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有研究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校正QT间期离散度(ΔQTc)延长[1],溶栓[2]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3]后的成功再灌注可使部分患者延长的ΔQTc再缩短,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在成功的再灌注之后延长的ΔQTc不能再缩短,仍然呈现ΔQTc延长,本研究旨在明确这种现象的临床意义,探讨ACS患者PCI术后ΔQTc 缩短和ΔQTc延长的在住院心脏性猝死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重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IABP辅助下重症AMI并发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患者12例,对临床特点、死亡原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再血管化之前死亡3例(25.0%),再血管化之后死亡9例(75.0%).死于心脏直接原因者7例(58.3%),死于非心脏直接原因者5例(41.7%).结论 尽管IABP是抢救重症AMI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要进一步降低重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应该尽早使用,尽早血运重建,并加强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持续而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常并发心力衰竭、休克和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处理此类患者时,院前急救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首发症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癌痛患者使用美沙酮镇痛对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美沙酮治疗大于等于7天且治疗前后均有心电图检查(Electrocardiogram,EC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美沙酮治疗、ECG检查、合并用药等相关数据。结果:美沙酮治疗前,有5.13%的患者QTc间期延长,其中显著延长0.85%;美沙酮治疗后,有15.38%的患者QTc间期延长,其中显著延长为5.98%。9.40%的患者△QTc大于60 ms;4.27%的患者治疗结束QTc间期延长且△QTc大于60 ms。低血钾、低血镁、具有心血管疾病史、年龄及合并使用TdP风险药物是患者导致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ECG检查未发现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的发生,以及可能诱导TdP发生的心脏疾病(心肌梗塞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美沙酮可能引起QTc间期延长,TdP风险因素可能增加QTc间期延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脏性猝死(SCD)是指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心电图不但是AMI早期诊断的最简单、可靠工具,还是判断治疗结果和预后的主要手段,本文对46例AMI患者发生猝死的心电图分析,旨在讨论AMI患者早期心电图的特殊改变,以采取及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肺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的变化.方法 78例老年AMI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依据是、否并发MODS分组,分为对照组、单纯心肌梗死组(AMI)、MODS组.观察其与血浆CRP及TNF-a的相关性.结果 AMI和MODS组患者血浆CRP及TNF-a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并发MODS组血浆CRP及TNF-a水平明显高于老年单纯AMI组(P<0.05).结论 血浆CRP及TNF-a水平与老年AMI及合并MODS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老年AMI合并MODS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非心脏手术并发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并不少见,尤其高龄者,且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为心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因而死亡率颇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就1978年以来非心脏手术后并发AMI6例,结合文献,就其术中、术后并发AMI的原因和术后发生AMI临床表现作一讨论,以供临床参考。1 病例 6例中男性4例,女性2例。因阴囊肿物手术死亡1例、因颈前肿物手术后出院1例、因食后上腹部疼痛手术死亡1例,因腹痛呕吐手术死亡1例,因尿潴留手术死亡1例,因进食梗阻手术后出院1例。2 讨论2.1 非心脏病人手术注意事项: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合并AMI已引起临床关注,Dack报道了21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60岁以上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DM-AMI)与4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NDM-AMI)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点,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胸闷、心悸、倦怠乏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恶心、呕吐、出汗,12例患者低血糖后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组急性心肌梗死静息状态发病率高,无痛性居多,血脂紊乱多为混合型,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且严重心脏事件的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积极控制血糖,预防低血糖,老年2型DM患者合并AMI预后差,病死率高.糖尿病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心肌梗死是糖尿病的重要死亡原因.应高度重视并积极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刘柏年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03,31(8):500-50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的缺血预适应(IP)效应.方法选择AMI合并2型DM患者(DM组)117例,同期无糖尿病AMI患者(非DM组)412例.按AMI前24 h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分为AP(+)组及AP(-)组,分别分析其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并发症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非DM组中AP(+)组的CK-MB峰值、室速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心源性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AP(-)组,出院时LVEF明显高于AP(-)组(P<0.05);DM组中AP(+)组及AP(-)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于无糖尿病的AMI病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而这一缺血预适应效应在糖尿病患者中丧失.  相似文献   

10.
