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开颅脑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后甘露醇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sTBI开颅术后患者行持续ICP监测,根据ICP数值作个体化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21例开颅术后患者的甘露醇应用时间和计量、术后并发症、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及计量较对照组低,监测组术后总并发症(迟发性脑血肿、大面积脑梗塞、弥漫性脑肿胀、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监测组GOS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动态ICP监测能及时反应sTBI开颅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精准降颅压治疗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sTBI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影响。 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重型TBI患者45例,根据GCS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型TBI组(GCS评分6~8分,26例)与特重型TBI组(GCS评分3~5分,19例),观察2组镇静镇痛下及撤除镇静镇痛/唤醒下ICP值波动情况。 结果特重型TBI患者在镇静镇痛前后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TBI患者撤除镇静镇痛/唤醒后,ICP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镇痛镇静与重型TBI开颅术后颅内压力波动有显著相关性,使用镇静镇痛可获得安全、平稳的ICP。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在颅脑损伤(TBI)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0月手术治疗的80例TBI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术后ICP动态监测和ICP专科护理。结果 出院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45.0%,18/40;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2.5%,9/40;P<0.05)。结论 TBI患儿术后动态ICP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更有利于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影像学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术,并予持续颅内压监测,记录颅内压值(ICP)。观察手术前后头颅CT环池分级,Ⅰ级:环池完全闭塞;Ⅱ级:0.1~1.0 mm;Ⅲ级:1.1~2.0 mm;Ⅳ级:2.0 mm。并在术后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GOS评分5~4分者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1分者为预后不良组。分析环池分级、ICP及GO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前环池分级与预后无相关性,其开颅术后环池分级与ICPct存在负相关性,环池分级越低者的ICPct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池分级、ICP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开颅术后ICP72 h水平与患者GOS评分的相关性最强。预后不良组的ICP72 h值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ICP72 h预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最佳临界点为21 mmHg,具有很强的预测价值。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的CT环池分级可反映其ICP水平,评估预后;ICP监测的作用优于环池分级,术后ICP72 h是较好的预后预测指标。将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治疗中,可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如何控制血压.方法 对与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同时对每例患者行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连续监测7 d,同时监测术后1、3、7、14 d行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值.结果 开颅术对于血肿量>50 ml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6月后ADL分级)与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比较有显著差异;另外术后1 d、3 d、7 d、14 d的TCD参数结果分析,开颅术对于缓解颅内压力、改善脑血流优于钻孔引流组.对所有患者术后ICP、MAP监测能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结论 对于血肿量>50 ml患者应选择开颅手术.对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应常规进行ICP、MAP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 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急性期总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寿命年费用及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结果 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的比例为28.0%.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非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2.2%(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ICP监测的患者死亡风险仅为非ICP监测患者的0.32倍(95% CI,0.19,0.5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ICP监测可使病死率下降15.5%,但平均多耗费住院费用69 620元(P<0.001);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5 995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2 236元(P<0.001);行ICP监测的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11 558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3 938元(P<0.001).结论 我国重型TBI行ICP监测的比例仍较低,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但却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术中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中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术中ICP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较好组(GOS 4 ~5分)和较差组(GOS1 ~3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中ICP的波动规律及其对手术操作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间手术初始、去除骨瓣后及关颅术后的ICP均值以及两组各步骤间ICP波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中ICP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视神经鞘直径(ONSD)与颅内压(ICP)的相互关系,评价ONSD推测ICP变化情况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数据,通过重建头部薄层CT来测量球后ONSD,采用有创ICP传感器监测颅内压等临床数据;患者数据按手术类型分类为开颅手术组和单纯ICP组,分别应用线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ONSD与ICP相关性及ONSD的评价效能。结果 48例患者平均ONSD=6.6mm(SD 0.5 4),平均ICP=12mmHg(SD6.5),ONSD与ICP呈明显线性相关性,其中手术组的线性关系更加明显,AUC=0.964,cutoff=7.1 mm,敏感性=100%,特异性=8 9%,P0.0 0 1,ONSD用于推测ICP效能较高,有统计学意义;而ICP组两者间无明显线性相关性。结论急性重症颅脑创伤开颅术后患者ONSD与ICP线性关系明显,可通过ONSD是否大于7.1 mm来推测ICP20 mm Hg,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经硬膜下引流管监测颅内压(ICP)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前瞻性选择开颅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术中将ICP监测探头置入脑室并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连续监护1周(金标准);同时,应用液压耦合装置经术后留置硬膜下引流管测量ICP(硬膜下法)。结果 56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34±5.41)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4.96±5.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去骨瓣减压术25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76±5.14)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4.68±4.71)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去骨瓣31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00±5.66)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5.03±5.80)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硬膜下法测得的ICP与金标准的差值为(1.6±2.1)mmHg;两种方法测得的ICP呈明显正相关(r=0.892,P<0.001)。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1.78%)、颅内少量出血1例(1.78%)。