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持续携带者阴转规律的探讨赵守军,徐志一,邢占春,谢永富,马景臣,张勇,孙永德作者应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携带者的长期随访资料,分析探讨HBsAg持续携带者的年阴转率,阴转率与年龄的依赖关系以及期望的阴转年数。在河北省正定... 相似文献
2.
3.
乙型肝炎HBsAg携带者阴转的调查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严重流行区 ,乙肝HBsAg携带者平均为 10 %左右[1] 。为了解乙肝HBsAg携带者阴转情况 ,为乙肝的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对 2 0 8例乙肝HB sAg携带者连续进行了 1年、3年、6年的调查 ,并按P/N比值的不同 ,作了高、低两组的比较 (注 :高比值 :P/N比值 >10 ;低比值 :P/N比值 <10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来源 :从来我站参加健康体检的人中 ,随机抽取连续1年、3年和 6年HBsAg阳性的血清 2 0 8份。1 2检测方法 :检测HBsAg、HBeAg、抗 -HBs、抗 -HBe、抗… 相似文献
4.
5.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之一,对人体危害严重,已构成社会卫生问题,为了解人群中HBsAg阳性携带动态变化及其与年龄、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关系,本文对224例HBsAg阳性携带者进行两年动态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认识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是乙型肝炎病毒(HBV)赖以持续生存的宿主,对乙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病起着巨大作用。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有40%~60%的人群受过HBV感染,8%~10%的人群(约1.2亿人)是HBsAg携带者,怎样对待HBsAg携带者是人们深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近期疗效及远期影响,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03年1月~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患者143例随机分为1个治疗组:苦参素抗病毒加护肝,两个对照组:中草药加护肝组、单纯护肝组,观察各组HBsAg阴转率及肝功恢复率。[结果]苦参素抗病毒组较对照组HBsAg阴转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草药治疗组较单纯护肝组阴转率稍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功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苦参素抗病毒后HBsAg未阴转的病例,肝功反跳减少,持续稳定率增高。[结论]急性乙型肝炎给予积极抗病毒,可以提高HBsAg阴转率及延长肝功能正常稳定时间,减少向慢性肝炎发展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晴隆县2012-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134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12-2015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7 834人次,检出HBs Ag阳性134例,阳性检出率1.71%,2012-2015年HBs 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6%(30/1 702)、2.16%(39/1 805)、1.70%(31/1 821)、1.36%(34/2 506)。134例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35.2岁,40~49岁最高41例占30.6%,30~39岁次之40例,占29.85%,﹤29岁各年龄组阳性检出依次下降,﹤19岁最低14例,占10.45%。134例中,从事饮食和副食品加工销售业105例,占78.36%(105/134)。结论 2012-2013年HBs Ag阳性检出率高和30~49岁年龄组人群HBs Ag阳性检出人数构成高的原因,可能与九十年代以前未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有关;年龄越小HBs Ag阳性检出人数构成越低,说明全面实行儿童免疫规划后,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起到了有效保护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儿童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同时搞好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及教育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医院感染监测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检出灵敏度,方法:采用离心沉淀法,中和剂浓缩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粒法对监 标本如使用中消毒液内的HBsAg进行提纯浓缩。结果:通过864份标本的检测,与常规法相比上述3种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浓缩标本,使通过ELISA法检测HBsAg有得到SPRIA法的效果,达到国家要求的灵敏度小于等于1ng/ml的标准,结果:3种方法均方便快捷是确实可行的,同时也为其他病毒的监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转归以及影响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有关因素。方法:对49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进行追踪观察,按知情同意原则将孕妇分为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HBIG组)和孕期不注射HBIG组(对照组)。其中HBIG组334人,采取从妊娠28周起,每月注射HBIG200IU直至临产,对照组156人只做常规产检不注射HBIG。分娩后,采集新生儿出生24h内、及6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检查乙肝标志物,所有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24h内都肌肉注射HBIG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月龄肌肉注射5μg乙肝疫苗。结果:①490例新生儿出生24h的乙肝标志物检测中有60例HBsAg阳性,其中母亲产前注射HBIG组35人,对照组25人;到6月龄时HBIG组婴儿有28例转阴,HBsAg转阴率为80.0%(28/35),对照组婴儿有14例转阴,转阴率为56.0%(14/2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60例出生24h内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HBsAg、HBeAg同时阳性者(双阳组)有34人,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单阳组)有26人。