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单侧与双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01-2010-12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X线机曝光次数、出血量、骨水泥量、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改善、骨水泥渗漏及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平均出血量及X线曝光次数上均较双侧组少。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在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单侧椎弓根途径穿刺骨水泥过椎体中线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得双侧穿刺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6例(38个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实施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术后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改善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仅1例(1个椎体)骨水泥渗漏至椎体侧方,但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术后腰部疼痛均显著缓解。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并发症少,并能显著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骨水泥弥散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73例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A组(骨水泥弥散好,47例)和B组(骨水泥弥散差,126例).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和强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分布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单侧穿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依据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分为两组,单侧组12例(12个椎体),双侧组30例(30个椎体),观察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以及术椎、非术椎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及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椎椎体再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均可取得有效的临床效果,且并未增加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但单侧骨水泥分布有可能造成强化椎体再骨折;骨水泥过中线分布时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单侧分步椎弓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1月至2016年9月,共收治符合单节段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144例,其中84例行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60例经皮单侧椎弓根分步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填充量及术后VAS评分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操作过程顺利,无肺栓塞、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60±1.10)mL,单侧分步穿刺组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40±1.20)mL,两组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骨水泥渗漏率与分步穿刺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1年,两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椎弓根分步穿刺P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弥散更加均匀,可减少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漏,可取得和传统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的同样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行PKP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单、双侧穿刺不同分为单侧组(32例)和双侧组(30例)。比较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情况、术中X线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以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3个月。骨水泥注入量、术中X线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单侧组均少(短)于双侧组(P<0.01)。术后疼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3例、双侧组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央高度、Cobb角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双侧穿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伤椎高度,单侧穿刺术中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时间更短、骨水泥注入量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4—2019-02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6例采用PCVP治疗(观察组),39例采用传统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双侧分布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7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5(5~7)个月,无椎弓根刺破、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较对照组多,骨水泥渗漏例数较对照组少,骨水泥双侧分布情况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而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及双侧分布率,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术后可取得良好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97例(1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进行分组。单侧组均为单侧穿刺骨水泥注射过椎体中线者,共58例85个椎体,男1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3岁,单椎体36例,两椎体17例,三椎体5例。双侧组39例55个椎体,男5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1岁,单椎体24例,两椎体14例,三椎体1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改善及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45±16min,骨水泥注入量3.1±1.7ml;双侧组手术时间62±27min,骨水泥注入量4.2±2.1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为14.12%,双侧组为16.36%,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单侧椎弓根途径穿刺骨水泥过椎体中线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得双侧穿刺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2011年2月我院56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女性骨质疏松性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椎弓根t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30例,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及术后VAS评分。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25±6)min显著少于双侧组(45±5)rain(t=-13.426,P=0.011)。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10.0%(3/30),与双侧组3.8%(1/26)无显著差异(X^2=0.138,P=0.710)。单侧组术中X线曝光(10.5±2.5)次,显著少于双侧组(19.4±3.0)次(t=-12.110,P=0.000)。2组术后24h、术后6、12个月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单侧穿刺方法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次数少;双侧入路穿刺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0.
王永胜  孙明辉  李强  王家宝 《颈腰痛杂志》2021,42(4):484-486,489
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下单边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机器人导航下单边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6例,观察椎体后凸角度、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X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出现血管和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39.1±7.2)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0.3±3.9)次,骨水泥注入量平均(5.1±1.3)mL.术中出现3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8.33%.骨水泥双侧分布为Ⅰ级21例,Ⅱ级12例,Ⅲ级3例.术后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 机器人导航下单边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有效减少透视次数,同时具有满意的双侧骨水泥分布和降低骨水泥渗漏等优点,术后患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单双入路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入路与双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差异。方法:52例患者随机分为单入路组和双入路组。单入路组16例,经皮伤椎单侧入路穿刺建立工作通道,放置单枚球囊于伤椎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双入路组36例,经皮伤椎双侧入路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在双侧分别放置球囊于伤椎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52例患者均未发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背痛缓解程度、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入路与双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相似,单入路较双入路能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椎体成形手术策略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自2009-09--2012—09行PVP治疗的38例(45个椎体)与PKP治疗的42例(45个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组椎体前缘高度保持度PKP组具有明显优势(P〈0.001),各组术后较术前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手术策略选择上,需按照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体上说PVP组在安全性上要优于PKP组,PVP可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8-2011-02采取PVP技术治疗的46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单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各23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术后1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善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术后VAS改善率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及骨水泥用量均显著少于双侧入路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结论单侧和双侧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相似,但单侧入路PVP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暴露及骨水泥用量;术前对穿刺路径的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8kyphoplasty,PKP)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共56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PVP治疗256例,PKP治疗306例。统计分析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SF-36评分系统、伤椎高度及后凸畸形的X线片测量。结果患者获随访6。12个月,术后症状缓解,无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2组手术前后VAS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改善率与P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的术后12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后凸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PKP矫正椎体高度及改善后凸畸形比PVP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组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骨密度(BMD)脊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86例脊椎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术前BMD的不同分为A组(BMD〈—2.5 S,n=54)和B组(BMD≥—2.5 S,n=32),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椎体骨水泥填充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6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骨水泥填充优秀率高于B组(P〈0.05),填充效果更为理想。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不同BMD脊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均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疗效良好;在椎体骨水泥填充满意度方面,BMD更低的患者似乎更有优势,BMD可能是影响椎体骨水泥填充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病例的单、双侧经椎弓根手术人路的对比,探讨单、双侧经椎弓根手术人路对术后疗效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择自2009-03—2012—04采用单侧(单侧组)或双侧(双侧组)经椎弓根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OVCFs,其中单侧组46例,双侧组50例,统计2组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间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4.6个月,在住院天数、下地活动、VAS评分等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椎体高度和Cobb角,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数据比较,双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侧或双侧经椎弓根行PKP治疗OVCFs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在维持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方面.经双侧人路方法的疗效要优于单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强化术(椎体成形PVP和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强化术的171例患者,其中再发椎体骨折19例27个椎体(A组),未再发骨折152例作为对照(B组)。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16个月,平均13个月。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骨水泥注入量、测量椎体前缘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等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再次手术前、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结果 16个椎体发生在PVP术后相邻椎体(84.2%),其中9个椎体术后2个月内发生;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在A、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椎体强化术在再骨折术前、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再骨折发生具有一定危险因素,椎体强化术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应该加强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06-2013-11我院治疗的192个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242个椎体)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1.25 ml-5 ml)注射椎体成形术,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椎体高度、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率。结果 192例(242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完成PVP操作,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均匀对称,无穿刺并发症。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及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椎弓根入路小剂量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