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考标准,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MDCTA)在无创诊断老年肾动脉狭窄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经DSA证实的老年肾动脉狭窄相关疾病患者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5岁),于DSA术前行MDCTA前瞻性对照研究,观察MDCTA显示肾动脉狭窄的程度、位置、形态和数目等情况,并对不同病因所引起的肾动脉狭窄进行CT影像分析。结果:48例肾动脉狭窄相关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42例、大动脉炎1例、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1例、肾动脉纤维性肌性结构不良1例、肾动脉瘤1例、自发性肾动脉夹层1例和腹膜后肿瘤压迫1例。DSA证实狭窄肾动脉60支,均为主肾动脉,其中双侧26例,左侧5例,右侧3例。起始部狭窄48支,中部狭窄3支,全程狭窄9支。MDCTA显示血管狭窄65例,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8%,准确度为95.1%,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100%。狭窄程度MDCTA分级:0级36支,Ⅰ级20支,Ⅱ级29支,Ⅲ级11支,Ⅳ级5支;DSA分级:0级41支,Ⅰ级19支,Ⅱ级27支,Ⅲ级10支,Ⅳ级4支,两种检查方法评价肾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0.5805,P=0.965)。结论:MD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狭窄的位置、数目和形态,并精确评价其狭窄程度和鉴别肾动脉狭窄相关性疾病的病因,可作为老年肾动脉相关性疾病无创性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评价肾脏血流灌注的方法和价值,研究早期肝硬化时肾脏血流灌注的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对19例经B超、CT、血生化检验、肝穿刺等确诊为早期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硬化组)及17名体检者(正常组)行MSCT灌注扫描,描出其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并对比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I)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等灌注参数. 结果各病例CT灌注的TDC合乎数据分析要求,正常组的左肾皮质TDC呈迅速上升阶段、峰值、迅速下降阶段和相对缓慢下降或近似平衡期阶段,左肾皮质平均峰值达148.70 HU,到达峰值时间平均为10.53 s.左肾皮质BF为(367.77±39.50)ml·min-1·100 g-1,BV为(21.91±9.82)ml/100g,M1Tr为(3.91±0.72)s,TPP为(10.53±3.98)s.早期肝硬化组的左肾皮质TDC形态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改变,但TDC上升速度相对缓慢,波峰高度有所下降,早期肝硬化组皮质和髓质的BF值均低于正常组,其中皮质的BF下降明显,与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髓质的BF下降不明显,与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肝硬化组皮质和髓质的BV与正常组对比略有下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正常组对比,早期肝硬化组皮质、髓质的MTT和TPP略有延长,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可正确评价肾组织血流灌注变化,MSCT灌注扫描能反映早期肝硬化时肾脏的血液动力学及血流灌注的改变特点,能为临床提供早期肾损害信息,对临床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和正常人门静脉系统成像最佳扫描时间的差别,分析肝功能对成像时间的影响.方法 依受检者肝功能评定标准分为肝硬化Child-PughA级(A组,n=40)、Child-Pugh B级以上(B组,n=28)和对照组(n=28)3个大组,进一步将上述三大组依照所设定的延迟扫描时间各自再分为3 s、5 s、7 s、9 s四个时间亚组,表示在小剂量预注射法所获得的门静脉主干强化峰值时间的基础上分别延迟3 s、5 s、7 s、9 s启动正式扫描,各亚组7例或10例.分别测量门静脉主干及肝内门静脉细小分支与肝实质CT值差值(P-L1、P-L2)并对图像进行评分.结果 对照组中,3 s亚组的P-L1、P-L2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亚组;A组中5 s亚组P-L1、P-L2和图像质量评分最高;B组中7s亚组的P-L1和P-L2明显高于其他亚组,图像质量评分各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照组、A组和B组门静脉成像最佳扫描时间为在小剂量预注射法所测得门静脉主干强化峰值时间的基础上分别再延迟3 s、5 s和7 s.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变异肾动脉的特点及其与主肾动脉和对应肾脏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18例疑有肾血管性高血压或肾脏病变患者的64层螺旋CT血管影像资料,其中210例患者存在肾动脉变异(40.5%),主要观察变异肾动脉的特点及其与同侧主肾动脉的位置关系、双侧主肾动脉管径及肾脏结构形态的对比。结果:单侧肾动脉变异141例,占67.1%,双侧肾动脉变异69例,占32.9%;肾脏形态结构、位置异常178例,正常32例;变异侧主肾动脉管径小于无变异侧主肾动脉管径112例,占79.4%(112/141);195支变异肾动脉开口于腹主动脉,其与同侧主肾动脉距离范围为0~112mm,其中0~20mm共130支,占66.7%;高于同侧主肾动脉72支,占36.9%,低于同侧主肾动脉118支,占60.5%,与主肾动脉等高5支,占2.6%;入肾上极130支,入肾门113支,入肾下极100支;开口于腹主动脉的变异肾动脉起源于T12~L5椎体段范围,其中L1上缘至L2椎体下缘范围149支,占76.4%(149/195)。