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组胺球蛋白联合口服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采用组胺球蛋白穴位注射联合口服西替利嗪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25%,对照组有效率53.33%,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组胺球蛋白联合口服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祁新喜 《吉林医学》2010,(24):4144-414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医院皮肤科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用西药氯雷他定片10mg,1次/d、雷尼替丁胶囊150mg,2次/d。治疗组在此治疗方法基础上加服玉屏风散加味。结果:两组服药12周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抗组胺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组胺药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铵与西替利嗪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10mg 1次/d,治疗组加肌注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2mg 1次/d,2组连续用药4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86.36%,对照组有效率达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复方甘草酸铵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与抗组胺药西替利嗪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增抗宁口服液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患者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天1次,每次10mg,增抗宁口服液,每日4次,每次10ml;对照组54例患者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天1次,每次10mg。两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75.93%;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55.56%。治疗组与对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4.974,P=0.026)。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嗜睡,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5,P=0.814)。结论: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增抗宁口服液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安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匹多莫得与抗组胺药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取匹多莫德与抗组胺药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独采取抗组胺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0%,对照组为73.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匹多莫德与抗组胺药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舰船员慢性荨麻疹发病与马拉色菌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舰船员慢性荨麻疹患者及45例健康者进行真菌学比较研究。将马拉色菌阳性的8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单用抗组胺药,B组用抗组胺药联合2%酮康唑洗剂治疗。结果舰船员慢性荨麻疹患者皮肤马拉色菌带菌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治疗观察组于治疗结束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6~8周后,B组疗效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B组真菌学检查马拉色菌转阴率高于A组(P<0.01)。结论舰船员慢性荨麻疹与皮肤马拉色菌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抗真菌治疗能提高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斯奇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斯奇康注射液2ml,隔日1次肌肉注射,9次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同时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每天1次,连用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χ2=5.17,P<0.05。结论斯奇康治疗慢性荨麻疹优于单独用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8.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病因复杂,治疗十分棘手.2007年1~12月我院应用依巴斯汀与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共100例,并与单用赛庚定治疗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慢性特发性荨麻疹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15~60岁,平均34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9个月.治疗前4周内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1周内未服用过抗组胺药.无严重心、肺、肾等系统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以及正在服用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者不入选.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依巴斯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组(联合组)50例和单用赛庚定(对照组)50例,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均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单纯抗组胺、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抗组胺+免疫调节剂、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免疫调节剂4种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A组(抗组胺):曲普利啶胶囊2.5mg,每天2次,脑益嗪片25mg,每天3次,雷尼替丁胶囊0.15g,每天2次,连续1个月。B组(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A组疗法+抗幽门螺杆菌“三联7日疗法”(即灭滴灵片0.4g,每天3次,阿莫西林胶囊0.5g,每天3次,奥美拉唑片20mg,每天2次,连续7天)。C组(抗组胺+免疫调节剂):A组疗法+斯奇康注射液2ml,肌注,隔天1次,连用30天。D组(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免疫调节剂):各种药的用法用量同上。每周随诊1次,疗程结束后继续随诊2周。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B、C、D组(P<0.05或0.01),D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C组(P均<0.05),但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及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按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予以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咪唑斯汀缓释片口服10 mg,每日1次。对照组予以依匹斯汀,每晚口服l片,每片10 mg,睡前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风团消失时间、疗程后1个月复发频次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咪唑斯汀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可以从抗组胺和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方面协同发挥治疗作用,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搏通与国产卡托普利的降压效果、顺应性、坚持治疗率及价—效关系。方法对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92例,随机、单盲分为开搏通(A)组、卡托普利(B)组,分别从小剂量单药开始,效果不佳者浅增量,仍不佳者加服双氢克尿噻至目标血压,分别计算单药降压有效的平均用量,观察两组降压效果、顺应性、坚持治疗率,并做价—效分析。结果两组降压效果,单药降压有效率、药物顺应性均无明显差异,卡托普利用量较大,为开搏通的2.8倍,按平均剂量计算费用,A组5.29元/d,B组0.36元/d。B组的坚持治疗率高于A组(82.6%对73.9%)。结论开搏通与卡托普利降压效果、顺应性无差别,两者只有量的差别为1:2.8,卡托普利价格便宜,易被病人接受,有较高的坚持治疗率。所以采用国产卡托普利的总体效益大于开搏通,并可节省药费、降低病人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需单肺通气(OLV)的胸科手术中不同吸气末停顿(EIP)及吸呼比对患者呼吸功能的 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择期行胸科手术OLV 患者6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OLV 吸呼比1 ∶ 2 组(A 组) 和OLV 吸呼比1 ∶ 1 组(B 组),每组30 例。