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对影响持续性房颤患者急诊再就诊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因持续性房颤相关主诉而入急诊室的患者180例并随访30天,依据患者30天之内是否再就诊分为再就诊组(共48例)和未再就诊组(共132例),观察影响这些患者再就诊的相关因素。结果按照是否再就诊对观察变量结果行χ2检验,结果显示左房横径(P=0.002)、心室率控制情况(P=0.004)、应用地高辛(P=0.048)、吸烟(P=0.002)、合并糖尿病(P=0.013)和心力衰竭(P=0.040)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左房横径≥45mm(OR=0.023,P=0.001),心室率≥100次/分(OR=0.024,P=0.003),未应用地高辛(OR=0.879,P=0.027)、吸烟(OR=1.309, P=0.001)、合并心力衰竭者(OR=1.042,P=0.018)和糖尿病(OR=3.74,P=0.012)者,30天之内更容易因为持续性房颤相关主诉再就诊。结论影响持续性房颤患者急诊再就诊的相关因素包括左房横径≥45mm,心室率控制不理想、未应用地高辛、吸烟、合并心力衰竭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因CHF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电话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价各因素与CHF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共155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64.62±10.45)岁,男性879例(56.64%),平均随访3年,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1113例(71.71%)和439例(28.29%).2组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发现性别、年龄、收缩压(SBP)、心功能分级、肌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RV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8项指标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VDD(OR=1.11,95% CI 1.07~1.14,P<0.01)、年龄(OR=1.03,95%CI1.02 ~ 1.05,P<0.01)、肌酐(OR=1.03,95%CI 1.01 ~1.06,P<0.01)、LVEF(OR=0.93,95%cI0.92~0.97,P<0.01)、LVDD(OR=1.13,95%CI 1.09 ~I.17,P<0.01)以及心功能分级(OR=1.17,95%CI 1.12 ~1.24,P<0.01)与CHF患者死亡相关.通过ROC曲线检验RVDD的预测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ROC)为0.805(95%CI0.798 ~0.812,P<0.01).结论 RVDD增大将增加CHF患者死亡风险.RVDD可作为CHF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Sino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纳入患者185545例,包括34项相关风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素包括抑郁情绪(OR=3.87,95%CI:2.87~5.23,P<0.01)、独居(OR=1.12,95%CI:1.01~1.24,P=0.03)、合并高血脂或糖尿病(OR=1.16,95%CI:1.14~1.19,P<0.01)、高盐饮食(OR=3.36,95%CI:2.60~4.35,P<0.01)、肾功能下降(OR=2.00,95%CI:1.95~2.04,P<0.01)、射血分数下降性心力衰竭(OR=2.71,95%CI:1.93~3.73,P<0.01)、贫血(OR=1.43,95%CI:1.27~1.60,P<0.01)、感染(OR=1.12,95%CI:1.00~1.25,P=0.04)。结论:抑郁情绪、独居、合并高血脂或糖尿病、高盐饮食、肾功能下降、射血分数下降性心力衰竭、贫血、感染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的相关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桂凤姣  齐文成 《新医学》2012,43(1):38-41
目的:了解SLE患者的死亡原因和危险因素,探讨降低病死率的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10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676例,选择25例死亡患者(死亡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患者67例(存活组),对比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SLE疾病活动性指数( SLEDAI)等指标,分析25例SLE死亡病例的直接原因.结果:肺动脉高压(OR=22.750,P<0.01)、消化道出血(OR=7.059,P<0.05)、白细胞减少(OR=1.295,P<0.05)、补体C3降低(OR=1.028,P<0.05)、SLEDAI升高(OR=1.420,P<0.01)为SLE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5例SLE患者的死亡原因以呼吸衰竭(24%)、心力衰竭(24%)、感染(20%)最常见.结论: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是SLE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积极治疗肺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提高白细胞水平,监测C3及SLEDAI可能有助降低SLE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李晓旭  马丽春 《临床荟萃》2012,27(5):398-401
目的 了解唐山市部分农村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患病的相关因素,为唐山地区COPD的人群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分别对平原地区和山区40岁以上常驻人口进行抽样,并进行肺功能检测等.结果 唐山部分地区COPD的总体患病率9.8%(136/1 384).多因素分析显示,COPD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因素(x2=54.241,P<0.01,OR=0.654,95%CI=0.536~0.798)、生活燃料(x2=14.711,P<0.01,OR=1.336,95% CI =1.006~1.775)、是否吸烟(x2=40.991,P<0.01,OR=1.360,95%CI =1.225~1.577)、被动吸烟(x2=5.501,P<0.05,OR=1.806,95%CI =1.158~2.818)、居室内通风情况(x2=25.411,P<0.01,OR=0.677,95%CI =0.507~0.904)、文化程度(x2=13.541,P<0.01,OR =1.820,95%CI =1.146~2.892)、呼吸道疾病个人史(x2=45.601,P<0.01,OR =1.202,95%CI=1.107~1.379)和呼吸道疾病家族史(x2=18.191,P<0.01,OR=1.602,95%CI =1.389~1.932)是COPD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唐山市部分地区COPD的患病率较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重视其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科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患病率、心力衰竭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06年10月至2010年6月入住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887例,54.2%为男性,年龄(69.83±13.57)岁。回顾性分析内科ICU患者心力衰竭患病率,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资料评价心力衰竭特点。调查心力衰竭基础心脏病因与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 回归探讨心力衰竭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在887例ICU患者中,≥65岁老年患者占74.1%,53%患者存在器官功能不全;(2)本组内科ICU患者心力衰竭患病率为22.8%(202例),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测的187例心力衰竭患者中,62.5%(117例)左室射血分数>50%;(3)基础心脏病因分析显示,冠心病居心力衰竭基础病因首位(52.5%),其次为瓣膜性心脏病(17.8%),27.2%心力衰竭患者未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疾病;(4)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OR=7.364,95% CI:4.979~10.890,P<0.01)、瓣膜性心脏病(OR=18.023,95% CI:9.280~35.002,P<0.01)、糖尿病(OR=2.154,95%CI:1.227 ~3.784,P=0.0076)、呼吸衰竭(OR=1.527,95%CI:1.045~2.229,P=0.0285)以及肾脏功能不全(OR=2.638,95% CI:1.621 ~4.294,P=0.0001)显著增加内科ICU患者心力衰竭发病风险。