结论:64层螺旋CTA可直观、准确地显示变异肾动脉的起源、数目及其与相应主肾动脉、肾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SCT肾动脉成像(CTRA)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PhilipsBrilliance40层螺旋CT扫描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42例,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肾动脉,观察病变对邻近肾动脉分支的影响、肿瘤血管及类似肿瘤染色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观察肾动脉有无变异及其它病变。结果肾细胞癌(RCC)25例,其中14例可见邻近肾动脉分支受压,10例可见肾动脉受侵,6例可见1支或多支肿瘤供血动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6例,其中2例可见肾动脉分支受压,1例见供血动脉;肾囊肿患者11例,1例较大者压迫邻近肾动脉及其分支,无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显示。结论CTRA不仅有助于。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还能在显示肾动脉解剖及变异、健侧。肾动脉有无病变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是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肾动脉狭窄与肾动脉主干的形态学特征,特别是与肾动脉变异曲度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62例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36~78(52.64±16.32)岁]进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分别测量狭窄侧与非狭窄侧的肾动脉主干的平均管腔直径、管腔横截面积、长度、主干CT值、肾动脉主干强化CT值与腹主动脉强化CT值的比值(RA/AA)、肾皮质的平均强化CT值、最大曲度、肾动脉主干起点至最大曲度顶点的距离以及狭窄侧肾动脉主干起点至狭窄近端的距离。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肾动脉狭窄62支,对侧肾动脉正常62支,伴有斑块形成的肾动脉狭窄侧,其肾动脉走行的最大曲度(0.15±0.02)明显大于非狭窄侧(0.0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87,P<0.05),而狭窄侧与非狭窄侧的肾动脉主干的平均管腔直径、管腔横截面积、长度、肾动脉主干CT值、RA/AA、肾皮质的平均强化CT值分别为(5.39±0.53) mm、(20.52±7.22) mm2、(34.51±13.12) mm、 (349.54±51.23) HU、(94.25±3.46)%、(278.41±35.47) HU和(5.27±.062) mm、(18.97±5.05) mm2、 (35.27±14.74) mm、(353.31±54.37) HU、(93.46±3.62)%、(284.21±37.92) HU,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58、1.385、0.303、0.397、1.242、0.879,均P>0.05)。狭窄侧与非狭窄侧肾动脉主干起点至最大曲度顶点的距离分别为(9.62±1.34) cm和(9.79±1.47)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3,P>0.05)。狭窄侧肾动脉主干起点至狭窄近端的距离为(9.42±1.61) cm,与肾动脉起点至最大曲度顶点的距离[(9.62±1.34)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2,P>0.05)。 结论 CTA能够直接显示肾动脉水平的形态,其变异曲度与肾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MDCTA技术观察肾癌患者患侧肾动脉变异并评价其对根治性肾切除术操作的影响。方法:对109例临床诊断为肾癌的患者术前行CT三期增强扫描,并对动脉期CTA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并记录肾癌患侧变异肾动脉的发生并及可能影响根治性肾切除术的肾动脉因素。结果:肾癌患侧变异肾动脉的发生率为11.9%(13/109),表现为多支肾动脉84.6%(11/13)和过早分支23.1%(3/13),含混合型1例;副肾下极动脉最常见(71.4%),且其开口位置和走行变异较大,其中右侧副肾下极动脉开口位于主肾动脉下为(29.44±15.13)mm,约50%走行于下腔静脉前,50%走行于下腔静脉后;左侧副肾下极动脉开口位于主肾动脉下方(42.55±0.64)mm。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CTA图像可以充分显示肾癌患侧肾动脉变异情况,术前明确变异血管的存在及走行对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操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不同病变程度(肝纤维化病理分期S1~S4期和肝硬化Child-pugh A、B、C级)的肝脏形态学(如肝叶体积、轮廓等)、血流动力学(肝脏血流灌注、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外脏器(脾、肾脏、空腔脏器等)改变的CT评价,以期找出对肝硬化程度评价有较高价值的CT影像学诊断指标,提示多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成像及灌注成像技术能更早地发现及更准确地评价肝脏微循环的改变,在对肝硬化程度的评价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不同病变程度(肝纤维化病理分期S1~S4期和肝硬化Child-pugh A、B、C级)的肝脏形态学(如肝叶体积、轮廓等)、血流动力学(肝脏血流灌注、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外脏器(脾、肾脏、空腔脏器等)改变的CT评价,以期找出对肝硬化程度评价有较高价值的CT影像学诊断指标,提示多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成像及灌注成像技术能更早地发现及更准确地评价肝脏微循环的改变,在对肝硬化程度的评价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移植受体术前血管结构评价及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 