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邓志强 《当代医学》2014,(34):75-75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选取50例脊柱脊髓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分析这些患者的救治程序及脊髓减压等情况。结果在选取的50例患者中,痊愈或好转患者有46例,生存率为92%,痊愈患者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为(32.2±1.1)分;患者死亡4例,死亡率为8%,死亡患者的ISS评分平均为(46.3±0.9)分,ISS评分死亡者明显高于治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随访13个月,8例骨折患者痊愈,10例神经症状患者得到了完全的康复。结论正确的掌握救治程序,有效控制损害的程度,加强脊髓减压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合并严重多发伤的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并且能有效治疗脊柱脊髓损伤,让患者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在严重多发创伤合并多处骨折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以DCO原则处理的35例严重多发创伤合并多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损伤包括四肢骨干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及颅脑、胸腹部等其他系统损伤,平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8.7±3.2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2±2.1分.死亡1例,大腿截肢2例,胫骨骨折发生不愈合2例,经再次手术最后愈合;其余30例骨折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肢体功能恢复满意.35例中28例患者重新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结论 对严重多发伤合并多发性骨折患者使用伤害控制策略治疗,争取尽快恢复患者体能,降低手术风险,从而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骨盆不稳定性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有其它重要器官及系统的损伤,如果伴有大出血,死亡率可高达50%~60%.其死亡原因主要是骨盆源性出血性休克.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病人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值通常>20,因此,有效控制骨盆源性出血和合理的救治程序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们遵循损害控制原则,稳定骨盆结构(外固定技术)及控制出血(骨盆填塞技术),合并伤依损害控制原则制定的救治程序处理,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分析该院1998年4月至2005年4月救治的交通事故致多发伤729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按简明损伤定级和损伤严重评分即AIS-ISS(AIS-98版-ISS)进行评分。结果:729例中,死亡69例(9.5%),致残96例(13.2%),痊愈564例(77.3%)。ISS评分〉30分108例中,死亡57例。认为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可准确判断病情;分值越高,早期救治率越低,死亡率越高。多发伤多见于颅脑、胸腹部损伤合并骨折,伤情重,休克发生率高。及时控制出血。减轻缺血缺氧损害,抓住伤后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及时准确手术,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减少内脏并发症是多发伤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22例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凤琴 《中国医疗前沿》2009,4(14):47-48,46
目的总结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救治经验和救治程序,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救治水平。方法2003年1月~2008年7月对52例严重骨盆骨折进行损伤严重度评分(AIS IS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抗休克治疗,骨盆外固定器固定+下肢骨牵引,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监护和稳定后骨盆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当天血压恢复正常,无死亡。优9例,良8例 可2例,差3例。结论严重骨盆型多发伤的院内救治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按照特定的救治程序进行,并强调骨盆外固定支器+下肢骨牵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预测多发伤严重度、预后的有关指标及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收入ICU的137例多发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法、早期血乳酸及离子钙水平、ISS评分,同时按ISS评分、预后及有无合并颅脑损伤分组。结果多发伤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82例,59.85%)、坠落伤(27例,19.7%);主要受伤部位颅脑损伤(43例,31.4%)、腹部和骨盆损伤(38例,27.7%)、胸部损伤(22例,16.1%);死亡组患者早期血乳酸水平、IS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P〈0.01),死亡组患者早期离子钙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患者(P〈0.01),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多发伤致病因素复杂,早期血乳酸离子钙水平和ISS评分对评估创伤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以损伤控制为主导的综合治疗特别是重视颅脑损伤的治疗是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特点。方法:选取脊柱脊髓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57例,术前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法(ISS)分值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17~24分为A组(11例)、25~35分为B组(25例)、35分及以上为C组(21例)。均以损害控制为原则先给予急救处理,后救治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约1周实施高压氧、神经营养药物及佩带各种支具进行功能锻炼;统计对比三组损伤部位数、术中输血量、手术部位数、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1年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量表(ASIA)评分变化。