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脾外伤性患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CT确诊20例脾外伤患者,其中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其中18例为车祸伤,2例为高坠伤,其中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4例。结果脾周新月形略高或低密度影或脾实质内有线状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影,伴有腹腔积血等是脾外伤的主要CT表现,增强脾实质强化明显,而血肿不强化。极少数仅表现为脾内楔形低密度灶,增强低密度灶不强化。结论 CT平扫或增强能清晰显示脾破裂情况,能对脾外伤临床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明确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多排螺旋CT在外伤性输尿管破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外伤性输尿管破裂在多排螺旋CT诊断中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为外伤性输尿管破裂的多排螺旋CT表现。结果 11例患者CT表现肾脏周围积液,周围脂肪间隙毛糙,增强检查及延时检查,造影剂外漏入腹腔,输尿管内造影剂与外漏造影剂分界不清,5例患者合并腹腔内积液。6例合并内脏损伤,CT表现为肝实质、肾实质及脾脏内低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实质强化不均匀。结论 CT检查对外伤性输尿管破裂可明确显示病变,易于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谢桂洪 《吉林医学》2010,31(9):1172-1172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外伤性脾破裂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脾实质密度不均84例,脾周及包膜下血肿82例,腹腔积血73例,35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其中肺挫伤6例、肝脏损伤17例、肾脏损伤18例),单纯平扫病例漏诊5例,增强扫描较平扫发现病变更多、病变显示更清楚。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脾破裂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脾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血管瘤的CT表现。评价增强CT扫描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脾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5例单发,3例多发,平扫;病灶表现为圆形或卵圆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其中6例密度均匀,CT值30-40Hu,2例肿块内分别见更低密度影和粗大钙化,增强扫描:1例早期表现为肿块边缘结节状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但肿块边缘更加清楚,延迟期4例(4/5)表现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延迟期等密度强化是脾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当发现脾脏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且怀疑血管瘤时,应作增强扫描并延时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肿瘤 CT 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0例脾肿瘤(良性13例,恶性17例)均行CT 平扫+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8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16例。结果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错构瘤的钙化和脂肪组织肿块为其特征性表现。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 CT 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 B 超检查,CT 多可作出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肾上腺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临床随访证实的21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影像学资料。结果21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均在外伤后1周内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检查。CT平扫表现为肾上腺区类圆形、长椭圆形等高密度影、低密度影;病灶周边脂肪层浑浊,内见线条影;多伴有胸腹部脏器的损伤。增强扫描示病灶各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 WI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 WI为高信号,边界欠清晰。随访观察可见肾上腺区的病灶逐渐缩小,密度减低直至消失。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明确诊断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 ,35岁。上腹部不适半年 ,B超检查发现脾脏多发占位。体查 :贫血貌 ,脾大 ,肋下 5cm可触及。实验室检查发现Hb 5 5g/L。CT平扫显示脾大 ,约占 8个肋单元 ,脾门增厚约 7 2cm ,脾实质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灶 ,最大者 3 0cm× 3 0cm ,内中密度均匀 ,CT值约 32~ 4 0Hu,呈圆形或卵圆形 ,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见正常脾脏实质内不均匀强化 ,呈花斑状 ;病灶部未显示强化 ,病灶与正常脾脏实质分界更清楚 ;于增强扫描实质期病灶内见造影剂自周边部向中央部逐渐填充 ;延迟 10min扫描可见病灶渐变为等密度。术前CT诊断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脾脏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抗结核治愈的脾脏结核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9例中,6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斑点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或不清,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7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5例伴有腹膜后及肝、脾门区淋巴结肿大或钙化,增强扫描淋巴结呈环状强化或轻度均匀强化,2例肝脾内见多发钙化灶。结论脾脏结核多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脾脏内单发或多发无强化病灶及钙化是脾脏结核的主要CT征象,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对脾脏结核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螺旋CT为发现脾脏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脾脏创伤的 CT征象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笔者分析了 30例脾创伤病人的 CT资料 ,其中男 2 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38岁 ,CT平扫 8例 ,平扫加增强 2 2例。结果 :12例呈“新月形改变”,6例呈线形低密度影 ,6例为类圆形低密度影 ,6例表现为“前哨血凝块”征象 ,2 2例行增强扫描 ,其中 2 0例表现为血肿密度较正常脾实质强化密度低 ,2例显示血肿密度与主动脉密度相同。结论 :CT能准确地显示脾脏创伤的存在及其损伤范围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隐匿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隐匿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匿性肝癌破裂出血病人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扫肝内呈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晰,5例肝、脾周见液体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可见不均匀强化,1例肿瘤可见包膜及裂口,5例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多条裂隙;静脉期2例可见门静脉癌栓;造影剂渗漏均不明显。