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IBS)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中医在辨治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检索现有期刊中中医药治疗IBS的文献,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进行小结,旨在为本病的临床辨治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果得出:本病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型,目前中医多以肝脾为中心论治本病,以抑木扶土法为本病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和肝失疏泄,而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导致IBS发生的重要病机,脾肾阳虚、虚实夹杂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治疗主要以抑肝扶脾、疏肝理脾为主。安肠汤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的功效,在临床上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明确,结合临床经验、实验研究及文献资料,探讨安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特征,为更好地应用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中医病机虽然有肝脾失调、肝旺脾虚、肝郁脾虚之别,但总与肝、脾两脏相关,且以肝郁脾虚最为常见。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三个方面综述肝郁脾虚型IBS-D的中医研究进展。以痛泻要方为代表,具有调肝理脾功效的中药方剂能很好地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及心理、行为状态,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作用机制方面,中医药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肠轴、内脏高敏感及相关离子转运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肠道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抑郁、焦虑等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往往与IBS等胃肠功能紊乱状态并存。虽然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脑-肠轴理论已经成为IBS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徐凤芹教授认为肝郁脾虚、肾阳亏虚、寒热错杂是IBS的主要中医证候,中医学上情志致病的病因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脑-肠轴学说对IBS发病机制的认识殊途同归,肝、脾、肾对IBS发病机制的影响可能跟通过调节脑的生理功能进而作用于肠道有关。徐教授临证经验丰富,擅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本文试举其辨治IBS临床验案1则,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胃肠病的本质为"脑肠互动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同属功能性胃肠病范畴,迟莉丽教授基于"脑肠互动紊乱"理论,认为这与中医"七情内伤致病"理论不谋而合,虽外感六淫、饮食内伤均可致病,但是情志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肝为万病之贼",功能性胃肠病病机初期表现为肝胃不和,多因医者对本病的识别率低、患者对该病的认知率低等原因,常导致本病失治误治、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其病位虽在胃、肠,但与肝、心、脾三脏相关,其病机又因肝之疏泄太过或不及而演变不同,终致肝郁脾虚、心胃不和、心脾失养,故治疗上以疏肝宁心、和胃理脾法为辨治大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腹痛或腹部不适感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基本特征,关于其病因病机,现代多认为与情绪有关。中医理论认为其与发病肝脾密切相关。通过对对近20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报道的统计学处理,发现:临床上肝郁脾虚型最多、脾胃虚弱型次之。证候表现以脾胃证候为主。  相似文献   

7.
刘亦农  窦志芳 《光明中医》2014,(10):2027-202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肠易激综合征病机在于肝郁脾虚,病位在脾、肝,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大法。本文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刘添文  李倩  杨小波 《新中医》2016,48(2):222-225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诊疗模式及辨治思路,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为关键词并限定:2005-2014,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选取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结果:共获取110篇目标文献,涉及腹泻型IBS(D-IBS)者79篇,便秘型IBS(C-IBS)者14篇,未分亚型者17篇。目前对IBS的诊治有辨病治疗和病证结合治疗两种模式。D-IBS及未分亚型者辨病论治以肝郁脾虚为病机者居多,病证结合论治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治疗上均主要以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加减。C-IBS病机、证型、方药各异。结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D-IBS。基于本研究,建议治疗上对D-IBS采用辨病治疗模式,以痛泻要方或其加减方制成中成药运用于一般临床情况,以便中为西用;对少数其他证型及特殊情况则采用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以提高诊疗效率;研究设计上,针对无论何种辨治均会出现有效及无效个体的问题,建议开展全要素嵌入式随机对照试验,优化适应症,以提高研究效能。  相似文献   

9.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超过 2个月的腹泻。作为临床极为常见的症状 ,多种原因皆可引起 ,如现代医学的慢性细菌性痢疾、肠易激综合征 ,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消化道肿瘤、糖尿病、腹泻等。中医在治疗慢性腹泻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现对 15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的辨证及治疗方药作一基本回顾。1 临床研究辨证的研究 朱氏〔1〕认为慢性腹泻主要与脾、肝、肾 ,特别是与脾肾关系最密切 ,病性以虚为主 ,分脾气虚弱、脾虚夹湿、肝郁脾虚、脾阳虚衰、肾阳虚衰六型。刘氏等〔2〕认为病变在脾胃、大小肠 ,脾虚湿胜为基本病机 ,应掌握 :辨病程、辨腹痛、辨…  相似文献   

