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我院2007~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晓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5)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2008年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58例,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过敏史、报告人身份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以医师上报数量最多;以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最为多见;给药方式以静脉输液为主;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与用药剂量、滴注速度、多药联用、溶媒有关.结论 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马春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6)
中药注射剂通过血管给药方式绕过了人体天然屏障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剂量准确等优点.但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药品不良反应(ADR)也逐年增多.笔者现就本院2006 年1 月-2011 年6月收集的97 例中药注射剂致ADR 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本院ADR 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日-20D9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232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数量、报告来源、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中西药比例、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师呈报占94.40%,药师呈报占1.29%,护士呈报占4.31%;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0.34%;西药静脉滴注占西药总数的72.86%,中药静脉滴注占中药总数的95.4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3.53%.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ADR监测工作,并加强用药干预,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152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涉及的药品有107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47种(43.93%),其次是中药制剂24种(22.4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4.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5.96%);严重的ADR有10例;对症治疗9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60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99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9例ADR中,男性50例,女性49例。年龄最小的2个月,最大的91岁。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9.49%。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81.82%。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3.25%。结论:应当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闫喜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2680-2681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无关的或有害的反应.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 相似文献
7.
<正>药品不良反应是(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为了解医院药品ADR的相关表现和因素,笔者对湖北省肿瘤医院2011年7月~12月收集到的506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来源与方法将我院2011年7月~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506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器官或系统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江苏省昆山市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我公司配送的药品中2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0~19岁年龄组发生的比例最高,占36%.结论:临床应谨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对监测.提高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康伟珍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4)
目的 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ition,ADR)的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分析我院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全院临床科室ADR报告中涉及的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女性ADR的发生率高于男性,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临床表现皮疹,局部红肿、红斑、搔痒、头晕、头痛、发热、出汗、寒颤、胸闷、气促心慌、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结论 合理理使用抗菌素;使用中药针剂时需辩证用药,且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严格控制剂量和滴速,减少和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我院药物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药品ADR上报表评价审核后,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给药途径、药品类别、剂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8例ADR报告中,约60%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首位,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共70例(39%),发生于用药30min以内共计71例(40%),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5例(8.4%)。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临床应加强开展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警示严重不良反应,科学规避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223例,分别从患者年龄、ADR表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3例ADR报告涉及71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有32个品种,ADR 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10个品种,ADR 28例,占12.56%.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7例),占总例数的16.59%.小于9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05例,占47.09%);其次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9例,占13.01%).结论:在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选取3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器官损害表现及程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调查分析,年龄较大人群有170例(48.71%),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引起的ADR分别有161例(46.13%)、177例(50.72%),中药制剂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95%。结论:增强合理用药意识,完善防范处理方案,指导患者合理服用药物,同时加强ADR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郑州市18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预警信息和服务。方法:对18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发生前5位药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注射剂发生率占90.5%,静脉给药发生率占84.8%;不良反应集中在细辛脑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或注射用双黄连、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不良反应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紫绀、过敏性休克等。结论:提示临床要重视注射液的安全使用和过度使用问题;同样要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问题和肝肾毒性方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6-01-07上报的90份不良反应从报告人、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94%是由药师报告的;78%的不良反应是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85%的不良反应是通过静脉滴注给药的;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的反应。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必须加强药品规范使用的管理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临床工作中,老年人ADR发生率高,产生的危害大,尤应加以重视。为了解老年人ADR发生和分布情况,保证用药安全,现将结合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上报的300份老年人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tion)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67例穿心莲内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67例使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基本情况、原发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穿心莲内酯注射液中发生不良反应多见于穿琥宁、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临床使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首选喜炎平注射液,且应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更佳的疗效,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桃江县肿瘤医院2003-2006年度收集到的196份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6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共涉及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为头孢曲松钠56例、青霉素类58例和头孢噻肟钠19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某院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类型,为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促进用药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其原因,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中抗菌药比例高达59.95%,相比于其它种类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种不良反应之中,消化系统和全身性系统的不良反应种类所占比例相较于其他种类明显增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同时要建立监测和预防机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平安度过病程,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9.
张亚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1):127-128
中药并非无毒,中药毒性应与不良反应区分,不同于不良反应,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有原因品种混乱、炮制不当、长时间连续用药、煎煮不当、患者个体差异、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临床监测方法有自发报告系统、集中监测和直接分散法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