结论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危重症临床实践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发病受到多因素影响。警惕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对危重症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老年心脏病患者心脏介入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将60例≥45岁的接受心脏介入术的心脏病患者设为研究组,60例<45岁的心脏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健康状况问卷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检出率.结果:治疗后两组健康状况问卷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研究组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中老年患者心脏介入术后生存质量较年轻患者下降更明显,生存质量影响因素检出率更高,需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全面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B型利钠肽(BNP)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 测定血Hcy水平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入选了1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心力衰竭组,其 中男93例,女58例,年龄27~92岁,平均(66.7±11.6)岁,所有入选患者均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Hcy水平、 BNP浓度、血脂、血糖等。同时入选同期住院的249例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心力衰竭组的血 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9.90±5.07)μmol/Lvs(14.84±4.87)μmol/L(P <0.01);心力衰竭组的血BNP浓度 明显高于对照组(1851.67±742.59)ng/Lvs(197.52±84.46)ng/L(P <0.01);②血Hcy、BNP随心功能分级的增 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③血Hcy与BNP呈显著正相关(r =0.629,P <0.01);④Logistic回归分 析显示:高血压(OR =1.826,95%CI =1.021~3.266,P <0.05)、糖尿病(OR =1.716,95%CI =1.020~2.887, P <0.05)、高脂血症(OR =1.856,95%CI =1.015~3.396,P <0.05)、吸烟(OR =1.952,95%CI =1.233~ 3.089,P <0.05)、Hcy(OR =3.743,95%CI =2.271~6.169,P <0.01)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⑤血 Hcy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ROC 曲线参数分析显示:AUC 为0.754,95%CI =0.706~0.802,P <0.01,临界值为 17.75μmo/L,敏感度为66.20%,特异度为73.90%。结论 血Hcy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临界值, 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新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细胞比容(Hct)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类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单中心射血分数小于或等于50%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房颤类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和慢性房颤组,对两组包括Hct在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房颤组Hct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t是房颤类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而射血分数(r=-0.594)、收缩压(r=-0.273)、舒张压(r=-0.218)与Hct呈负相关,左房内径(r=0.306)和体质量指数(r=0.103)与Hct呈正相关(P<0.05).结论 Hct可作为监测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房颤进展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现状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的128名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量表对其进行心理评估,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老年COPD患者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COPD患者主要照顾者抑郁、焦虑分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COPD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发生与性别、年龄>45岁、教育年限>9年、经济水平?2000元、患者病程>6个月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826,P=0.037)、年龄>45岁(OR=1.865,P=0.044)、教育年限>9年(OR=1.848,P=0.021)、经济水平?2000元(OR=1.770,P=0.045)、患者病程>6个月(OR=2.804,P=0.023)是COPD患者主要照顾者焦虑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OR=1.539,P=0.01)、年龄>45岁(OR=1.449,P=0.011)、教育年限>9年(OR=2.004,P=0.025)、经济水平?2000元(OR=2.032,P=0.023)、患者病程>6个月(OR=2.787,P=0.000)是COPD患者主要照顾者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年龄>45岁、教育年限>9年、经济水平?2000元、患者病程>6个月的COPD患者主要照顾者更容易发生焦虑、抑郁,临床应针对其心理制定相应护理对策,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其对患者的照护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出院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伸护理,1年后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结果: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依从性及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延伸护理能显著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遵医用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的住院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分布类型,及房颤对此类心衰预后的影响.方法 调查患者417例次,按LVEF<0.50与≥0.50分为两组,根据患者入院前是否有房颤病史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入院后新发房颤.随后观察并记录严重恶性事件发生情况及因慢性心衰而再人院次数及每两次住院的间隔时间.结果 LVEF<0.50的慢性心衰更多见于男性,一年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LVEF≥0.50者高[15.6%(34/218)比8.0%(16/199),P<0.01],且房颤使得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较不伴房颤者明显增高(24.3%(27/111)比8.4%(9/107),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死亡事件例数及死亡数也高于不伴房颤者;在LVEF≥0.50的慢性心衰患者中新发房颤数量较LVEF<0.50者明显增多(51比30,P<0.05),房颤可见伴发在近2/3的患者中,且再入院次数较不伴房颤者增加[(2.78±1.79)次比(2.00±1.35)次,P<0.01],前两次入院间隔时间亦较不伴房颤者缩短[(117±107)d比(154±130)d,P<0.05].结论 房颤更易发生在LVEF≥0.50的慢性心衰患者,导致更短的再入院间隔,强调治疗和管理这类房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彭洪泉  赖小希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481-2483
