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患者女,42岁.既往身体健康,月经正常.因发现"右腋下肿物2个月余,明显增大3d伴疼痛不适"于2010年8月23日入院.查体:体温37.7℃,双乳对称,发育正常,乳房皮肤无红肿,双侧乳头平齐,无内陷及溢液,双侧乳腺各象限和副乳腺内未触及明显肿块.右腋窝可触及一大小约4.0 cm×4.0 cm ×3.0 cm肿物,表面皮肤略发红,肿物质地韧偏硬,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楚,可推动,压痛,无波动感.乳腺彩色超声和钼靶摄片示右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及副乳腺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腹部彩超等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示:WBC10.8×109/L,中性粒正常.初步诊断:右腋窝淋巴结炎.给予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1周,红肿疼痛缓解,但肿物未见明显缩小.与患者沟通后决定行右腋窝肿物切除活检术,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报告为右腋窝淋巴结转移性浸润性导管癌,遂改全身麻醉下行右乳腺和右副乳腺切除加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报告:(右腋窝)淋巴结转移性浸润性导管癌.右乳腺内未找到癌细胞,右副乳腺内可见少量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右腋窝淋巴结见癌转移(2/16).免疫组化示:ER(++),PR(+),CerbB-2(-).术后行6周期化疗(CEF方案),未行放疗,目前正在内分泌科治疗中.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按WHO乳腺癌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患者以黑便原因待查收住,入院后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易见,未见溃疡;气鋇造影回肠黏膜下见一肿块,肿块大小4cm×4cm×3cm。B超检查示,小肠见一肿块,大小4cm×4cm×3.5cm,肿块周围边界不清,临床以小肠原发性肿瘤行小肠肿瘤切除术,手术所见,回肠黏膜下见一大小为4x4x3cm的实性肿块,质稍硬,周围界限不清,肠壁有轻微粘连。临床诊断,小肠肿瘤性质待查。病理诊断:小肠转移癌,倾向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待免疫组化进一步证实。最后免疫组化证实为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讨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乳腺癌通常向乳腺周围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其中乳腺小叶癌与乳腺导管癌不同还可转移到骨、肺、肝和脑,胃肠道转移通常以胃转移为多见,类似于胃原发性浸润性胃癌,本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非常少见,临床容易误诊或漏诊。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癌占浸润性乳腺癌5%~15%,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在不能确定肿瘤性质的情况下,结合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免疫酶标的联合检测在准确诊断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十分罕见。现对我科于1998-2005年治疗的2例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性,40岁,因发现右乳腺肿块2月就诊。查体: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肿块,约1.5cm×1cm×0.5cm大小,质硬,无压痛,活动度欠佳,与皮肤无粘连,挤压乳头无分泌物,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彩超示右乳腺实性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4.
本院从1990-1996年治疗有清理证实的对性乳房增殖患者18例,现将有关临床病理问题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8例,年龄18~72岁,平均27岁.单侧乳房肿大16例,双侧2例。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圆形或盘状肿块,直径1~4cm,病程15d~4年.2治疗方法与结果15例行保留乳头,乳腺切除,3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全部治愈.病理检查肉眼肿块呈不规则或圆形结节,少数有不明显包膜,切面呈灰白色,质稍韧,实性.镜下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脂肪多少不等,乳腺导管散在分布,无乳腺小叶结构形成,导管上皮多层增生,无豚泡结构.导管周围纤维组织疏松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192例乳腺肿块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并将其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分型进行比较.结果 乳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有不同的分型,且各型之间有不同的病理结构.在所有乳腺肿块中,良性肿块171例,占89.1%,以囊性增生和纤维瘤多见.另外恶性肿瘤有21例,占10.9%,以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多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检出率为100%,临床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87.5%,误诊率为12.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的普查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文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40-1040
1病例介绍患者,女,55岁。半年前自发右乳腺触及一"玻璃球"大小肿物,近1个月增大约有"鸡蛋黄"大小,并于右腋下触及一"玻璃球"大小肿物。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距乳头4cm处触及5cm×3.5cm肿物,质硬,欠光滑,轻压痛,界限不清,活动度一般,未见乳头溢液及凹陷。右腋下触及2cm×2cm淋巴结。钼靶提示:双乳腺体丰富,呈片絮状影,右乳外上象限局部密度增浓,结构纠集,见数枚散在粗钙化。右腋下见一枚致密淋巴结。彩超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低回声肿块,约2.2cm×2cm×2cm,周边不规则,肿瘤内血供丰富。初诊为乳腺癌。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6岁。因右侧乳头无明显原因瘙痒红肿1年半,近月来乳头红肿、糜烂。查体:右侧乳头增大,红肿、糜烂、质较硬,挤压乳头无脓液及血性液溢出。临床以乳头湿疹样癌,行病侧乳房单纯切除。病理检查:肉眼见乳房组织一块,体积12×12×5cm,乳头直径2.5cm,中等硬度,表面灰褐色伴糜烂。乳头切面见一境界清楚灰白色结节,直径1.8cm,但未见包膜,乳腺切面无包块。取乳头肿块及乳头下乳腺组织切片。镜下见乳头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细胞结构清楚,细胞分化良好。乳头内导管上皮细胞呈生芽状或乳头状腺瘤样增生,有的呈实  相似文献   

8.
