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蛋白质组学的提出至今仅十余年的时间,已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发展。其分析方法在研究蛋白质结构功能方面的独特视角使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类重大疾病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人类肝脏、血浆和脑组织蛋白质组计划,希望在研究人类疾病病因及开发新药等方面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2.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在蛋白质水平定量、动态、整体地研究生物体,并在更深层次上获得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过程以及药物治疗靶点的新的认识,但在眼部尤其是视网膜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对蛋白质组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相关技术和在视网膜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4.
5.
孟自军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3,27(1):25-30
近年来,随着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诊治水平的快速发展,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重要病理学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玻璃体后脱离作为此界面最常见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的广泛关注,并对玻璃体后脱离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对这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神经营养素是一类结构和功能相近的多肽类家族,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细胞中,有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在眼科方面也有研究。对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在视网膜组织的分布作了描述和分析,并对神经营养素在视网膜及神经疾病方面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样品分离、纯化、检测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就其基本原理、特点及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药物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变性疾病累及感光细胞,以感光细胞的渐进性凋亡以及死亡为结局。对感光细胞进行药物干预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有保护感光细胞,延缓其凋亡的作用;牛磺酸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在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HA是唯一能减少感光细胞凋亡数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以及一些蛋白质也对感光细胞有保护作用。本就这些物质单独和/或联合干预感光细胞作用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许多视网膜疾病可造成视网膜光感受器的损伤,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干细胞移植治疗此类视网膜疾病是目前研究热点,并且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小儿视网膜疾病是小儿眼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表现为白瞳症或黄瞳症,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永存胚胎血管、Coats病和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代表。也可表现为眼球震颤、不追物或视功能进行性下降,以Leber先天性黑矇、Stargardt病、Best病、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等为代表。可大体分为后天获得性、遗传性和先天性发育异常三大类。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的进步,新药物、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出现,小儿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治疗理念正在不断演变。我国小儿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核因子-κB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具有多向性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它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色素上皮细胞、感光细胞的多种病理过程有影响,并与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视网膜损作机制的研究[下]:损伤的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跃华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9,23(2):105-109
缺血性视网膜损伤是眼科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本文参阅了大量有关的文献,重点对缺血性视网膜损伤的机制和药物治疗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是视网膜的最内层,主要由来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无髓鞘轴突组成,此外还有神经胶质细胞与视网膜血管,其厚度与年龄、眼球增长、眼底结构改变等因素相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清晰展示角膜、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等高分辨率断层图像,可以在活体上显示生物学组织的细微结构,在临床与科研中已获得广泛应用。在青光眼视神经病变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发现视野异常前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已成为青光眼早期诊断与视神经损伤程度检测的重要手段。除视神经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视网膜血管疾病、神经元变性疾病等视网膜疾病也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损伤。探讨视网膜疾病与神经纤维层的关系,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对视网膜疾病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的认识。本文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定量评估与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关系展开综述,为其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和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同时ROP的发生率也相应的增加.ROP发展到晚期治疗非常棘手,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能挽救部分患儿的视力.为了降低ROP的发生率和致盲率,故研究ROP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此文拟就有关内容,搜集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对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一种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变性疾病,其致盲率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由此造成的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视功能,甚至造成永久的、不可逆的视力下降。近年来,随着大量学者对RVO的进一步研究探讨,对其发生发展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对RVO的发病机制、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多焦视网膜电图对单眼性弱视视网膜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技术,可同时分别记录分析视网膜的线性成分(一阶kernel反应)和非线性成分(二阶kernel反应),从而可以了解弱视患者视网膜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功能及是否存在异常。方法:对9例单眼性弱视,均先行远、近视力检查,扩瞳检影,检查眼底、同视机检查,按1987年全国斜弱视学组标准确诊。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用M系列刺激,检查以黄斑中心凹的5个环61个六边形的一阶kernal反应(FOK)和二阶kernel反应(SOK)。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阶kernel反应的各环的振幅密度值与对侧眼无差异。(2)一阶kernel和二阶kernel反应的各环的峰潜时与对侧眼无差异。(3)二阶kernel反应的第一环的振幅密度值均明显低于对侧眼。(4)二阶kernel反应的2-5环的振幅密度值与对侧眼无差异。结论:弱视眼视网膜感光细胞层无异常改变,不存在损害;弱视眼黄斑部可能存在视网膜内层及x型神经节细胞的损害;弱视眼视经信息的传递在视网膜层无延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