结论 与脑室ICP监测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指导实施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时机对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ICP监测组选择53例颅内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患者入院后行ICP监测,根据ICP选择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手术时机;对照组选择75例既往3 a内CT诊断颅内多发脑挫裂伤,行有限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对出院后6~12个月随访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 将45例头颅CT诊断为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入院后即行颅内压(ICP)监测,依据ICP初始值确定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分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对开颅手术者术前及术后ICP值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 45例中33例ICP初始值>35 mmHg,其中31例行开颅手术,1例因ICP过高放弃手术,1例经甘露醇脱水后ICP稳定在30mmHg以下而行保守治疗,死亡1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2例,中残2例,良好8例;初始ICP> 25~ 35mmHg者6例,其中3例行开颅手术,植物生存1例,中残1例,良好4例;初始ICP15 ~ 25mmHg者6例,均保守治疗,植物生存1例,良好5例.开颅前后ICP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据ICP初始值,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可以分为重度颅高压型( ICP> 35mmHg),中度颅高压型(ICP> 25 ~ 35mmHg),轻度颅高压型(ICP15 ~ 25mmHg);早期ICP监测对指导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下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收集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6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瞳孔直径及GCS评分、受伤-开颅间隔、改良CT计分及持续ICP及其对预后的影响,预后以6个月内GOS评分判断。结果预后良好组(GOS 4~5分)7例,预后不良组(GOS 1~3分)9例。两组间在术前改良CT计分、初始ICP、关颅缝皮后ICP、术后24hICP、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直径、受伤-开颅间隔时间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改良CT计分、持续ICP监测在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中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可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ICP优于改良CT计分、瞳孔变化、GCS评分,ICP与预后存在负相关;改良CT计分可反应ICP水平;二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合并脑疝患者显微血肿清除术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96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的平均出血量(85.3 ± 12.4)mL,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5.7±2.3)分;均行开颅显微血肿清除术及...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TBI)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继发颅内亚(ICP)增高和脑缺血缺氧严重影响TBI病人的预后。与单纯ICP监测相比,ICP联合脑氧监测可更好地评估病人脑血流灌注及脑组织氧合情况,能为矫正病人脑氧代谢失衡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本文将简述TBI继发ICP增高和脑缺血缺氧的机制,并就近年来ICP监测和脑氧监测在TBI病人诊疗中单独及联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BI病人的临床诊治及神经多模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结合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可行性。方法选取5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进行无创颅内压监测,分析其治疗后的压力变化及疗效。结果术后存活53例,存活率96.3%,死亡2例。存活者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Ⅰ级7例,Ⅱ级29例,Ⅲ级12例,Ⅳ级3例,Ⅴ级2例。术后ICP在24~48h内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镜手术结合无创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清除血肿,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病后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颅内压(ICP)监测联合颅内血肿穿刺在严重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前应用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严重H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YL-1型针快速颅内血肿穿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1),单纯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2),ICP探头快速置入ICP监测+YL-1型针快速颅内血肿穿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试验组),每组病例30例。比较3组患者开颅准备时间,各时间点ICP、GCS评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总住院时间以及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 结果3组患者的开颅准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CU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病例最短,对照组1次之,对照组2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1 d的IC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 d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术后6个月随访,试验组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61,P=0.001)。 结论快速ICP监测联合颅内血肿穿刺在严重HICH患者术前应用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ICP,缩短N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且不延长开颅准备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初始值(在手术室放置ICP监护探头后初次测得的ICP数值)对颅脑损伤(TBI)后顽固性颅内压增高(RICP,ICP持续维持在30mmHg以上超过15min,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18例行ICP监测的TBI患者展开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ICP初始值对RICP的预判价值。结果本组发生RICP43例,发生率为3.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P初始值是TBI患者发生RICP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为1.152;95%可信区间为1.078~1.232;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初始ICP的最佳临界值为19.5mmHg,此时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64.7%;当初始ICP≥19.5mmHg时,RICP的发生率高达82.7%。结论TBI患者的ICP初始值≥19.5mmHg对发生RICP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探讨其诊治措施。 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脑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7月行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2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发热原因及相应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TBI开颅术后23例患者出现非感染性发热,其中吸收热3例,中枢性发热3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例,无菌性脑膜炎7例,皮下积液2例,假性囊肿1例,脑脊液漏3例,药物源性发热2例,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TBI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复杂,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鹿特丹(Rotterdam) CT评分联合颅内压检测在重症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重症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Rotterdam CT评分与术后3个月病死率与预后不良率的关系,并比较术后1、3、7 d时搏动指数(PI)和颅内压(ICP)变化情况,利用Spearman相关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otterdam CT评分、PI、ICP与预后的相关性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 80例患者中有32例(40.0%)预后良好,48例(60.0%)预后不良;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后1、3、7 d时PI、ICP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均P <0.05); Rotterdam CT评分4~6分之间患者术后3个月病死率与预后不良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 GOS评分与PI、ICP、Rotterdam CT评分均呈负相关(r=-0.682、-0.658、-0.309,P <0.01); PI、ICP、Rotterdam CT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开颅减压术后脑组织灌注压(CPP)、颅内压(ICP)及血乳酸(LACT)的改变.方法 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接受开颅减压术,同时选用颅内压监护仪检测手术前、后颅内压的改变,并监测手术前后脑组织灌注压及血乳酸变化.结果 术后脑低灌注压明显增加(P<0.01),而高颅内压及血乳酸值则明显下降(P<0.01).结论 开颅减压术能明显增加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抵抗性,并能明显缓解颅内压增高及脑组织的缺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