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比分析不同海拔高度驻地部队进驻同一高海拔地区后睡眠质量及认知功能的改变,旨在为制定高原睡眠保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作者选择原驻地海拔3 700m官兵109名和原驻地海拔500m官兵99名作为调查对象。当调查对象进驻海拔4 400m高原2周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问卷调查,并以PSQI总分≥7作为睡眠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王健  李成  史以超  刘辉  耿瑞慧 《武警医学》2022,33(5):427-430
 目的 探讨海拔高度对官兵军事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平原驻地海拔高度约50 m,高原驻地海拔高度3100、3650、4050 m武警某部官兵,依据GJB1337《士兵体能的测量和评价》,进行踏速为22.5 次/min和30 次/min的踏阶运动,采用Polar V800心率表测量静息心率和踏阶运动心率,测定官兵的体力劳动能力(physical work capacity,PWC170)、最大摄氧量、台阶指数。结果 随着海拔的升高,官兵有氧能力逐步下降,平原驻地官兵PWC170[(1276.9±229.6) kg·m/min]显著高于海拔3100 m[(994.0±230.1) kg·m/min]、3650 m[(962.4±226.7) kg·m/min]和4050 m[(759.2±154.1) kg·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海拔驻地官兵中海拔4050 m PWC170 显著低于海拔3100 m和3650 m(P<0.05),而海拔3100 m和3650 m军人PWC170无统计学差异;平原驻地官兵静息心率低于高海拔地区军人(P<0.05),高原3个海拔的静息心率间无统计学差异;踏阶运动试验中平原官兵的运动心率显著低于高海拔地区运动心率(P<0.05),海拔4050 m官兵运动心率明显高于3100 m和3650 m;最大摄氧量、台阶指数结果显示,海拔越高,结果越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海拔的升高,官兵体力劳动能力逐步下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  相似文献   

3.
士兵高原驻防及返回后心电图随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调查士兵进驻海拔5200m高原1年及返回平原后5个月的心电图变化。方法:对40例士兵从平原进驻到海拔5200m高原前、进驻4个月、1年及返回后5个月,进行心电图随访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在原驻地心电图均正常,进驻海拔5200m高原4个月和1年后,异常心电图、右心室肥厚、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依次为60.0%、52.5%、5.0%、2.5%和65.0%、57.5%、22.5%、5.0%,返回平原后5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结论:士兵在高海拔地区驻防1年可发生心电图异常,但返回平原一段时间后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宗瑛  胥全宏 《西南军医》2011,13(1):183-183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19岁,未婚,汉族,河北邢台人,应征入伍进藏一年,驻地海拔3600m。因"突发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伴意识不清2小时"入院。  相似文献   

5.
黎巴嫩维和任务区蛇咬伤的特点及救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巴嫩南部地处地中海东岸地区,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海拔约在0~1000 m。笔者曾作为联黎中国二级医院的医疗业务领导在黎巴嫩执行维和医疗保障任务,到达任务区后,多次接触到蛇咬伤患者,也曾多次闻及和亲眼看到过驻地和营区的蛇类存在和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海拔3 700 m和5 200 m高原口服富氧水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 700 m将2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志愿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 m l,2次/d。饮用3 d后检测其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FVC、FEV1、FEV1%、MMEF、PEF和MVV。(2)对首次进驻海拔5 200 m的36名男性志愿者,自海拔1 400 m驻地乘汽车2 d到达海拔3 700 m当日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前服用富氧水或生理盐水,直至进入海拔5 200 m某哨卡第6天,共服9d后检测肺功能。结果习服志愿者口服富氧水3 d和初进高原志愿者口服富氧水9 d,肺功能指标中FVC、FEV、MMEF、PEF、MVV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5),FEV1%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在高原口服富氧水能提高移居者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高海拔环境对驻军官兵的心电图影响,现将我院对海拔3 500 m以上驻地官兵的健康体检心电图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驻守海拔3 500 m以上高原官兵1 045例,18岁~520例,25岁~384例,30岁~115例,40岁~50岁26例。1.2方法被检查者静坐休息10 m in,然后平卧位,固定人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了一种新型高原病。研究对象共21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2±1.8岁。他们在海拔5800~6700m高度居住了10.8±5.9周后,发生了伴有水肿和腹水的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将他们在3天内转送到海拔300m处检查,发现均有红细胞增多症,伴有右心室扩张的心脏增大,17例有心包腔积液。从极高海拔转送到平原后,他们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试验预测高原心肌低氧症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90例位于海拔2200m经健康体检的铁路工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电分析系统对其进行运动平板试验。