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与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获得性肺炎现状及其高危因素,为该类新生儿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医院母婴同室的38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进行统计,并比较不同胎龄、分娩方式、体重、Apgar评分、母体妊娠期疾病情况、产程长短及是否胎膜早破者的发生率,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7项因素与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关系。结果 386例母婴同室新生儿中共发生院内获得性肺炎18例,发生率为4.66%,且不同胎龄、分娩方式、体重、Apgar评分、母体妊娠期疾病情况、产程长短及是否胎膜早破者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7项因素均与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获得性肺炎有密切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仍不低,且胎龄、分娩方式、体重、Apgar评分、母体妊娠期疾病情况、产程长短及是否胎膜早破均对其发生影响较大,故应重视上述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口腔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自我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口腔科工作较为特殊,各项操作均在病人口腔中进行,极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文章主要阐述了在非传染病流行期和传染病流行期口腔科各岗位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主要措施及相关因素,以期达到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发生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经污染的羊水、产道或院内交叉感染等途径引起肺部感染所致。全世界每年有2007万小儿死于新生儿肺炎,占新生儿尸解的5%~35%[1]。所以,对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应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发生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经污染的羊水、产道或院内交叉感染等途径引起肺部感染所致.全世界每年有200万小儿死于新生儿肺炎,占新生儿P解的5%~35%[1].所以,对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应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5.
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院感染已成为其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疫情控制造成了极大影响。医院作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前沿阵地和主要战场,通过规范管理医院进出通道及医疗服务流程,实施分级、分流向筛检进院人群,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及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绵阳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自疫情爆发以来,采取精准通道管理策略,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并不断摸索优化,增强了患者的甄别能力,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保障了院内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诊疗安全。  相似文献   

6.
吴伟伟 《工企医刊》2014,27(1):585-586
为防止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减低VAP对新生儿的伤害,通过阅读近几年相关文献报道,从AVAP致病菌及高危因素,护理措施及护理改进等方面进行总结综述,以期通过加强护理,降低VAP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院内获得性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指导。方法:对2006年2月~2009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的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死亡率20%,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院内获得性感染致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原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致感染性休克与多种因素有关,侵入性操作、低出生体重、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等都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因素并制定相关护理对策,为新生儿监护室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5月至今165例机械通气患儿中男性83例,女性82例,其中53例患儿发生VAP。分析患儿发生VAP的危险因素及细菌培养结果,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165例新生儿机械通气后有53例发生VAP,发生率为32.1%。其中胎龄小于37周、机械通气、出生体质量小于、吸痰不及时和仰卧位为其危险因素,与未达此条件患者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菌培养结果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最多,部分患者为多种病原微生物复合感染。结论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多样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的防治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在我国仍占新生儿疾病的首位,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不成熟,易发生各种院内感染,通过对近几年来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提出了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合理使用抗菌素等防治措施以减少新生儿院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医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院内交叉感染也是目前医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院内感染的因素很多.为了全面加强内镜室管理,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应充分了解内镜操作感染在医院的发生因素,以利于制定防范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1.
目前防止交叉感染工作已成为检测护理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为患者进行穿刺操作中要求"一带、一洗手",即给每例患者操作完毕后必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院内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总结我 院新生儿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所致院内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原学情况、影响因素及治疗转归。 结果在81例院内肺炎的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出产ESBLs细菌34株,来源于31例新生儿院内肺炎的患 儿,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同期同类菌属中非产ESBLs菌株所致的新生儿院内肺炎50例,致病菌 株50株。产ESBLs菌株对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普遍敏感,对阿米卡星、头孢吡 肟部分敏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组与其它抗菌药物治疗组产ESBLs菌株分离率分别为65.12%,7.89%,两组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产儿组产ESBLs细菌菌株分离率(63.64%)明显高于足月儿组(20.83%),两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本组研究的患儿疾病种类中,以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 院内感染产ESBLs细菌的分离率较高,分别为70.00%,58.33%;非产ESBLs细菌感染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5.6 ±1.7 d,明显低于产ESBLs细菌感染组(9.8±2.9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广泛或长时 间使用第三头孢菌素、早产、长时间机械通气为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产ESBL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院内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3年4月-2016年10月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9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高危因素、病原菌等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与胎龄、出生体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长期静脉营养等有关。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性高,难以避免,需医护人员加强防护意识,积极预防,尽量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情况,并对防治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出现院内感染36例,感染率5.05%。男婴21例,女婴15例;出生时间最长28天,最短15分钟;早产儿22例,极低体重儿19例;出现院内感染的36例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是(21.32±2.31)天,血行感染6例,肺炎11例。尿路感染12例,脐炎2例,结膜炎5例;革兰阴性菌感染19例,革兰阳性菌感染13例,真菌感染4例。死亡1例,死亡率2.78%,其他院内感染患儿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点防控区域,对高危因素进行排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可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刘丽  秦英  陈红 《现代保健》2010,(33):80-81
目的 探讨防止发生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对策.方法 分析发生母婴同室交叉感染的因素,采取建立健全各项相关院感制度并扎实落实,做好医务人员、孕产妇、陪伴、环境等的质控管理及各方面人员的健康宣教.结果 2007年以来无一例母婴同室交叉感染发生.结论 只有建立健全预防母婴同室院内感染规章制度,普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知识与经验,认真落实到人,才能真正保证母婴同室感染管理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本院新生儿NICU早产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点, 高危因素, 探讨早产儿感染的相关因素, 为防治提供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住本院NICU治疗的2 940例早产儿中的47例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病原菌、高危因素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产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发生率占住院早产儿的1.6%, 早产儿占院内感染的75%。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53.1%, 以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 大肠埃希菌-B内酰胺酶次之; 革兰阳性菌占36.3% , 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10.6%, 以念珠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耐B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为100.0%;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MRCNS阳性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0%, 真菌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茵药均敏感。结论 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加强支持治疗, 增强免疫力, 是减少院内感染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因素及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通过了解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消毒管理,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有效的消毒管理,降低了新生儿的感染率。结论加强对新生儿的基础护理,降低院内感染率,新生儿的健康得到保障,降低患儿的住院时间,减少患儿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3 603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院内感染新生儿的感染状况,分析NICU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院内感染率为8.63%。院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15.00%)、大肠埃希菌(11.88%)、肺炎克雷伯菌(11.56%)、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10.31%)及金黄色葡萄球菌(9.06%)。最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37.30%),其次为血液系统(36.66%)、消化系统(6.11%)、泌尿系统(4.82%)、皮肤软组织(4.50%)、导管(4.18%)、脐部(3.54%)。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留置尿管、机械通气、性别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呼吸系统及血行感染较为多见;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留置尿管、机械通气、性别为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规范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内镜中心通过分析诊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建立健全各种感染管理制度及落实消毒技术规范,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了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为规范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内镜中心通过分析诊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建立健全各种感染管理制度及落实消毒技术规范,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了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