结论CT诊断隐匿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三期增强扫描十分必要,对于肝癌破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脾结核在超声造影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两种影像学方法在脾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26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的超声造影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脾结核患者经超声造影检查有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及强回声型,超声造影表现基本相同,无增强型为其最常见超声造影表现;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而CT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不强化,与周围脾脏相较呈明显低密度影,类似囊性病灶征象及钙化灶征象是脾结核相对典型的表现,超声造影与CT对脾结核患者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和CT对脾结核诊断均具有特异性,两种诊断方法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脾损伤诊断与治疗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2011年收治57例经CT检查的外伤性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CT表现进行脾损伤分成四级:Ⅰ级7例(12.3%),主要表现为包膜下积血;Ⅱ级18例(31.6%),CT表现为脾外周撕裂;Ⅲ级21例(36.8%),CT表现为脾实质撕裂;Ⅳ级11例(19.3%),CT表现为粉碎性脾;其中Ⅰ级和部分Ⅱ级病例行保守治疗16例(28.1%),部分Ⅱ级及Ⅲ级以上行手术治疗41例(71.9%),均治愈出院。术前CT扫描诊断符合率96.3%。结论多排螺旋CT不仅为诊断脾损伤提供了直观的形态学依据,而且能较准确早期判断脾损伤的病情,并能大概估计腹腔积血量及较明确的提示合并伤;对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94-95,97
目的分析脾淀粉样变的CT特点。方法对我院确诊的1例和国内外报道的脾淀粉样变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脾淀粉样变时临床表现不典型,脾脏体积轻度增大或正常,CT表现分为弥漫性及局灶性。弥漫性表现脾实质呈弥漫性低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明显低灌注;局灶性改变不具特异性。结论脾淀粉样变性弥漫性改变在CT表现上具有低灌注特异性,据此特点可诊断脾脏淀粉样变。  相似文献   

14.
向武昌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685-2686
目的:探讨钝性脾损伤的CT征象和诊断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钝性脾损伤病例和同期8例假阳性病例的临床与CT资料,并与手术对照。结果:85例中完全性脾破裂76例,单纯中心性破裂5例。单纯包膜下脾破裂4例。CT表现为腹腔积血(含脾周血肿),脾实质密度不均匀,轮廓模糊不规则,脾肿大或缩小,以及包膜下血肿。同时发现肝、肾、小肠、腰椎、肋骨等合并损伤。78例手术,7例保守治疗。结论:脾损伤病例CT检查具有重要作用,但仍有一定假阴性和假阳性,诊断时应注意多方面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脾结核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活动型脾结核17例,其中,粟粒状病灶5例、结节状病灶9例、冷脓肿形成3例,非活动型脾结核3例。15例患者脾脏增大,CT平扫:钙化病灶为高密度,其余病灶均为低密度,病灶常多发,边界多清晰;CT增强扫描:病灶多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边缘廓清,冷脓肿边缘可见环状强化。20例均伴有脾外结核。结论 CT对脾结核的诊断及分型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超声图像特点,包括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与手术或CT比较,计算诊断准确率。对保守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随访,彩色多普勒超声密切观察脾脏损伤区的缺血范围变化和腹腔积液变化。结果30例单纯性脾破裂中真性破裂20例、中央性破裂7例、包膜下破裂3例,与手术或CT比较,定位准确率达90%(27/30)。超声诊断脾破裂主要依据直接征象脾脏大小、脾包膜连续性、脾包膜下和脾内异常回声以及间接征象腹腔积液。结论超声因其实时、无创、移动方便、检查时间短、可重复等优点,有助于临床及时明确诊断并判断脾破裂的类型和程度,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保守治疗的动态随访观察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螺旋CT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其中27例经手术证实,2例经保守随诊证实,3例死亡病例表现典型.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其中3例可疑及5例阴性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结果32例均行CT平扫,平扫可明确脾破裂的24例,可疑脾破裂的3例,未见明显异常的5例,诊断敏感性84.3%、特异性75.0%.其中增强扫描后可疑及完全阴性病例患者均能明确诊断为脾破裂(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病例中完全性脾破裂6例,中心性脾破裂8例,包膜下破裂17例,其他混合性脾破裂1例.结论 CT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检查手段,能迅速、准确评估脾损伤程度及出血的部位、大小以及腹腔伴随性损伤,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增强扫描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中非常重要,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且能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分型,也可同时发现脾脏周围器官的损伤,并对脾破裂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是外伤性脾破裂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脾脏囊肿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资料证实9例脾脏囊肿CT表现.结果 脾脏囊肿9例中,脾包虫囊肿6例,假性囊肿2例,真性囊肿1例.CT对脾脏囊肿的检出率极高,能明确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CT检查对脾脏囊肿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2例脾脏肿瘤的CT资料,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目,密度。边界以及强化程度等表现。结果:脾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后多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脾脏肿大显著,常伴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密度均匀的低密度灶,脾脏不大或轻度肿大;血管瘤,错构瘤强化显著,淋巴管瘤强化不明显。结论:CT可较好地显示脾脏大小,病灶密度,边界及CT强化程度,对大多数脾脏肿瘤CT可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18例腹部平扫检查和增强扫描。结果: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临床治疗18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其中脾囊肿10例,脾损伤1例,脾转移瘤4例,脾脓肿2例,脾脏淋巴管瘤1例。结论:CT是诊断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手段,能明确肿块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其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