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肠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多因素疾病,目前神经和胃肠激素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甚受关注。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IBS等疾病腹泻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选取IBS腹泻型患者21例,糖尿病腹泻患者1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腹泻患者1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5例,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16名。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法测定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浆ET和NO代谢产物NO2^-/NO3^-的含量变化。结果:IBS和糖尿病患者的发作期血浆ET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IBS患者的发作期血浆N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患者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BS患者的缓解期ET、NO含量较发作期显著降低(P<0.05),其他腹泻患者则无此改变。结论:ET可诱发IBS患者肠道高反应性,ET/NO平衡失调可能是诱发和加重IB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肥大细胞(MC)的变化及其在IB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0例腹泻型IBS患者、22例便秘型IBS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取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行SP、VIP免疫组化染色和MC计数。结果:IBS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增粗,阳性增强(P〈0.05)。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回盲部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回盲部黏膜MC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低于回盲部(P〈0.01)。结论:SP、VIP和MC在IBS的发病中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消化间期MMC不同时相的生长抑素、P物质、胃动素、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探讨激素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例健康对照及17例IBS患者(8例腹泻型、9例便秘型)用灌注式小肠测压管监测1-2个MMC周期,在Ⅰ、Ⅱ、Ⅲ相分别采血样检测生长抑素、P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二者的临床症状调查分别已有文献报道,但FD合并IBS的临床症状调查资料少见报道。2005年5~11月,我们对84例FD合并IBS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黏膜肥大细胞(MC)密度和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的关系。方法在内镜下钳取结肠黏膜活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肥大细胞定量分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对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亚型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BS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黏膜固有层MC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同一结肠部位MC密度腹泻型IBS较便秘型IBS患者高(P〈0.01);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与正常组比较。腹泻型IBS下降(P〈0.01),而便秘型增高(P〈0.01)。结论结肠黏膜MC密度和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与IBS及其亚型密切相关,可能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过去曾有报道,远端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增加和功能增强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关系密切,但肥大细胞在小肠内的情况尚无定论。近期Gut上的一篇文章报道了小肠肥大细胞活性和IBS关系的文章。该研究通过Watson胶囊内镜获取20例以腹泻为主的IBS(D-IBS)患者的空肠黏膜活组织标本及肠液,同时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对照组为14例健康志愿者。在相同的心理应激(Holmes-Rahe标准)和抑郁(Beck标准)情况下,比较D—IB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间的不同,并用组织标本HE染色,镜下计数淋巴细胞以评价炎症反应程度,以CD117(c-kit)为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向虹 《胃肠病学》2011,16(11):696-698
目前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抗抑郁药在治疗IBS中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本文就近年抗抑郁药治疗IB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窦十二指肠移行性复合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的胃窦十二指肠移行性复合波 (MMC)变化 ,并分析其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2 0名健康对照者及 17例IBS患者 (8例腹泻型 ,9例便秘型 )禁食 6h以上 ,用瑞典CTD公司生产的灌注式小肠测压管记录至少 2个完整的MMC周期 ,之后给每位受试者服标准餐 ,用餐时间为 15~ 30min ,继续观察餐后波 1~ 2h。结果 腹泻型IBS患者消化间期MMC周期短、Ⅲ相波幅高、时程长 ,便秘型IBS患者MMC周期长、时程短。IBS患者MMCⅡ相小肠离散丛集簇(DCC)波的时程延长 ,但腹泻组与便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IBS腹泻组的Ⅱ、Ⅲ相的运动指数高于便秘组和对照组。进餐后IBS患者小肠运动形式无明显改变。