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更多的是从教育学、人口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开,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方面尤其是孤独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从孤独感的概念出发,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成因,社会支持状况、具体体现及特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日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祁慧  贾艳贤 《卫生软科学》2010,24(5):450-453
[目的]了解衣村留守青少年内心孤独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自编一般影响因素调查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①农村4~9年级留守青少年在孤独感得分上略高于非留守青少年,但二者无显著差异。②孤独感的发生在留守青少年中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和类型差异,但无明显的性别差异。③影响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主要因素有:健康状况、成绩、父母关系和朋友关系。[结论]农村地区留守青少年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成绩、融洽的家庭气氛和亲密的同伴关系,对缓解留守青少年的孤独体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9年1-2月随机抽取山东省淄博、青岛、滨州、潍坊及枣庄5个地市的6所中学497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181例,非留守儿童316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农村留儿童孤独感发生情况,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农...  相似文献   

4.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引起国内专家的注意,是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有较全面地了解,才能更好地继续深入此项研究,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根据已有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及非留守儿童,这就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以改善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4~9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方式,对农村4~9年级512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性别、年级不同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的状况也有所差异,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以及监护人的不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读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儿童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了解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社会交往焦虑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农村地区5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留守儿童基本信息;采用儿童社交交往焦虑测评量表(SASC)和儿童孤独量表(CLS)评价社会交往焦虑和孤独感;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后续关注农村留守妇女事业提供相关数据。[方法]于2012年7月抽取四川省宣汉县南坝镇128名农村留守妇女及109名非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结果]调查留守妇女128人,非留守妇女109人。自觉睡眠状况良好者所占比例、自评生活状况良好者所占比例均为非留守妇女高于留守妇女(P〈0.01)。高强度的劳动、经济困难、子女教育及老人赡养困难、遭受过挫事者所占比例,均为留守妇女高于非留守妇女(P〈0.01或〈0.05);留守妇女中有存在夫妻异质性增强或有孤独之苦者占63.28%,对留守生活有逃避想法的占67.97%。[结论]留守妇女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生长发育及心理孤独感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法 按照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将被调查者分为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平衡性检验显示两组样本系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匹配结果较好地平衡了数据。核匹配法结果显示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年龄别身高(HAZ)的平均处理效应为-0.200(P <0.05),对其孤独感得分的平均处理效应为1.978(P> 0.05)。经半径匹配法检验,结果具有稳健性。结论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呈负面影响,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不显著。应通过完善入学政策、增加留守儿童营养膳食及卫生服务投入、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完善学校教育等措施缓解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江西省3所乡中学775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结果 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1项的阳性检出率为72.4%,但与非留守及曾留守学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初中生恐怖倾向阳性检出率为16.5%,非留守初中生为9.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P<0.01);初二年级留守学生冲动倾向得分为(4.49±2.25),明显高于非留守学生(2.64±2.08)及曾留守学生(3.91±2.41)(P<0.05);非留守男生自责倾向得分为(5.34±2.39)明显高于留守男生(4.69±2.54)及曾留守男生(5.02±2.41)(P<0.05);初三年级非留守学生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得分为(5.85±2.21),(5.84±2.10),明显高于留守学生(4.86±2.31),(4.78±2.22)和曾留守学生(4.42±2.71),(5.50±2.84)(P<0.05)。结论 与非留守初中生比较,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表现不明显,但阳性检出率有明显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地区5所小学4~6年级共748名留守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现况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恐怖症状和总焦虑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中72.5%为母亲照顾,20.9%为(外)祖父母,1.4%为父亲,5.2%为其他人监护。监护人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占10.8%,小学占40.4%,初中占34.4%,高中及以上占14.4%;以监护人不同文化程度分组,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怖症状和总焦虑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不同外出打工时间,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及冲动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生、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或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较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79-2012年。按照纳入标准[公开发表的文献、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查、设立合理的非留守组作为对照、有完整的样本统计量]进行选择文献和提取资料。对纳入的12篇文献进行Mata分析,用RevMan 4.2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研究结果合并的加权均数差和95%的可信区间。 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MHT量表中八个维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除最后二者外,其他六个维度的得分留守组均高于非留守组(P=0.000 1~0.03)。 结论 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展开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差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宁夏固原市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7所小学的20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家长调查获取1474名学生的家庭信息。结果: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整体偏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比非留守儿童差,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孤独感较强、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父母外出务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三个最主要因素。