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乳管镜在乳腺导管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在乳头溢液中诊断乳腺导管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BladeFVY-780型纤维乳管镜,配备FVS检查系统对115例乳头溢液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手术病例与术后病理诊断作比较.结果:115例乳头溢液病人发现乳管内隆起性病变5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4例,乳腺癌1例.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2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1例,乳腺导管内癌1例.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为导管扩张.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诊为单发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1例.结论:乳管镜能明确乳头溢液病因,确定病变部位,在诊断乳腺导管隆起性病变中准确率高,是诊断以乳头溢液为症状的乳腺导管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在乳头溢液中诊断乳腺导管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BladeFVY-780型纤维乳管镜,配备FVS检查系统对115例乳头溢液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手术病例与术后病理诊断作比较。结果:115例乳头溢液病人发现乳管内隆起性病变5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4例,乳腺癌1例。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26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1例,乳腺导管内癌1例。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为导管扩张。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诊为单发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1例。结论:乳管镜能明确乳头溢液病因,确定病变部位,在诊断乳腺导管隆起性病变中准确率高,是诊断以乳头溢液为症状的乳腺导管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管内窥镜(FDS)在病理性乳头溢液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行乳管镜检查的106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乳管内窥镜下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6例均检查成功,乳管镜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42例(39.6%),导管内乳头状瘤58例(54.7%),导管内癌6例(5.7%)。共有68例乳头溢液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导管内乳头状瘤84.5%(49/58),导管内癌83.3%(5/6),总符合率为84.4%。结论乳管镜是病理性乳头溢液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乳管镜能直接观察到乳管内病变,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龚柳燕 《肿瘤学杂志》2006,12(4):317-318
[目的]应用钼钯乳腺摄影及乳导管造影,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表现。[结果]63例溢液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中,34例显示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16例呈不规则充盈缺损,7例呈杯口状充盈缺损伴导管截断,6例呈条状充盈缺损。5例无溢液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均显示结节影。[结论]乳导管造影是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内窥镜(简称“纤维乳管镜”)对乳腺导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66例单侧单孔血性乳头溢液的患者入院行手术治疗,术前均同时行纤维乳管镜检查及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术前检查诊断与病理符合情况。结果:66例血性乳头溢液患者,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肿瘤59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4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上皮非典型增生4例,导管内癌8例),导管内肿瘤发生率89.39%(59/66),导管内肿瘤伴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及导管内癌发生率18.18%(12/66);单纯导管扩张症7例,发生率10.61%(7/66)。59例病理所示导管内肿瘤的患者乳管镜检查阳性57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上皮非典型增生4例,导管内癌8例),阴性2例,导管内肿瘤诊断率96.61%(57/59)。超声检查阳性30例(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伴上皮非典型增生1例,导管内癌3例),阴性29例,导管内肿瘤诊断率50.85%(30/59),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性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内肿瘤发生率较高,纤维乳管镜检查显著提高乳腺导管内肿瘤(包括导管内癌)的诊断率,对乳腺导管内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特征和彩色多普勒频谱表现。结果:5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4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回声型35倒,不规则液性暗区中实质回声型4例,单纯性导管扩张型6例,实质结节回声型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2.2%。彩色血流和多普勒频谱对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无显著差异性。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直接或间接声像特征,是诊断该病的一种有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溢血乳管注水行高频超声检查诊断乳头血性溢液的价值。方法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24例乳头血性溢液病人给溢血乳管注人生理盐水进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乳管有无扩张及乳管内病变,并为手术标记病变乳管在体表的方位。结果溢血乳管注水B超检查有导管扩张23例,其中乳管内乳头状瘤14例,乳腺恶性肿瘤2例。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18例。乳管注水B超与手术病理对比诊断导管扩张、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分别为100%、78.6%、66.6%。结论溢血乳管注水B超检查为诊断乳管及乳管内病变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方便、无创方法。并能为手术治疗准确标记病变导管在体表的方位。  相似文献   

8.
纤维乳管内视镜在354例乳头溢液中的应用经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利用乳管内视镜对乳腺导管腔进行检查,直接观察乳腺导管内的病变,确定引起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的性质,提供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利用纤维乳管镜FVS-3000M系统对354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检查,观察溢液导管及其分支的管腔和管壁结构,发现并确定病灶位置,记录病变导管的形态特征,必要时用活检针取组织送病检,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性液和浆液血性液中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占72.3%,乳腺导管癌占5.2%,22.5%为导管炎、导管扩张等;水样液中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占56.0%,乳腺癌占8.0%;5例未发现异常的病例视为正常.结论:乳管内视镜可以明确引起乳头溢液疾病的病因、确定病变部位,从而提高早期乳腺癌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9.