结论 IBS患者消化间期MMC的各相时程及波幅异常与IBS症状密切相关 ,DCC可能与IBS腹泻、便秘症状发生的关系较小 ,IBS患者餐后胃肠运动无明显异常 ,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有待今后增加例数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科门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分析IBS及其亚型之间的临床症状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分析IBS患者及其亚型之间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对2005年8月~2006年5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行结肠镜检查的连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按罗马Ⅱ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统计其中所有IBS患者并进行分型.分析IBS的症状特点并比较三亚型之间临床症状的差异。结果:578例IBS中便秘型IBS(C—IBS)250例(43-3%),腹泻型IBS(D.IBS)290例(50.2%),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IBS)38例(6.6%);其中男251例(43.4%),女327例(56.6%)。C—IBS和A—IBS与D—IBS相比,女性发病为多(P值分别为0.000、0.003);IBS患者在40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40岁之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三型IBS患者之间肠道症状中腹痛、腹胀、便后腹部症状缓解以及大便不尽感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型IBS均以下腹痛发生率最高。578例IBS患者中有上消化道症状者有316例(54.7%);三型IBS患者之间恶心、食欲下降、早饱、反酸和烧心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三型IBS的临床症状各有特点.上下消化道症状重叠在IBS患者中常见。临床上注意细致区分这些症状特点有助于疾病的初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直肠内冷、温两种不同温度扩张试验的反应,以探讨IBS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门诊随机选择腹泻型IBS(D—IBS)21例,便秘型IBS(C—IBS)15例,对照者33例,随机应用冷刺激(3℃水)或温刺激(35℃水)进行球囊灌注扩张,记录诱发受试对象产生便意和腹痛时的球囊内容量及压力。结果①无论予以冷、温何种刺激,D—IBS患者及C—IBS患者便意容量阈值(DSVT)及腹痛容量阈值(APVT)较对照者均明显降低,其中在D—IBS患者又稍低于C—IBS患者,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两种刺激下虽然在D—IBS患者及C—IBS患者中便意压力阈值(DSPT)及腹痛压力阈值(APPT)均较对照者稍低,但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在D—IBS患者中,予以冷刺激后患者便意容量阈值(DSVT)及便意压力阈值(DSPT)均较温刺激时明显升高,而对于腹痛容量阈值(APVT)及腹痛压力阈值(APPT)影响不明显;在C—IBS患者中,予以冷刺激后,患者便意容量阈值(DSVT)明显升高,但便意压力阈值(DSPT)无明显变化,而对于腹痛容量阈值(APVT)及腹痛压力阈值(APPT)影响不明显;在对照者中,虽然予以冷刺激后便意及腹痛容量及压力阈值均较温刺激时稍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③IBS患者较对照者的容量/压力比值普遍降低,但D-IBS组与C—IBS组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IBS患者中,无论D—IBS还是C—IBS,予以冷刺激后。诱发患者产生便意所需的球囊内容量/压力比值明显升高,而对于腹痛的产生影响不明显;在对照者两种温度刺激诱发出受试对象产生便意及腹痛的球囊内容量/压力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IBS患者较对照者的内脏敏感性明显增高。②直肠内温度变化对IBS患者的非伤害性内脏感觉的产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伤害性内脏感觉的产生影响不明显。③IBS患者的直肠顺应性减低。  相似文献   

11.
潘国宗 《胃肠病学》2006,11(6):321-32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异常为特征的肠功能紊乱.属常见病。但由于其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明了,对本病的防治缺乏足够有效的方法。过去一直认为本病是一种胃肠神经官能症、胃肠动力紊乱或内脏感觉异常。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病因。1997年.英国学者Neal等对544例急性胃肠炎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感染后6个月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为25%.致病细菌主要为弯曲茵(64.1%)和沙门茵(30.5%),提出了感染后IBS(postinfective IBS,PI—IBS)的概念。但这仅限于西方国家的研究。印度学者对伴有溶组织阿米巴肠道感染的IBS患者进行观察.鉴于根除阿米巴不能降低IBS症状的积分.因而推论感染与IBS不具有相关性闭。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小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移行性复合运动(MMC)与健康人相比是否有差异及IBS患者离散性丛集波(DCC)与腹痛是否有关.同时改进目前胃肠运动的监测方法 .方法 采用16导水灌注测压导管对16例便秘型IBS(IBS-C)患者、18例腹泻型IBS(IBS-D)患者、1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MMC的监测.结果 IBS-C[(127.5±25.5)min]及IBS-D患者[(74.5±18.7)min]MMC周期持续时间与健康对照组[(87.5±24.2)min]相比存在显著不同(P值均<0.001).与健康对照者相比,IBS-C患者MMC Ⅲ相波幅及传播速度显著降低[(39.8±11.7)mm Hg比(61.1±14.1)mm Hg,P<0.001,1 mm Hg=0.133 kPa;(1.8±0.9)cm/min比(2.6±0.8)cm/min,P<0.01];而IBS-D患者MMC Ⅲ相波幅[(69.7±20.5)mm Hg]升高,MMC Ⅲ相传播速度[(4.1±2.5)cm/min]显著加快.IBS-C、IBS-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MMC Ⅱ相DCC发生率分别为87.5%,88.8%,83.3%,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BS-C及IBS-D患者MMC Ⅲ相波中断、传导障碍等异常现象发生率分别为68.8%、66.7%,且只在空肠部位观察到,而健康人中未见到该异常.结论 (1)IBS-C、IBS-D患者的MMC与健康人相比有明显差异,提示MMC运动异常是IBS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而且IBS患者空肠部位MMCⅢ相波的变化可能是IBS重要的胃肠道运动异常.(2)DCC与IBS患者腹痛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衡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不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调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目的:研究IBS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8、IL-13的表达。