6月龄时检测婴儿乙肝标志物,双阳性组有19例转为阴性,HBsAg转阴率为55.9%(19/34),而单阳性组有23例HBsAg转阴,其HBsAg转阴率为88.5%(23/2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90例婴儿出生后6月龄时抗-HBs阳性率在注射组为81.4%(272/334),对照组为52.6%(82/156),其差别十分显著(P<0.001)。结论:孕晚期母亲注射HBIG能促进出生24h内HBsAg阳性新生儿的6月龄HBsAg阴转率,同时显著提高6月龄婴儿抗-HBs阳性率;出生24h内HBsAg、HBeAg同时阳性的新生儿,6月龄HBsAg阴转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状况和转归,为乙肝免疫策略提供依据.选择湘潭市和正定县现场829例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平均10~11年的随访.结果首次检查有6例HBsAg阳性,7例抗-HBc阳性,均发生在农村现场,在那里首针免疫时间为101天.据此推测,上述感染很可能是发生在免疫之前.在随访中共发现17例执-HBc阳转,其中6例变为持续阳性。抗-HBc阳转者的持续阳性率为0.72%(6/829).随访中未发现任何HBsAg阳转者.这表明,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在乙肝疫苗免疫后HBV再感染的机率很低(0.72%),而且多为一过性(11/17).对此种再感染的性质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随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对125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进行了随访调查。按0、1、6方案对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疫苗时,同时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及婴儿的HBV感染指标。结果,共检出13例婴儿血清中HBsAg阳性,其中8例出生时即为阳性,5例为随访时阳转。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为10.4%(13/125)。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母亲HBeAg阳性、先兆早产与宫内感染的发生有关。结论:母亲HBeAg阳性、先兆早产是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其RR值分别为31.27和10.87。 相似文献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普遍推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为了解城市和农村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和血清学效果,于1994~1995年在南宁等5个城市和农村三类地区,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抽取1991年1月1日~1993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842人,调查乙肝疫苗接种率.结果5个城市均为100%,农村富裕地区为47.4o%,一般地区为39.3%,而贫困地区仅为18.1%.又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柳州等3个城市和5个地区,抽取1992年1月1日~1993年12月31日出生并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的儿童1459人,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执-HBs,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和抗-HBc.结果1994年1~2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为1.7%,1986年的9.7%下降了82.5%。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是降低乙肝病毒携带和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新城区一般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及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新城区一般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及乙肝疫苗接种状况,促进乙肝防制工作。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区3583名1~50岁人群进行了调查。结果HBsAg阳性者97人,阳性率为2.7%,HBsAg阳性率在15~年龄组最高为4.7%。已婚者HBsAg阳性率高于未婚者1.6个百分点。有接种史者HBsAg阳性率低于无接种史者2.5个百分点。乙肝疫苗接种者844人,接种率为23.6%,随着年龄的增加,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但<15岁人群接种率在90%以上。成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乙肝疫苗接种率增高。男性乙肝疫苗接种率及HBsAg阳性率均高于女性。结论加强宣传教育,从控制人群乙肝发病的高度全面考虑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在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前提下扩大免疫接种人群,对适宜接种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Hep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保留的血清开展HBV相关指标血清学检测。以美国Abbott公司乙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SA)试剂为标准选择我国乙肝ELISA检测试剂,并用固相放射免疫(SPRIA)方法校对检测结果。结果①中国3~12岁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HBV感染流行率经调整后分别为5.03%、29.10%;疫苗免疫人群分别为3.63%、26.88%;未接种疫苗人群分别为11.19%、47.03%。②中国3~12岁儿童城市、农村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7%、8.17%;疫苗免疫人群分别为1.96%、6.65%;未接种疫苗人群分别为2.39%、10.84%。