对32例拟行肝移植的患者行三期血管成像扫描,重建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对获得的血管图像结合轴位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肝病患者中,无腹腔干1例,腹腔干硬化斑块致其狭窄3例,脾动脉增粗迂曲12例,脾动脉瘤2例,肝动脉(HA)变异7例;肝外门静脉(PV)栓塞3例,肝内门静脉栓塞2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例,肝内外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多发栓塞1例;32例中,肝静脉(HV)成像有诊断价值25例,其中下组肝静脉1例,HV显影差7例;32例中,显示正常下腔静脉30例,1例下腔静脉肝内段癌栓,1例下腔静脉内癌栓达右心房入口;32例肝病患者中,24例成功行肝移植,8例不适合移植手术,其中肝内癌瘤结节直径总和>8 cm者3例,多发广泛栓子1例,肝外转移4例(其中包括1例肝内癌瘤结节直径总和>8 cm者),1例MichelsⅧ型肝固有动脉纤细,直径<3 mm.结论 64排螺旋CT三期血管成像可准确、全面显示肝脏血管的结构变化,对筛选适宜手术的病例和对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肾动脉瘤(RA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临床疑诊RAA患者经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应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肾动脉瘤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6例均为单发,瘤体直径1.6~3.6cm。4例为囊状扩张,2例为梭形。多种图像与轴位图像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肾动脉瘤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对主肾动脉及肾段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256层螺旋C T和94例64层螺旋C T检查的肾动脉M SC T A图像,以C T原始横断位图像为基础,结合V R、M IP等重建图像对各级肾动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98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196条,主肾动脉及Ⅰ级、Ⅱ级皆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Ⅲ级分支显示率98.3%,Ⅳ级分支为90.2%,Ⅴ级分支为72.9%,Ⅵ级分支为30.9%。94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188条,其中主肾动脉及Ⅰ级皆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Ⅱ级分支显示率99.1%,Ⅲ级分支显示率90.3%,Ⅳ级分支为70.2%,Ⅴ级分支为4.8%,Ⅵ级分支为0%,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37±0.177)分和(3.965±0.189)分,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256层螺旋C T血管造影显著提高了肾动脉图像质量,特别是对肾段动脉的显示,从而为临床诊断肾段动脉狭窄和了解肾肿瘤分支血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MSCTA)和三维重建(3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患者的肝动脉进行了MSCTA成像,其中肝细胞癌22例,肝血管瘤12例,肝转移瘤12例,肝脏AVM1例,局灶结节样增生1例,肝内胆管腺瘤1例,同期15例肝癌患者行常规肝脏血管造影(DSA)与其对照。结果:MSCTA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肝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其变异,与常规血管造影无明显差别,同时还能很好地显示肝脏病变的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结论:MSCTA可以较好地显示腹主动脉和肝动脉较大分支处的复杂的解剖关系及变异,与常规血管造影相吻合,同时由于其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640层CT肝灌注容积数据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肝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肝功正常(A组)和50例肝硬化患者(B组:Child-Pugh A级25例;C组:Child-Pugh B级25例)行640层CT肝灌注检查,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达峰值时间(TTP)、峰值(PV)及门静脉与肝脏密度差的最大值(P-L).选取主动脉峰值期的容积数据进行肝动脉血管成像;采用P-L值最大的1期及3期容积数据对门静脉进行单期和多期融合成像,并对比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结果:三组间主动脉TTP和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的TTP较对照组长,PV及P-L值下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除A与B组间门脉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3个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可显示肝动脉3级分支.门脉多期融合成像质量优于单期成像(P<0.05),A组可显示3~4级门静脉分支,B和C组可显示1~3级门静脉分支.结论:利用640层CT全肝灌注成像容积数据进行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动脉和门静脉,有助于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5.