贾晓峰  刘莹莹 《河北医药》2012,34(20):3200-3200
患者,女,41岁。乳癌术后化疗后。患者于2011年3月自觉右侧乳房胀痛,5月初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七医院,超声引导下穿刺取活检送病理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右外上象限)。遂于2011年5月4日全麻下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右侧中-低分化),肉眼肿物大小3.0cm×2.0cm×1.7cm,底切缘及乳头皮肤未见癌侵及,腋窝淋巴结见癌转移(11/15);免疫组化结果:ER(+1%~5%),PR(++50%~70%),Her-2(++),Her-1(±)。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 例1:姐姐,51岁。2002年发现左乳腺肿块,2004年2月行左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小叶性浸润癌。肿块大小:4.0cm×3.5cm×2.5cm,腋淋巴结转移2/11,术后分期T2N1M0ⅡB期,受体实验:ER(-),PR(±),Her-Ⅱ(+),术后CAF方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5-氟尿嘧啶)化疗1个疗程,由于经济原因停止治疗。妹妹,44岁。2004年7月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左乳浸润性导管癌。  相似文献   

10.
乳腺纤维腺瘤常见,但生长在腋窝内者却很少见,称为“乳腺Spence尾腋窝区纤维腺瘤”。现报道1例,考虑为转移癌的病例。 患者,女,53岁,因发现右腋窝有一小枣大小肿块10余天入院。体检:贫血貌,右腋窝中部有一2×2×2cm~3的肿块,光滑,活动度大,质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双乳腺无异常。初诊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8岁,发现右前胸壁肿瘤7年,有慢性支气管哮喘病史。查体:右前胸部明显隆起,乳房后方可触及15.0cm×15.0cm×15.0cm大小肿块,上界达右锁骨下窝,余边界位于右侧乳腺边缘内,质硬,表面欠光滑,不活动,轻度压痛,心肺听诊正常。胸部CT检查:右前胸壁见一约13.5cm×13.0cm×14.8cm不规则肿块样病变,包绕第4前肋,呈膨胀性改变,向胸腔内外生长,肋骨重建肿瘤未累及上下第3、5肋骨,考虑来源于软骨类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镜检查在以乳头溢液为唯一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通过乳腺导管镜检查发现的12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乳腺导管镜下特点、病理检查结果以及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以乳头单孔血性溢液为首发症状,临床体检肿块不明显,术前超声和乳腺X线检查为阴性,细胞学检查均无恶性证据。12例患者乳腺导管镜下均见病灶,9例表现单发乳头状新生物,3例表现为多发乳头状新生物。4例新生物周围管壁僵硬,其余8例管壁均光滑。所有病灶均在乳腺导管镜定位下获得明确诊断。结论乳腺导管镜检查在以乳头溢液为唯一临床表现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4例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声像图。结果腺病型11例,腺体局部增厚,结构紊乱;导管扩张型7例,3例单纯导管扩张,4例扩张导管欠光整,内见隆起性小光团;实性肿块型24例,腺体内实性低回声,纵横比<1;混合肿块型2例,腺体内见境界尚清的囊实混合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内部见团絮状弱回声。结论超声检查乳腺导管内癌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腋下副乳腺超声声像图与病理对照,提高对腋下副乳腺的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4例腋下副乳腺的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诊断为副乳腺62例,其中双侧为38例。镜下显示组织中见结构正常的导管、小叶及纤维结缔组织。超声诊断准确41例,准确率为66.1%;病理诊断为副乳腺腺病12例,其中双侧为6例。镜下显示副乳腺小叶内末梢导管数目增多,小叶内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挤压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超声诊断准确11例,准确率为91.7%;病理诊断为副乳腺并慢性化脓性炎症3例,镜下显示脂肪组织中见乳腺小叶及导管,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超声诊断准确2例,准确率为66.7%;病理诊断为副乳腺合并纤维囊性增生症3例,镜下显示:脂肪组织中见乳腺小叶及导管,导管扩张并见分泌物。