曾健  张浩  陈玲  胡翠娥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3):1342-1344
目的:评价乳管镜下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4年10月对76例乳头溢液患者行脱落细胞学检查,同时在乳管镜下对溢液乳管异常部位搔刮,盐水冲洗,收集导管中洗液行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乳管镜诊断导管扩张或炎症30例,未行手术;乳管隆起性病变46例,行手术活检;病理诊断早期乳腺癌10例,管内乳头状瘤32例,乳腺腺病4例.76例中,导管冲洗液涂片的有效细胞团较乳头溢液明显增加(P<0.01).10例早期乳腺癌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明显高于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P<0.05).结论:乳管镜下乳腺导管冲洗液涂片能获得更多的有效细胞团,使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管镜直视下乳腺导管内活检联合乳头灌洗液CA153检测对早期乳管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行乳管镜检查的乳头溢液患者123例,对发现乳管内新生物的患者行导管内活检,并与导管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同时收集行乳管镜活检患者的乳头灌洗液进行CA153检测,并与30例乳管扩张症患者的乳头灌洗液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123例患者中共56例发现乳管内新生物,并行64次乳管镜下乳腺导管内活检及病变导管切除术。乳腺导管内活检显示,56例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7例、导管上皮增生6例、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和乳腺癌7例。另有6例活检失败,活检成功率为89.3%。病变导管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29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导管上皮增生8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导管内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和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30例乳管扩张症患者乳头灌洗液的CA153水平为(26.90±2.76)U/ml,低于乳头溢液导管镜检G3级的(31.91±22.95)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4级的(52.67±33.63)U/ml和G5级的(85.68±21.13)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管镜直视下乳腺导管内活检是微创、安全、方便可行、成功率高的诊断方法,联合乳头灌洗液进行CA153检测对于诊断早期乳管内恶性病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CT、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MRI征象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主胰管型5例,混合型1例。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呈分叶状囊性表现,其中4例显示壁结节。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MRI扫描:胰腺导管不规则扩张,T1WI扩张胰管呈均匀低信号,2例扩张囊壁上见结节样隆起呈等信号。T2WI扩张胰管呈高信号,壁结节显示不清。压脂T1WI扫描肿瘤结节显示清楚。增强扫描肿瘤结节中度强化。结论:CT、MRI对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管内视镜诊断治疗乳头溢液疾病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5月~2007年2月在我院门诊行纤维乳管镜诊治的33例乳头溢液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内镜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并进行随访,对诊断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33例乳头溢液患者,纤维乳管镜检查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16例,乳腺癌3例,乳管炎5例,乳管扩张7例,2例未见异常。诊断符合率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分别为62.5%和66.7%,乳管炎和乳管扩张均为100%,总体符合率为71.4%。同样病例超声、钼靶检查阳性发现率较低。结论:纤维乳管镜为乳头溢液患者特异性较高的检查,病理符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镜与乳腺超声在伴有乳头溢液的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33例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纤维乳管镜与乳腺超声检查在乳头溢液患者乳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情况。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2种检查间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检出率的差异,以及纤维乳管镜与乳腺超声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敏感度的差异,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亚组间乳管内占位性病变为恶性肿瘤的概率。 结果133例患者中,有63例患者行溢液乳管腺段切除术,4例行乳腺结节微创旋切术,穿刺或包块切除术明确为恶性肿瘤后行根治术各1例,53例患者未行手术,11例患者失访。65例常规手术患者(非微创旋切术)术后病理结果:乳腺恶性肿瘤4例,乳管内乳头状瘤57例,乳腺增生4例。纤维乳管镜检查对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57.1% (76/133),高于乳腺超声检查的24.8% (33/133)(χ2=31.339,P<0.001),且纤维乳管镜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敏感度优于乳腺超声检查[93.0%(53/57)比42.1%(24/57),χ2=33.652,P<0.001)。纤维乳管镜提示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中,乳管内占位性病变出血或合并乳房包块者与未出血且无乳房包块者相比,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更高[3/13比2.3%(1/44),P=0.034]。 结论纤维乳管镜对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优势,可以作为乳头溢液患者的常规检查。对于乳管内占位性病变合并乳房包块或者瘤体出血的患者,应行手术切除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对乳管内乳头状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8月-2011年8月经乳管镜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144例,其中血性溢液78例,褐色溢液51例,深黄色溢液15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所有病例在乳管镜下可见导管内肿物,并经镜下定位行病变腺叶切除,术后病理132例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7例诊断为原位癌,3例为早期浸润性癌。结论:纤维光导乳管镜可准确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并进行定位切除。对此类疾病的诊治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肿瘤临床诊治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我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经门诊乳管镜诊治乳头溢液患者共1709人次,其中诊断为乳腺导管内肿瘤患者123例,在我科行手术治疗患者105人,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诊断、术后病检及治疗过程。