杜萍 《河北医药》2007,29(7):767-76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观点认为,AMI患者至少应卧床2周,以减轻心脏的负荷[1].但欧美一些国家早在70年代就开始对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早期活动、早期出院的康复方案,实行这一方案并不增加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反能加快患者体力和心理状况的康复[2].我们针对AMI患者的病情特点,把整体护理运用到AMI患者的早期康复过程中,由责任护士对AMI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以期通过系统化整体护理促进AMI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促发因素、临床特点 ,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提高早期诊断率 ,降低病死率。方法 分析总结 2 9例老年危重症 (脑血管意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及大手术后 )患者合并AMI的临床资料。结果 进食不足、脱水治疗、心力衰竭、感染、缺氧、应急反应等往往是并发AMI的促发因素 ;确诊AMI的时间是在入院后 2~ 10天 ,病程中均无明显胸痛 ,临床表现不典型 ,早期易漏诊 ,病死率高。结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较易并发AMI,且预后差 ,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及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持续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用ROC分析确定房颤持续时间对预后影响的时间点。在298例AMI并发AF的患者中,对比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F<7小时130例与AF≥7小时168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F≥7小时患者特点是高龄、严重的心衰。且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AF<7小时患者(P<0.05)。结论AF持续时间≥7小时可能是AMI并发A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危急症之一,早期有效的溶栓可以改善AMI的近远期预后,溶栓愈早获益越大.2000年至今我们对56例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急救治疗,本文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郑晓  陈雪  杨枫  张楠  苏艳 《河北医药》2023,(6):833-836
目的 探讨1期支架植入和延期支架植入对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离散度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冠脉造影显示为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AMI)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开通后是否即刻进行支架植入分为1期支架植入组和延期支架植入组,每组40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检查的40例胸痛、胸闷但冠状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QTc离散度、心肌灌注情况(TIMI血流分级、血栓评分)、PCI情况以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无论是1期支架植入组还是延期支架植入组,术后均显著降低了AMI患者的QTc离散度,提高了TIMI3级血流占比,降低了血栓积分,且以延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延迟组无论是在置入支架例数、平均支架数量,还是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方面,均显著低于1期支架植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及术后1年内延迟组的MACE发生率远低于1期组(P<0.05)。结论 AMI患者血管开通后延迟支架的植入利于患者QTc离散度的降低、心肌灌注情况的改善,且可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效果优于1期支...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惠芳 《淮海医药》2007,25(1):68-6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AMI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缺血或梗死,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AVB)是老年AMI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1-3].为了解老年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本研究对162例老年AMI中合并AVB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和AVB的转归进行分析,比较老年AMI合并AVB与否在心力衰竭、病死率、休克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以了解AVB对老年AMI患者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缺血或梗死,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AVB)是老年AMI患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1-3].为了解老年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本研究对162例老年AMI中合并AVB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和AVB的转归进行分析,比较老年AMI合并AVB与否在心力衰竭、病死率、休克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以了解AVB对老年AMI患者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求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综合ICU(重症医学科)及心内科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共计2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观察组共97例,患者入院时先应用IABP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择期PCI治疗,对照组予以急诊PCI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改善情况;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并发CS的患者应用IABP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尿量,并有效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1].AMI是内科危重症之一,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心律失常与休克,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常见的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的疾病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作为治疗AMI的有效方法已经得到公认。目前,对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评估还是停留在单纯应用肌钙蛋白、脑钠肽(BNP)等心脏指标方面。而临床工作中,心功能不全与肾功能不全通常互为因果、如影随形,共同影响患者的预后~([1]),将患者心肾情况结合来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