然后全体进入海拔(4700—5072)m的青藏线格拉段施工12个月期间再测定其心电图,并将缺血性心电图患病率与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①在海拔2200m时的运动平板试验总阳性率与海拔(4700—5072)m时的心电图总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以及中等程度的阳性预测值等;②运动平板心电图阴性组与阳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生理学参数包括:运动后6min呼吸、运动前舒张压、运动终点舒张压、运动后6min收缩压以及运动后6min舒张压。结论:运动平板试验能够很好地预测高原心肌低氧症,其得出的心电图结果能够作为高原心肌低氧症的重要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病人,男,20岁,汉族,战士,平原出生。于2004年7月份随部队往海拔5100m的高原某地执行任务。初次上高原,上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进入高原前期服用复方丹参片、21-金维他等预防性药物,追溯以往无眼病史。从平原出发,于2d后抵达海拔3800m的高原某地,休息2d后,遂往海拔5100m的驻地,到达后即行搭设帐篷、准备劳动工具等任务。3d后进行施工,平均每天野外作业10h,半月后,感双眼胀疼、视远处物体模糊不清,随队军医给予氯霉素眼药水滴眼、索米痛片口服,后继续施工。1月后,上述症状加重,双眼不能看清伸出的手指,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遂急下平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阿里地区不同海拔及不同驻守时间驻地官兵的血常规指标。方法选取2021年8—9月某部参加体检的148例男性官兵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海拔,将研究对象分入3800 m组(n=67)、4500 m组(n=33)、5300 m组(n=29)、5500 m组(n=19);根据不同驻守时间,将研究对象分入1年组(n=30)、2年组(n=77)、5年组(n=31)、8年组(n=10)。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血常规指标,分析不同海拔、不同驻守时间与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5300 m组、5500 m组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血小板总数与3800 m组、4500 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总数2年组较1年组升高,5年组较2年组升高,8年组较5年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2年组较1年组降低,5年组较2年组升高,8年组较5年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总数2年组较1年组升高,5年组较2年组升高,8年组较5年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年组较1年组降低,5年组较2年组降低,8年组较5年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海拔(5300 m和5500 m)驻地官兵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入驻时间呈正相关(r=0.068、0.098、0.105,P<0.05),红细胞总数与入驻时间呈负相关(r=-0.022,P<0.05);低海拔(3800 m和4500 m)驻地官兵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与入驻时间呈正相关(r=0.162、0.142,P<0.05),红细胞总数与入驻时间呈负相关(r=-0.068,P<0.05)。结论高原环境下不同海拔及不同驻守时间驻地官兵的血常规指标会发生明显改变,应根据海拔及驻守时间对高原驻训人员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高原卫勤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赵庆辉 《西南军医》2008,10(6):165-166
我院地处青藏高原,海拔3500m,周围地区海拔在3500~4500m。驻地居民以藏族为主.由于当地居民生活习惯进食高油脂和高盐饮食,致使高血压和脑出血在这一地区成为多发病和常见病。伴随21世纪临床医学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我科于2005年4月开始对脑出血的患者采取了循证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简称高红症)是指长期在高原(海拔3000m以上)生活,由慢性低氧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过量增生性疾病,是高原地区常见特发病。为深入探讨本病慢性低氧的确切原因,作者在海拔3658m处(拉萨)对93例高红症者的肺功能进行了系统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富氧水对高原人体耐缺氧抗疲劳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高原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 700 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 380 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后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第一次运动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第二次运动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每次均500 m l,2次/d。运动结束后检测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BLA),尿素氮(BUN),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的含量。(2)对首次进驻海拔5 200 m的36名男性青年,自海拔1 400 m驻地乘汽车2 d到达海拔3 700 m当日随机分实验组(18人,口服富氧水)和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口服富氧水,方法同前。直至进入海拔5 200 m某哨卡第6天,共服9 d,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结果(1)海拔3 700 m和5 380 m负荷运动,口服富氧水后较未服富氧水时SOD,NO和NOS增高(P<0.01或0.05);MDA,BLA,BUN降低(P<0.01或0.05)。(2)进驻海拔5 200 m的青年,实验组较对照组NO增高(P<0.01);SOD,NOS也增高(P<0.05);MDA,BLA降低(P<0.01);BUN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氧水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具有耐缺氧、抗疲劳的作用,对预防急性高原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触珠蛋白(HPT)水平的变化.