结论:加强留守儿童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提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农村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2年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麻城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小学(只6年级)、初中(1~3年级)、高中(1~3年级)各1所学校共1 925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725人(37.66%),心理健康得分为(128.58±39.25)分,非留守儿童1 200人(62.34%),心理健康得分为(127.76±37.2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有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除社会能力、目标与志向因子外,其他因子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留守儿童(P<0.05);不想念父母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高(153.58±44.88)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父母外出务工持支持态度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1.18±38.04)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不同每月零用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月零用钱<50元的留守儿童MMHI-60心理健康得分最低(125.53±41.19)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及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 心理弹性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高年级及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淡漠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自杀倾向(包括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14~16周岁在校学生852名,有效调查人数840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特质对应方式问卷(TCSQ),进行抑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心理状况评定;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自杀行为定义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自杀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结果 840名14~16周岁儿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146名,仅父亲外出打工149名,仅母亲外出打工39名.父母外出打工与否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221 5±5.513 9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915 0±5.857 61),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30.527 4±5.886 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名儿童中,有过自杀意念者占37.0%;有过自杀计划者占12.5%;有过自杀行为者占6.3%;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3.8%,仅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4.1%,与父母均未外出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RR=0.714,95%CI=0.517~0.986,P=0.041)和民族(RR=2.441,95%CI=1.087~5.480,P=0.031)对14~16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仍有一定影响,其中除自杀意念外,抑郁、焦虑检出率及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发生率等与同年龄组无父母外出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探索适合改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方法。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济宁市1 705名农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问卷调查,对留守初中生采取团体心理辅导为主的干预方法进行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1)1 705名农村初中生中留守学生为546名,占32.0%;2)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MHT得分比较,八个因子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除了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他六个因子得分和总焦虑倾向得分留守组均高于非留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4);3)干预结束后,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因子处理因素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除身体症状外,其他各因子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留守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获取现状、需求以及2者的差异,为留守儿童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4—7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四川、安徽、河南省共14所农村中小学四到九年级学生3 456人,通过自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需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接受心理健康服务比率分别为27.9%和27.0%,2者无统计学差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获取心理健康服务途径及引带者、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评价、希望接受心理健康服务途径与方式等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希望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比率分别为63.0%和57.2%,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改善抑郁、焦虑等不舒服的感觉,克服回答问题或与陌生人交谈时紧张、面红心跳、流汗、口吃等现象,能够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消极看法,肯定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内心强大,免于被欺凌,应对压力或其他不好事情的方式6个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条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留守儿童已获取的心理健康服务比率、途径与其希望得到的服务情况有较大差距;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需要心理健康服务,并且矫正性目标相关的需求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配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外出打工人群较多的3个县为调查现场,对同居住地、同性别、年龄相差±3个月的7岁以下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1:1配对,对调查对象进行心理测查。【结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方面(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管理,提高抚养人的监护意识和养育水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黔西南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青少年培养健康的人格提供科学的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黔西南地区492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272人作为研究组,非留守儿童22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自编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比较SCL-90各因子平均分在两组之间及组内按性别、是否独子之间和留守时间的差异。结果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各症状因子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留守男童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的症状因子得分低于女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留守儿童中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症状因子得分高于留守儿童中的非独生子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童差;留守儿童中的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留守时间越长,心理问题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干预效果,为促进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2个县/区的10个乡镇幼儿园共计735例儿童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进行心理测量,将受试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综合干预1年后,再次对受试对象进行心理状况测量。结果留守儿童在品行问题、多动问题、困难总分上的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综合干预1年后,留守儿童SDQ各项因子异常检出率均有下降(P0.05),监护类型为母亲和祖父母的留守儿童SDQ各项因子得分也均有下降,监护类型为外祖父母的留守儿童干预前后SDQ各项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适当干预可有效改善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母亲和祖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干预效果比外祖父母监护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