结果:123例患者在乳管镜下见乳腺导管内肿瘤样病变,105人行病变导管及所属腺叶部分切除术,术后病检85例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确诊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3例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例确诊为乳腺囊肿等其他良性病变。结论:乳管镜可早期发现乳腺导管内肿瘤,是诊治及手术定位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导管镜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在切除乳腺导管内微小肿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于我科就诊的乳头溢液病例,溢液涂片中见到增生细胞,细胞学1—2级。经乳管镜诊断为乳腺导管内微小肿物的女性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乳导管镜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60例乳腺导管内微小肿块在乳导管镜及彩超指引下麦默通微创旋切完整切除,病理结果阳性率100%,其中2例为导管内原位癌,1例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余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59例患者无手术疤痕。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导管镜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乳腺导管内微小肿物具有定位准确、病理诊断明确、切除完整率高、创伤小、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MR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乳腺MR、钼靶和超声检查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因乳头溢液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及动态增强MR扫描、钼靶及超声检查,都做了导管造影,其中4例因各种原因导管造影失败,其余7例均行导管造影检查;11例患者均行手术,恶性者行改良根治术,良性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结果:在11例患者的24个病灶中,MR的图象与最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均有关联性。MR图象正确诊断出纤维腺瘤3个,乳腺癌3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1个,纤维囊性乳腺病5个,小叶增生1个,误诊硬化性腺病为乳腺癌1个,诊断准确率为95.8%(22/24)。而钼靶、导管造影和超声的诊断准确率均低于50%(5/24,12/24及8/24)。结论:乳腺MR检查能鉴别良恶性乳头溢液,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乳腺导管造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现代诊治--附8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纤维乳管内视镜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价值及合理的治疗模式.方法分析我院1996年8月-2001年12月不同方法诊治的乳管内乳头状瘤89例,总结乳头状瘤的诊断、易发部位、定位方法以及治疗评价.结果乳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以血性及浆液性溢液最常见,占98.7%,1、2级导管多发,占88.6%.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乳头状瘤有特征性图象,诊断准确率可达91.7%,可以术前定位病变.导管和区段切除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乳管内视镜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最佳检查手段,治疗有向微创手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镜在乳腺囊性增生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乳腺导管镜对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囊性增生症者的检查和药物介入冲洗治疗,探索无乳头溢液病人导管镜的成功插入技术,观察乳腺囊性增生症冲洗后的镜下表现。为早期发现乳管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早期乳腺癌提供可能。方法首先应用乳管扩张剂对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囊性增生者进行乳管扩张,然后行乳管镜检查。结果102例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囊性增生症者,成功进镜78例(76.5%)。78例中,有4例是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导管癌,均经镜下诊断后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其余72例均行导管内冲洗,冲洗后管腔黏膜改变不明显的7例,手术活检5例为不典型增生,2例为细胞增生活跃。余65例均经多次冲洗后管腔黏膜光滑,色泽红润,恢复正常,其中94%的病例均能经3次冲洗后疗效满意,6%(4/65)的病例需增加冲洗次数。在治疗初期有1例并发局部感染,经青霉素等抗炎治疗后痊愈,无穿孔.乳头凹陷等其它并发症。结论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囊性增生症者,在乳管扩张剂扩张后大多数能无阻力进镜,乳管扩张剂Ⅰ、Ⅱ号扩张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经过导管内的药物介入治疗,观察镜下的改变,能早期发现乳腺癌及不典型增生的乳腺病病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和避免了乳腺癌及导管内疾病的误诊和漏诊。为临床早期诊断乳腺癌提供一个新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6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与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关系。方法对659例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和甲状腺功能、催乳素、雌二醇、孕酮检测,并对催乳素升高及乳汁样双乳多孔溢液的患者行脑垂体MRI检查。定性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659例中328例乳管镜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331例诊断为导管扩张症。32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307例,导管扩张症21例,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3.60%(307/328),未见乳腺癌;659例患者中经临床确诊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94例,垂体瘤128例;导管病变在不同月经状况、不同民族及不同溢液性质的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绝经前患者导管扩张症发生率高于绝经后;在不同民族中,汉族与哈萨克族患者之间导管病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余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合并垂体瘤的乳头溢液多见乳汁样,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乳头溢液多见清水样,单纯性乳头溢液多见淡黄色、黄色黏稠样及血性。本组导管内乳头状瘤85.34%(262/307)发生在主导管以下的分支导管。结论乳管镜是发现病理性双侧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内病变较为适宜的检查方法;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垂体瘤的患者发生双侧乳头溢液时要考虑导管内病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