方法:我们利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Array360特种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散射比浊法),对移居雁石坪地区(海拔4 750m)的42例HAPC患者、同海拔50例健康人以及50例北京地区(海拔50m)健康人,进行血清触珠蛋白检测.结果:血清触珠蛋白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降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清触珠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同海拔健康人群(P<0.01).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触珠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血清触珠蛋白降低是否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用平原最大摄氧量预测急性高原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进入高原的人群进行急性高原病预测,是当今国内外高原医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我们采用亚极量踏阶运动间接推算最大摄氧量(VO_2max)方法(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1;9:175),对即将进入海拔5070、5200、5380m的104名士兵进行了急性高原病预测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受试对象均为汉族男性士兵,年龄18~22岁,平均20.4岁.平原(海拔1500m以下)出生,未曾上过高原,经体检确认健康.在海拔1400m驻地静息30min后测体重,然后进行亚极量踏阶运动,阶高40cm,节拍器控制踏速,踏速 90/min,踏阶5  相似文献   

17.
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探讨富氧水对急进高原和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方法(1)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口服富氧水前(对照组)后(试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试验,试验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2次/d。运动结束检测pH,PCO2,PO2,HCO3-,AaDO2及SaO2。(2)对首次进驻海拔5200m的36名男性青年,自海拔1400m驻地乘汽车2d到达海拔3700m当日随机分试验组(18人,口服富氧水)和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口服富氧水,方法同前。直至进入海拔5200m某哨卡第6天,共服9d,检测血气指标。结果(1)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进驻海拔5200m的青年,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2,AaDO2降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富氧水可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有效提高机体血液中PaO2和SaO2,缓解高原缺氧症状。为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为高原供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某部地处西藏高寒地区,驻地海拔3650 m,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为了解高原部队秋季野外驻训期间的发病情况及特点,做好驻训官兵的疾病防治工作,笔者对2010年8~9月某部野外驻训期间驻训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探讨高海拔同平原地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特点及其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1-04至2013-09来自海拔超过3500 m、氧气浓度小于沿海地区1/2的西藏地区巨大PDA患儿73例(高海拔组);同期来自海拔小于2000 m,氧气浓度大于沿海地区1/2的福建等省区巨大PDA患儿28例(低海拔组).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封堵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价其疗效.对比观察两组间巨大PDA的特点、介入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高海拔组造影结果示PDA最窄处直径(17.0 ±8.3)mm,右心导管测得封堵器肺动脉收缩压(76.8±18.3)mmHg,选择蘑菇伞封堵器直径(26.0 ±9.0)mm;低海拔组造影结果示PDA最窄处直径(13.0±2.4)mm,右心导管测得封堵前肺动脉收缩压(30.87±14.68)mmHg,选择蘑菇伞封堵器直径(23±6)mm.高海拔组患儿介入手术成功率97.26%(2例未成功),低海拔组成功率100%.术后残余分流高海拔组6例,低海拔组4例;高海拔组3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1例外科取伞后症状好转;低海拔组2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无死亡并发症.结论 高海拔地区巨大PDA较多、合并肺动脉高压更重,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巨大PDA封堵器建议按(PDA最窄处直径×1.5~ PDA最窄处直径×2)选择;介入封堵术后需警惕单纯血小板减少症,封堵后无残余分流是避免并发症、保障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根据高原部队特殊性和驻地环境特点,为了探讨部队由海拔较低的营区,进入海拔较高的坑道及在封闭坑道作业时,人体血气分析各参数的变化,我们在某部发射旅和装检团坑道驻训期间,跟踪调查了部分人员血液气体与酸碱平衡参数,同时对坑道内大气压、氧含量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部队坑道驻训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受检67人均为健康男性,其中发射旅27人,装检团40人,年龄19~39岁,平均23.8岁。发射旅由海拔2913m(大气压71.5kPa)的营区乘汽车进入海拔3718m(大气压65.6kPa)的坑道。装检团由海拔27O0m(大气压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