超声诊断准确1例,准确率为33.3%;病理诊断为副乳腺合并纤维腺瘤1例,镜下显示:脂肪组织中见乳腺小叶及导管,并可见纤维组织,部分导管受挤压形成不规则裂隙状。超声诊断准确1例,准确率为100.0%。结论副乳腺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掌握其特点可以提高超声对副乳腺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钼靶X线辅助乳腺钙化灶切除活检在发现非肿块型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阳江市人民医院乳腺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对75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钙化灶在钼靶指导辅助下进行切除活检手术,通过回顾性分析来评价其在发现非肿块型早期乳腺癌乳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后病理学诊断: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内癌15例,不典型增生20例,乳头状瘤24例,余均为良性。5例浸润性导管癌接受外科手术及辅助治疗,15例导管内癌接受单纯乳房切除,该组患者均为0~Ⅰ期,治疗后随访1年均未有复发转移。20例不典型增生及24例乳头状瘤接受外科开放扩大切除病灶手术,该组患者随访1年,被切除病灶无复发征象。结论利用钼靶X线辅助作乳腺钙化灶切除活检能准确发现非肿块型乳腺病灶,包括早期乳腺癌、癌前病变,在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超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例86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及彩超检查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86例患者中经彩超检查得知恶性肿瘤者70例,良性肿瘤者16例。恶性与良性肿瘤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结论在采用彩超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在出现乳腺肿块不规则,大小在2cm×1.5cm左右,内部呈现出明显的低回声分布不均匀合并有钙化,硬度较硬腋窝淋巴结发生明显肿大,淋巴门结构不是十分的清晰,应对恶性肿块予以怀疑。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6岁。1985年底发现右腮腺区有一局限性无痛性包块,1987年7月右颞部又出现一类似肿块,二者均呈进行性增大而无任何不适。3年中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均被诊断为“慢性腮腺炎”,“感染”,并经反复抗炎治疗无效。1988年12月来我所门诊,查体见右腮腺区肿块为8×6×4cm,右颞部肿块为6×6×4cm,质地中等,与皮肤无粘连,无红肿及压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0岁,因右眉弓无痛性肿块1月,进行性长大1周入院.一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眉弓一肿块约黄豆大、活动.近一周来,肿块增大明显.查体:右眉弓中份皮下扪及1.5×1.5×1.0cm之肿块,质中、活动,表面光滑、界清,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耳前及颈部淋巴结未扪及.于1993年8月4日在局麻下行右眉弓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皮下,有包  相似文献   

19.
病例介绍:患者,女,56岁,发现右腋下肿块10余天,按腋下淋巴结炎治疗,自服抗生素1周无效,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颈软,心肺腹正常,脊柱四肢正常。专科查体:双乳对称,大小相似,外缘曲线光滑平整,乳头无内陷及偏斜,双乳未触及肿块。左腋下无异常,右腋下触及一5cm×4cm大小、质硬、活动度尚可肿块,与皮肤无粘连。钼靶X线示:双侧乳腺小叶增生,右腋下淋巴结增大。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因发现右腋下肿物一年,近期明显增大、疼痛伴右上臂麻木感入院就诊,无畏冷、乏力、盗汗、消瘦。既往双侧腋窝部于月经期有明显肿胀、疼痛已30年。体检:双侧乳房上外方腋窝部各可见一乳头样隆起,左侧未扪及肿块,右侧可扪及一肿块,大小约2.5×1.5×1.2cm,局部皮肤略潮红,肿块表面光滑、质硬、轻压痛,顶端与皮肤紧密粘连、较固定。腋窝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肩关节外展上举略受限,右上肢无浮肿。病理活检报告右腋下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行乳腺癌根治切除术,切下标本送病理检查报告标本切缘及基底、局部淋巴结均未见癌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