结果:A组及B组术后1年ASI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年ASIA评分与术前相比虽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ISS评分升高,三组输血量、住院时间、损伤部位数、手术部位数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时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可减低救治风险,同时采用ISS对患者病情评估、治疗顺序及手术时机确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伤害控制骨科学的救治观点为指导,使严重多发损伤病人在接受"医疗救治干预"的伤害程度最小化.方法 对23例严重伤病例以"伤情评估体系(ISS)"进行评分,并根据一期临时固定、ICU病情稳定、二期手术时间与方式等进行分析,探讨ISS评分的分值数与手术治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2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死亡3例(ISS 34分、36分、41分).ISS >25分严重多发伤10例的总体疗效评价,优2例(ISS 27、34分),良3例(ISS 27、34、36),可2例(ISS 27、36分),差3例 (ISS27、36、41分).总优良率为65%.结论 严重创伤病人在原始创伤打击后,在对其后续"医疗救治干预"时应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新观念指导下,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此类病人的医源性致死、致残因素,明确最佳手术时机与救治方案,指导多专业的联合救治更加有序、合理,把救治病人生命作为首要的救治目的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在骨盆骨折合并毗邻脏器伤早期救治中的实施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3年9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创伤科应用 DCS 方法救治骨盆骨折合并毗邻脏器伤21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初期手术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11例,栓塞4例,骨盆填塞5例;外固定支架使用18例;膀胱造口11例,尿道会师2例;腹膜外直肠及肛管伤做结肠造口4例。本组死亡2例(9.5%)。死因为失血性休克及脑伤各1例。并发症7例,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直肠膀胱瘘、骨盆感染、腹腔间室综合征、尿道狭窄、下肢短缩各1例。结论髂内动脉断血、稳定骨盆、骨盆填塞是 DCS在骨盆骨折合并毗邻脏器损伤早期救治中控制出血的三大措施;膀胱造口和结肠造口,是急诊治疗时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创伤专科化能提高骨盆骨折合并毗邻脏器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8例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38例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资料,ISS值17~57分,平均25.7分.脊柱骨折按Denis分型:Ⅳ型12例,Ⅱ型22例,Ⅰ型4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7例,B级7例,C级14例,D级10例.其中手术治疗35例,保守治疗3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0.3个月.36例骨折愈合,神经症状16例完全恢复,14例有一级以上恢复,8例无变化.结论 损害控制有助于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可有效减少ARDS和MOF的发生;手术时机取决于脊髓损伤和全身情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在基层医院的损伤控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应用损伤控制(早期迅速、有效的骨折固定及清创,术后ICU进一步复苏,病情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救治的25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中抢救成功22例(88.0%),死亡3例(12.0%)。骨盆骨折及四肢不稳定骨折早期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其中10例作为确定性固定手段。结论损伤控制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治疗,但应准确把握其适应证。外固定架在骨折的早期固定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颅脑外伤、骨盆骨折后,机体产生应激性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1],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急性炎症时出现的典型急性时相蛋白,在微生物入侵、组织损伤、免疫反应及炎症过程时升高,出现早且快,且随着全身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本文通过监测颅脑外伤合并骨盆骨折患者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患者病情变化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9年5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6例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有无切口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29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和未感染组(377例,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对2组合并髋臼骨折、腹部损伤、BMI、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合并脑外伤、合并糖尿病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闭合性骨盆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记录细菌培养结果。 结果 406例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有29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14%(29/406)。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髋臼骨折(OR=3.111)、腹部损伤(OR=3.475)、BMI (OR=2.053)、ISS评分(OR=2.443)、手术时间(OR=2.366)、术中失血量(OR=2.777)、合并脑外伤(OR=2.254)、合并糖尿病(OR=3.521)是闭合性骨盆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合并髋臼骨折、腹部损伤、BMI、创伤严重度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合并脑外伤、合并糖尿病是闭合性骨盆骨折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危险因素,及早做好预防性的治疗,避免闭合性骨盆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复杂性髋臼骨折的治疗方式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的选取我院骨科2010~2011年间治疗的50例复杂性髋臼骨折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Letournel-judet[1]的分型,其中横行伴后壁骨折5例,前柱并后方伴横行骨折8例,双柱骨折6例,T形骨折13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对于不同的骨折给予不同的手术入路途径进行手术复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在随访中发现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栓塞、坐骨神经及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产生。