将两组根据吸气末停顿设置的不同分别随机分为2 个亚组,即 OLV 后吸呼比1 ∶ 2,吸气末停顿0%、10%、20% 先后通气30 min 组(A1 组);吸气末停顿0%、20%、10% 先后通气30 min 组(A2 组);OLV 后吸呼比1 ∶ 1,吸气末停顿0%、10%、20% 先后通气30 min 组(B1 组); 吸气末停顿0%、20%、10% 先后通气30 min 组(B2 组)。每组15 例。分别于OLV 前(T1)、OLV 后30 min(T2)、 60 min(T3)、90 min(T4)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并采集动脉及中心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结果 在A 组与B 组中,吸气末停顿20% 与吸气末停顿0%、10% 比较,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死 腔率降低(P <0.05)。B 组在联合吸气末停顿0%、10%、20% 时与A 组比较,患者气道压峰值、平台压降低,肺顺 应性提高(P <0.05)。结论 对胸科手术OLV 患者,吸气末停顿20% 有利于二氧化碳交换,减少死腔率;吸 呼比1 ∶ 1 可降低气道压,提高肺动态顺应性。两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种化疗方案诱导联合同期放化治疗鼻咽癌的依从率、毒副作用和近期疗效。评价2种化疗方案在该治疗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化疗方案:CbF组36例.卡铂50mg/m^2第1—5天,5-氟尿嘧啶750mg/m^2第1~5天;PF组38例,顺铂20mg/m^2第1~5天.5-氟尿嘧啶750mg/m^2第1~5天,均为每3周重复,共3个周期,于放疗前第1周给予第1周期诱导化疗。放疗方案:采用鼻咽癌常规放疗标准方案,应用10MV.X和10MeV-β或12MeV-β外照射,NPTD64~80Gy、颈淋巴结(4-)TD64—70Gy、颈淋巴结(-)TD40~50Gy,2Gy/次,5次/周。结果:第2、3周期化疗依从率,CbF组:77.8%和16.7%(P=0.00),PF组:84.2%和42.1%(P=0.00)。且组间比较P=0.48和P=0.03;鼻咽、颈淋巴结(+)的实际照射时间和理论照射时间,CbF组:(56±5)d和(52±2)d(P=0.00)、(46±6)d和(42±4)d(P=0.00),PF组:(534-6)d和(50.4-3)d(P=0.07)、(42±5)d和(42±3)d(P=0.97);3度以上毒副作用:CbF组与PF组口腔、咽黏膜反应分别为63.9%和13.2%(P=0.00),放射性皮炎、骨髓抑制、胃肠反应、肝肾功能毒性比较均为P〉0.05。近期疗效:CBF组和PF组的鼻咽肿瘤、颈淋巴结(+)的CR率分别为86.11%和89.47%(P=0.93)、77.78%和90.00%(P=0.37),但TD≤50Gy阶段,颈淋巴结(+)的CR率分别为36.66%和11.11%(P=0.03)。放化疗后CbF组和PF组患者中位随诊17个月局部区域残留、复发及远处转移率比较均相似(P〉0.05)。结论:CbF和PF化疗方案在该治疗模式的化疗依从性差,但具有高度肿瘤完全消退率。化、放疗依从性、毒副作用和近期疗效PF组显示出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口服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药物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25~55岁的慢性乙肝住院患者200例,根据服药依从性评分,将其中服药依从性差的12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除进行医院常规管理外,实施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定期随访。结果:干预组患者对口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可提高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依从性水平,从而提高其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包含尿道灌注的综合治疗方案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门诊前列腺炎患者,年龄17-45岁,病程2-9年,均有下腹、会阴疼痛,排尿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前列腺液(EPS)常规白细胞异常或细菌培养阳性。符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制定的前列腺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含尿道灌注)和对照组(B组,无尿道灌注)。经过2周洗脱后作综合治疗,对A组与B组作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69例,治愈率85%;随访一年复发7例,复发率占10.10%。对照组治愈16例,治愈率20.25%;随访一年复发6例,复发率37.50%。结论:对慢性前列腺炎,含尿道灌注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或延缓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于本院妇产科住院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A组采用常规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B组采用人性化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良情绪改善情况及满意度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的治疗依从性及不良情绪改善情况均优于A组,患者的满意率也高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好,也较受欢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突入膀胱的患者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选取302例在我院就诊并被确诊为BPH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根据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部分长度(IPP),将全部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IPP≥1.0 cm组,共136例;B组:<1.0 cm,共166例.对比分析2组的检查结果.结果 A组中膀胱出口梗阻(94.1%)、逼尿肌不稳定(55.9%)、低顺应性发生率(41.2%)明显高于B组(75.3%、30.7%、16.9%),A组中最大尿流率[(5.02±1.76) ml/s]明显低于B组[(8.36 ±2.54) ml/s].结论 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的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道尿肌不稳定(DI)、低顺应性膀胱明显,应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七氟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在小儿包皮环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包皮环切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A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B组),每组20例。观察两组患儿从麻醉开始到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时诱导顺从性、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儿能较好接受麻醉,麻醉起效快、苏醒时间短,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苏醒快、不良反应少的优点,能较好地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手术。  相似文献   

19.
杨宏仁  金智敏 《医学文选》2000,19(3):280-282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56例高血压(B组)治疗6个月,并与硝苯地平(N组60例)对照。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和94.3%,达有效治疗者分别为86.5%和81.1%;两组对血糖、血脂和尿酸代谢均无不利影响。苯那普利服药方便,依从性好,不影响心率、并使8例肌酐轻度升高者均有下降。其中4例降至正常。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咳嗽,发生率12.5%其中4例(7.7%)不能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控缓释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联合即释吗啡片不同方法给药治疗骨性癌痛的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及价效比。方法:自2002年4月至2005年4月,共150例骨性癌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q12 h/24 h,必要时加用即释吗啡(5-10 mg);B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q12 h/24 h)+即释吗啡5-10 mg q4 h,必要时加用即释吗啡22.5-5 mg,次日吗啡每4 h量=前日吗啡总量/6;两组日用吗啡总量≥60 mg时,均用等量控缓释吗啡替代,必要时另加即释吗啡5-10 mg。两组均用胃复安及缓泻剂预防呕吐及便秘,同时作生活方式指导,预防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连续观察2周。结果: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两组的疼痛强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两组疼痛完全缓解率、疼痛部分缓解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阿片剂量和平均阿片价格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两组依从性分别为:98.9%和84.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程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上两种给药方法均是治疗骨性癌痛的有效方法,而口服双氯芬酸钠(75 mg,q12 h/24 h)+即释吗啡(5-10 mg,必要时),是一种安全、有效、低成本、高依从性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2周观察,未发现与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相关的严重副反应,但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