10.
王建康  王继兴 《新中医》2014,46(1):234-235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及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1],且以腹泻型多见[2]。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3],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方法。腹泻型IBS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等范畴。笔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体会到,从肝风论治能获得较好疗效,体会如下。1肝郁生风是基本病机中医学认为,泄泻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腹泻型IBS多为内伤致泻。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传导。若七情内伤,肝气郁滞,复因饮食劳倦,脾虚生湿,形成肝强脾弱,  相似文献   

11.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胀伴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近年来,中医治疗IBS的疗效已被临床实践证实[1],现就近年来中医治疗IBS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内治法调和肝脾。汪正芳等[2]认为IBS的病机关键为肝郁脾虚,在调肝理脾立论的基础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7例。治疗组予自拟调肝理脾汤(党参、白术、八月札、白芍、陈皮、绿萼梅、白扁豆、芡实、防风、甘草)  相似文献   

12.
彭礼清  王一博  陈继超  沈沉  徐新宇 《新中医》2020,52(21):195-197
正文: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肠病,根据罗马Ⅲ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标准,可分为4 型,以腹泻型最为常见[1]。可归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范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包括脾虚、肝郁及肾虚等,尤以脾虚为根本,以肝郁为最常见诱因,论治常分为脾虚湿盛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及寒热错杂型,健脾、疏肝是治疗之关键。笔者特举医案4 则,以供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3.
陈芝芸  严茂祥  项柏康 《中医杂志》2003,44(12):928-92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的原发性慢性疾病。胃肠激素在IBS中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我们发现,具疏肝补脾、行气解郁作用的中药复方调肝实脾方对肝郁脾虚型IBS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进一步观察调肝实脾方对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胰高血糖素(Glu)、神经肽Y(NPY)、P物质(SP)及生长抑素(SS)的影响,从胃肠激素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 1 临床资料 IBS组符合IBS罗马Ⅱ诊断标准和中医肝郁脾虚辨证标准者共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7~57岁,平均37.42岁。均为本院消化门诊病例,经大便常规及培养、血液生化、结肠镜/钡剂灌肠造影和腹部B超等检查,未发现足以解释其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动力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过探讨中西医病理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方法:搜索近几年的国内外文献,通过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理论思想将其辨证分型;运用西医生理病理学基础归纳总结出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结果:总结出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西医病因病机分型主要为胃肠动力异常、脑-肠轴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胃肠道激素异常、肠道感染与炎症等多重因素。结论:IBS病位虽在胃肠,但多有肝失条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西医发病机制为以精神心理因素刺激为主导,伴有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异常的身心疾病。  相似文献   

15.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肠病,根据罗马Ⅲ标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及未分型[1]。笔者跟从导师于2009年12月~2010年4月收集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属肝郁脾虚证患者47例,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获得满  相似文献   

16.
李晓燕  徐进康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45-84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与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并伴有排便紊乱的特点。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仍不能明确,尚无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能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的IBS,且药物只能解决患者的部分症状。中医中药从整体观角度辨证治疗IBS,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少,已经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关注。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详细论述了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平调肝脾、寒热并用法如何运用于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以期从理论上阐明"平调肝脾、寒热并用法治疗混合型肠易激综合症"现点。  相似文献   

17.
浅谈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有排便异常、腹痛、腹胀,又缺少形态学或生化学异常的综合征,笔者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多年,认为本病临床以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以自拟解郁理气调中汤内服,配合适当身心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验心得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309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症状、舌象、脉象,运用聚类分析法对130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分为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阳上亢、湿邪中阻、肝气郁滞、肝气乘脾、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脾胃气滞等9个证型。结论:IBS病位在大肠但证型分布紧紧围绕肝和脾胃,并与湿邪密切相关,主要证素有肝实、脾虚、湿热、寒湿等,病性多虚实错杂;所得证型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契合,可为临床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总结郑红斌教授中医诊治肠易激综合征(IBS)经验,分析其对本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临证辨治经验和诊疗特色,重点对肝郁脾虚、上热下寒、脾虚湿滞、脾肾阳虚证型治疗,并对升阳止泻、健运脾胃、活血化瘀、舒畅情志等临证用药特色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本病中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和肝脾"是治疗肝脾不和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在《天癸病论与临床》"天癸至神理论"指导下重新构建辨治体系。指出天癸至神失调导致肝脾不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至神失调是核心,肝脾不和是主因;当天癸至神失调失去对肝或脾的调节时,可出现脾虚肝乘、脾虚肝郁、肝气乘脾等三种不同情况;针对上述病因病机特点,提出"调至神、和肝脾"的创新治法。应用天癸至神理论指导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于认识本病病机、创新治疗方法、选择专病专药、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