医源性肾出血是肾脏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能够对肾动脉病灶、出血责任血管等进行综合评价,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在简述肾血管解剖、医源性操作与肾出血的基础上,从肾相关手术前(风险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早期出血、延迟性出血和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医源性肾出血的影像表现等方面,综述MSCTA在医源性肾出血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6.
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 采用单层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 ,研究肝硬化程度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 2 7例肝硬化患者及 13例对照者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 ,绘制感兴趣区时间 密度曲线 ,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为 (0 2 82 3± 0 0 96 9)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为 (1 1788± 0 4 0 0 4 )ml·min-1·ml-1,总肝血流量为 (1 4 5 6 3± 0 4 4 39)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为 (19 73± 5 81) %。肝硬化程度不同时 ,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脏总血流量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变化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ChildA、B级患者肝动脉灌注量 [(0 16 85± 0 10 6 8)ml·min-1·ml-1,(0 192 1± 0 0 986 )ml·min-1·ml-1]降低 ,而ChildC级患者肝动脉灌注量 [(0 30 72± 0 114 5 )ml·min-1·ml-1]比ChildA、B级患者增加 ,肝动脉灌注指数 [(37 4 8± 16 6 5 ) % ]也增加。ChildB、C级患者门静脉灌注量 [(0 6 331± 0 2 0 70 )ml·min-1·ml-1,(0 5 70 2± 0 35 6 2 )ml·min-1·ml-1]及总肝血流量 [(0 82 5 2± 0 2 95 2 )ml·min-1·ml-1,(0 8774± 0 4 118)ml·min-1·ml-1]下降。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变速注射条件下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对10名健康自愿者行腹主动脉(右侧膈顶水平层面)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取得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得到触发扫描的理论阈值。将80例临床疑有肾动脉病变的患者按随机分类法分成两个使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法组(A组、B组),每组40例,而后行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并记录每公斤体重对比剂用量。每组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进行比较;所得图像按优、良、差3级进行评价。结果 B组对比剂用量较A组减少约0.51ml/kg体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8.231,P<0.01)。两组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均>200HU,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显像在两组病例中均能达到优或良,合计优良率均为100%(40/40),图像评分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变速注射条件下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获得满意的肾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18.
林丽萍  尹化斌  庄玉忠  孟凡华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21-1124
目的:探讨优化肝硬化患者16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延迟时间。方法:3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A(Child A级15例)、B两组(Child B级12例和Child C级3例),采用Smart Prep技术测定小剂量、常规剂量扫描时门静脉的强化峰值时间,比较差异。2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C、D两组,分别根据小剂量预注射和经验延迟(55~65s)确定延迟时间,比较两组门静脉成像质量。结果:常规剂量门静脉成像时,A、B组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分别为52.07s、54.33s(P=0.098),比小剂量门静脉峰值时间延迟7.93s、8.20s(P=0.701)。C、D组门静脉-肝脏最大密度差分别为67.27HU,46.18HU(P=0.000),通过MIP后处理显示的肝内门静脉分支积分分别为4.83、3.85(P=0.023),血管轮廓边缘积分分别为3.33、2.5(P=0.023)。结论: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ml/s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成像延迟时间为小剂量预注射峰值时间延迟8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