目的:探讨梗阻性肾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39例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各变量做统计分析,对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41例患者死亡.影响梗阻性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中9个因素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最后酸中毒(OR=2.484,P<0.001)、低蛋白血症(OR=1.136,P=0.019)、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OR=3.505,P<0.001)、复杂性尿路梗阻(OR=1.529,P<0.001)、年龄(OR=1.664,P<0.001)、并存疾病(OR=6.103,P<0.001)、肾衰竭(OR=1.918,P<0.001)、肾皮质变薄(OR=0.256,P=0.001)8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结论:SIRS、酸中毒、复杂性尿路梗阻、低蛋白血症、并存疾病(冠心病等)、肾衰竭、高龄是影响梗阻性肾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心内科或神经内科收治的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合并急性脑卒中113例,按照年龄±5岁、同性别、NIHSS评分严重程度相同、同期入院的无心脏起搏器植入脑卒中患者进行1︰1配对入组113例。对22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特征、合并症、临床治疗方案及临床转归等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对有房颤的患者进行CHA2DS2-VASc评分。对226例患者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房颤史、吸烟史、颈动脉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年龄、年龄大于或等于75岁、既往心力衰竭、脑卒中发作史、BNP、新发或无症状房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2DS2-VASc评分:226例患者中有105例房颤患者(46.5%),新发或无症状房颤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大于或等于75岁(P=0.0270,OR=3.427)、心力衰竭史(P=0.0314,OR=2.250)、BNP(P=0.0120、OR=12.262)、新发或无症状房颤(P=0.0071,OR=18.305)与急性脑卒中相关。结论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与患者心力衰竭和新发或无症状房颤有关,老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预防急性脑卒中需密切关注患者心功能和新发或无症状房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生存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155例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家庭照顾者,采用家庭照顾者生存质量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生存质量总分为(54.91±10.45)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照顾者的自我效能、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th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照顾者的文化程度是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照顾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生存质量因照护任务而受损,尤其对于自我效能差、文化水平低、所照顾患者心功能差的照顾者更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预测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可能影响发病后30 d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18例,其中结局良好组105例,结局不良组146例。年龄≥75岁(OR=2.57,P0.01)、幕下来源血肿(OR=6.51,P0.01)、血肿体积≥30 cm~3(OR=13.41,P0.01)、收缩压≤110或≥200 mm Hg(OR=4.05,P0.01)、血肿破入脑室(OR=4.01,P0.01)、合并慢性疾病(OR=4.18,P0.01)为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明确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可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量表(SF-36量表)对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资料.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处于中低水平并且低于一般人群.年龄、并发症、孩子、家庭收入、文化程度与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 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于文霞  秦振新 《临床荟萃》2010,25(14):1231-123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35例TIA患者以住院14天为观察终点,14天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n=76),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n=159).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为高胆固醇血症史(46.1%vs28.3%,P<0.01)、糖尿病史(51.3%vs 31.4%,P<0.01)、脑血管病家族史(68.4%vs 49.1%,P<0.01)、空腹血糖升高(55.3%vs 9.4%,P<0.01)、空腹胆固醇升高(59.2%vs 34.6%,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3.7%vs 56.0%,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家族史(OR=1.615,P<0.01)、糖尿病史(OR=1.761,P<0.01)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史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首次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797例.根据1年内是否再入院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病因、心功能分级、合并症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及饮酒史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入院组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5.9%)显著高于未再入院组(10.2%),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其再入院率亦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1年内再入院率最高的 是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房颤和高血压的患者,且这三种合并症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再入院组(P<0.01).[结论]影响慢性心力衰竭首次住院患者再入院的因素主要为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合并有房颤、肾功能不全者.积极控制高血压、房颤与改善肾功能,对降低患者再入院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与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MEDLINE、Cochrane临床试验中心登记库、EMBASE和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CRT与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前瞻观察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患者全因病死率、心脏猝死率和心衰病死率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3404例患者,结果提示CRT-D组全因病死率低于CRT组(OR =0.61,95% CI:0.47~0.79,P=0.01),亚组分析显示随访时间≤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76,95% CI:0.54 ~ 1.06,P=0.11),随访时间>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6,95% CI:0.41~0.77,P=0.0004).CRT-D组心源性猝死(OR=0.20,95% CI:0.07~0.59,P=0.003)和心衰病死(OR =0.72,95% CI:0.54~0.96,P=0.02)也分别低于CRT组.结论 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可能优于C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