方法:选取42例IBS患者和20名对照者,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IL-6、IL-18、IL-1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组血浆IL-6和IL-18水平、便秘型IBS组血浆IL-18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腹泻型和便秘型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染后IBS(pIBS)组血浆IL-6、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IBS组和非p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IBS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感染因素影响了腹泻型IBS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促炎细胞因子可作为IBS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常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FD).但目前国内关于重叠症状对IBS影响的报道并不多见。目的:研究IBS重叠F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生活质量、内脏敏感性和焦虑程度。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3月上海瑞金医院的71例IBS患者,其中31例重叠FD,并以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受试者的胃肠道症状评估量表(GSRS)、IBS-生活质量量表(QOL)、内脏敏感指数量表(VS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单纯IBS组和IBS重叠FD组四项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外VSI评分,IBS重叠FD组其余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纯IBS组(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单纯IBS—D组相比,IBS—D—FD组的IBS—QOL评分显著升高(P〈0.05):IBS—C—FD组GSRS评分、IBS.QOL评分和SAS评分显著高于单纯IBS—D组和单纯IBS—C组(P〈0.05)。结论:IBS重叠FD患者较单纯IBS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更严重.生活质量更差,焦虑症状更严重.但两者的内脏敏感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器质性肠功能紊乱疾病,门诊患者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较多见。我院门诊应用肠道活菌制剂聚克胶囊配合舒丽启能治疗D—IBS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背景:流行病学调查示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症状发作与饮食相关。目的:调查诱发或加重IBS症状的饮食因素,了解饮食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以探讨IBS患者自行饮食调整的策略。方法:采用问卷方式调查IBS患者症状发作与饮食的关系以及症状发作时的应对策略。结果:共纳入58例IBS患者,其中腹泻型IBS(IBS-D)占84.5%。每例患者有(5.50±3.37)个食物诱因,最常见的10种诱发和(或)加重IBS症状的食物为冷食(66.7%)、辛辣饮食(61.1%)、生食(53.7%)、油腻饮食(53.7%)、奶制品(不包括酸奶)(37.0%)、水果(33.3%)、酒(29.6%)、葱或韭菜(24.1%)、肉类(22.2%)和酸奶(16.7%)。IBS患者缓解症状最常用的手段为选择性食物剔除(55.2%),其中最常被剔除的食物/饮食习惯是辛辣饮食(79.5%),其次是冷食(77.3%)、生食(65.9%)、油腻饮食(56.8%)、肉类(31.8%)和奶制品(27.3%)。结论:IBS症状的发作和缓解与饮食密切相关,了解IBS患者症状发作与饮食的关系,对制定IBS患者的饮食调整策略,有效防治IB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陆达海 《内科》2007,2(2):276-27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但已有诸多证据表明,50%-80%的IBS患者存在有肠道菌群失调。尽管IBS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清楚,但是,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菌群失调参与了IBS的病理生理过程,IBS的某些临床表现与肠道菌群失调直接相关,而且,应用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后,可使IBS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本文就微生态制剂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IBS的主要症状是腹胀、腹痛和大便习惯改变,这些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的表现相似。我们应用氢呼气试验(hydrogen breath test,HBT)检测31例IBS患者,旨在研究SIBO与IBS的关系及应用抗生素根除SIBO能否改善IBS患者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乙状结肠移行性运动与胃肠肽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TL)的关系,探讨CCK、MTL对IBS患者乙状结肠动力的调节作用。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C—IBS)IBS患者各20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组15名(男7名、女8名),分别采用毛细管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状态下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及占记录时间百分比;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和乙状结肠黏膜CCK、MTL的含量,结果 D—IBS组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显著高于C—IBS组和健康组(P〈0,05),D—IBS组血浆MTL、CCK浓度显著高于C—IBS组和健康组(P〈0.01),黏膜MTL显著高于C—IBS组和健康组(P〈0.01)。IBS患者乙状结肠移行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与血浆或黏膜CCK、MTL分别呈正相关(P〈0.05)。结论 IBS患者乙状结肠移行性运动可能受血浆CCK、黏膜和血浆MTL浓度相关的正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食物不耐受(FI)是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和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IBS患者的FI与肠道低度炎症反应有关。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s)饮食可改善IBS症状,为探寻IB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FI在IBS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