内毒素水平,减轻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肝脏功能,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对于预防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