结论我国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明显下降,HepB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审评不同免疫覆盖率县的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4年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计划免疫审评不同免疫覆盖率县的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接种及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状况,为制定农村控制乙肝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6个省(自治区)的6个县2 639名2~13岁常住儿童进行HepB接种状况调查,并采集静脉血,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则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结果新生儿出生后24h内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为34.0%,全程接种率为51.8%,HBsAg阳性率为2.5%。有HepB接种史的儿童其HBsAg阳性率低于未免疫的儿童。随着年龄的推近,HBsAg阳性率逐渐降低,抗-HBs逐渐增高。结论农村地区HepB接种应着重提高新生儿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降低HBV感染。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观察湘潭市新生儿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免疫接种后血清乙肝病毒 (HBV)标志物的变化趋势 ,2 0 0 0年 6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市市区 1985年 4月~ 1999年 12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横断面调查 ,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和抗体 (抗 -HBs)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 -HBc)。共调查≤ 15岁人群 30 0 5名 ,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95 9% ;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 0 5 9%~ 1 83% (平均阳性率为 1 2 0 % ) ,HBV流行率为 2 4 %~ 7 0 %(平均为 4 5 % ) ,均比实施免疫接种前明显下降。全程免疫后 <1岁儿童抗 -HBs阳性率最高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但 14~ 15岁人群中仍有 33 8%的人其抗 -HBs值 >10 0mIU/ml,且HBV流行率无明显的变化。表明实施大规模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并保持较高的接种率 ,是控制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用三种冲洗液对结膜囊细菌清除率的比较。方法:白内障手术的患者360例360只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90例90只眼,A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500 mL;试验组分别是:B组为0.08%的庆大霉素及生理盐水各250 mL、C组5%安尔碘Ⅲ型皮肤消毒液稀释液(0.25%)及生理盐水各250 mL、D组为5%安尔碘Ⅲ型皮肤消毒液稀释液(0.125%)及生理盐水各250 mL,分别对四组患者在冲洗后细菌培养结果、结膜充血及患者的舒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四组在冲洗前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第一次冲洗后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第二次冲洗后(手术结束时)结膜囊细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5%安尔碘Ⅲ型稀释40倍(0.125%)后冲洗结膜囊可以达到很好的清除结膜囊细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辛崇干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10,(10):951-953
[目的]了解和评价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为更好地制定实施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方法]对1995~2009年临沂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和3~18岁人群血清HBsAg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1995年为89.45%,2000年为82.53%,其他年份为92.07%~99.96%;首针及时接种率,2000~2009年分别为82.53%、89.85%、90.08%、99.19%、99.89%、98.48%、93.05%、98.37%、98.45%、98.43%。3~18岁儿童HBsAg阳性率,1995年为7.93%,2004年为3.61%,2009年为2.27%(P〈0.01);3次调查中均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P〈0.01)。3~14岁儿童抗-HBs阳性率,1995年为23.64%,2009年为69.60%(P〈0.01)。[结论]临沂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经达到99%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8%以上;3~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逐渐降低,抗-HBs阳性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福建省15岁以下儿童感染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控制乙肝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儿童HBsAg携带率进行调查,抽取其中6个县(市、区),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HBsAg阳性儿童为病例,同性别、同自然村或街道和年龄上下相差不超过2岁的HBsAg阴性的儿童为对照。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条件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乙肝疫苗首针是否及时接种回归系数(β)=1.554,预防接种史β=-2.744,拔牙史β=2.974,家庭内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β=3.153。[结论]儿童有拔牙史、家庭内有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是儿童感染HBsAg的危险因素;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儿童有预防接种史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