手术复位后依据Matta[2]的X线片复位标准:解剖复位37例,复位满意20例,复位不满意3例,所有骨折经治疗均愈合。术后临床治疗效果依据D’Aubigne and Postel[3]评分标准来进行评价,60例患者中优47例,良7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90.00%,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对于复杂性髋臼骨折的治疗一般选择手术切开复位重建板内固定,对于不同的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准确把握手术的时机,合理的处理合并损伤,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都是提高手术成功和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骨盆骨折伴多发伤127例的早期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多发伤中的骨盆骨折早期救治。方法 :回顾性研究 12 7例多发伤的骨盆骨折 ,结合骨盆骨折的Tile分类、ISS值对其诊疗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6例死亡 (4.7% ) ,其中 2例因严重的出血性休克死亡 ,1例因颅脑外伤及失血性休克死亡 ,1例因颅脑外伤死亡 ,2例并发MOF死亡。存活 112例 ,根据MattaX -ray评价标准 ,优良率达91.7%。结论 :ISS评分、骨盆Tile分类对多发伤中骨盆骨折的救治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虽然骨盆或髋臼骨折引起的骨盆大动脉损伤很少发生(15%~20%),合并髂外动脉损伤更为罕见,但该类患者死亡率非常高(75%~83%)。然而骨盆或髋臼骨折导致主要动脉损伤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分享4例髋臼顶柱骨折合并髂外动脉损伤病例外科治疗,试图探讨该类型骨折引起髂外动脉损伤的机制。4例患者入院后行损伤控制复苏及手术治疗,除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余患者恢复良好。通过分析4例患者受伤经过及骨折类型,我们考虑髋臼顶柱骨折发生后,由于髂外动脉通过髂耻筋膜等软组织与髂腰肌有一定连接,髂外动脉可能随髂腰肌一起被牵拉入骨折端间隙,髂外动脉直接被骨折端割破,或患者在搬运及骨折复位过程中,骨折块刺破髂外动脉。虽然髋臼顶柱骨折合并髂外动脉损伤很少发生,但其损伤后果是灾难性的。临床医生遇到此类病人时,应高度警惕大血管损伤的可能性,必要时可通过CT血管三维重建或动脉介入血管造影术,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以挽救肢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与血管损伤大出血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85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合并血管损伤大出血的患者36例,给予患者积极治疗,判断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与血管损伤大出血的临床相关性.结果 最常见的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为APCⅡ型及Ⅲ型患者(发现率分别为10.6%及9.4%),骨盆骨折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中,APC骨盆骨折患者更容易合并有大出血的发生(发生率为58.3%),且其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出血量Ⅲ型>Ⅱ型>Ⅰ型.LC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闭孔动脉;出血量Ⅲ型>Ⅱ型>Ⅰ型.VS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及髂内外动脉,出血量较大.CM型骨盆骨折患者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出血量最大.结论 最常见的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为APCⅡ型及Ⅲ型患者,骨盆骨折最易损伤臀上动脉;在不同类型骨盆骨折中,APC骨盆骨折患者更容易合并有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肱骨近端骨折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肩袖损伤。严重的肩袖损伤是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活动受限的常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与骨折Neer分型和年龄分布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回顾性分析海口市某三甲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126例肱骨近端骨折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不同年龄分层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生率。 结果 不同性别肱骨近端骨折病人年龄、骨折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985)。126例肱骨近端骨折病人中,49例(38.9%,49/126)术中确认存在肩袖损伤,其中41例在术前通过MRI得到确认。合并肩袖损伤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人的平均年龄为(76.9±9.8)岁,与不合并肩袖损伤的病人的平均年龄(53.4±8.3)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8,P=0.034)。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发生率最高,为49.3%(37/67)。 结论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病人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常常合并肩袖损伤,这对临床肱骨近端骨折的处理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26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入住SICU病房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伤情及抢救要点。结果:经休克复苏,多学科协同治疗,治愈17例,死亡9例。结论:对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应重视颅脑、胸腹脏器、泌尿生殖系等合并伤的诊断,有效控制大出血和多学科协同治疗是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