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蝙蝠葛碱(dauricine;山豆根碱)系防已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根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降压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我院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该药引起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48岁,农民,住院号10527。因心慌、心悸1年半,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性室性早搏,于1984年3月25日入院。既往无风湿性关节炎病史。体检:BP130/80,肺(-),心界不大,心率78~83次,心律不开,可闻频发早搏,心尖区可闻Ⅱ级收缩期杂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较少见却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我们对蓟县医院1995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LBBB56例病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例1,患者男性,59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1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50/92mamHg。双肺(-)。心界不大,心率6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心电图示窦性心率,Tv_(1、2、3、)倒置,Tv_4双向,负大于正。住院后第四天,患者突然感心前区疼痛,出汗。心电图示各导联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即含硝酸甘油2片,半小时后复查心电图:Ⅰ,Ⅱ,  相似文献   

5.
傅春枝 《河北医药》2012,34(14):2128-2129
目的 通过对我院收集的5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的分析,总结其临床疾病谱的特点,以提高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的认识.方法 统计分析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5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对其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类.结果 在50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疾病患者中,冠心病225例,高血压85例,扩张性心肌病7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85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结论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绝大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占疾病病因的绝大多数,其次是高血压,也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于患者安静仰卧位下行12导联同步ECG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伴随疾病以及临床胸痛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对观察组存在临床胸痛表现患者行冠脉造影,统计观察组临床胸痛表现与冠脉造影异常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其他原因引起的CLBBB包括冠脉综合征、主动脉瓣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以及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等,两组患者存在临床胸痛表现比率无差异,观察组胸痛者冠脉造影异常比率大于无胸痛者。结论在老年患者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多与冠心病、高血压相关联,在临床诊断上尤其是无明显胸痛表现的老年患者,除心电图外,常常需要结合冠脉造影确诊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张军堂 《淮海医药》2010,28(5):424-424
目的探讨无临床症状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基础病因。方法 2000年-2009年共收治LBBB患者63例,临床症状均不明显,进行心超、胸片、血脂、血糖、心肌酶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等检查,确定其基础病因。结果 63例LBBB患者中,冠心病21例(33.3%)、扩张型心肌病(DCM)15例(23.8%)、心脏瓣膜病10例(15.9%)、高血压心脏病5例(7.9%)、先天性心脏病3例(4.8%)、心肌炎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各2例(3.2%),无明显病因者5例(7.9%)。结论无临床症状而心电图表现为LBBB者最常见于冠心病,其次为DCM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为少见病因,部分病例无基础病因可寻。冠心病患者中LBBB的出现主要与左前降支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价体系,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医院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必将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10.
口服乙胺碘呋酮引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报道尚少,现将我院所遇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68岁。住院号12649,患者因胸闷,心悸3年,加重半月,于1999年6月21日以冠心病,心律失常收入院。查  相似文献   

11.
室内三支传导阻滞是引起心室停搏和阿斯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左束支分支间歇性阻滞者较为少见,现报道一例。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1996年5月13日因突然昏厥而入院。既往有心前区疼痛和反复昏厥史。临床初步诊断:冠心病。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描记心电图示各导联窦性 P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依据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术、胸片或肺CT,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6例CLBBB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合并冠心病与不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老年组与非老年组CLBBB的临床特点。结果患者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的比例依次为48.2%、46.4%和26.8%。CLBBB合并冠心病以老年男性患者多见(63.0%),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出现率较高,依次为63.0%、61.5%和57.7%。老年组CLBBB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电轴明显左偏概率高。结论 CLBBB中前三位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年龄≥6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容易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合并CLBBB的愈合较差。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以下简称CLBBB),临床上远较右束支传导阻滞少见。一般认为,发生CLBBB多表示心肌有严重或(氵弥)漫性的损害,其预后恶劣。为探讨冠心病并发CLBBB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我们随访了自1975年1月至1981年12月发现的临床资科比较完整的20例,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7岁,因反复胸闷、心悸,活动后气促、双下肢水肿3个月,加重入院。彩超显示左右心房稍增大,心包的脏壁层分离,内有炎性液体暗区12~15mm,x线和CT显示,两侧胸腔内有少量积液,心包积液,心包脏层较壁层略增厚,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偏快94次/分:②QRS波电压偏低:③TⅠ ⅡavL、avF倒置,V1呈rsR’型,SV5粗钝,QRS>0.12秒。患者入院后经利福平,异烟肼,利尿剂等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x线胸片两肺结核吸收,超声心动示心包积液吸收,心电图示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出院后继…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女,31岁,心悸8d于1986年9月4日就诊。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予漫心律150mg/Q6h po,服药后3d(9月6日),室早消失,但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停用慢心律4d后(9月10日),CRBBB消失,又复频发室早,再次服用慢心律,4d后(9月14日),室早消失,CRBBB再次出现,停药后24、48h作心电图动态观察,于72h(9月17日)CRBBB消失。 讨论:利多卡因可加重室内传导障碍,而慢心律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患者,男,57岁,因反复胸闷、心悸,活动后气促、双下肢水肿三个月,近几天加重入院。彩超显示左右心房稍增大,心包的脏壁分离,内有炎性液体暗区12~15mm,X线和CT显示两侧胸腔内有少量积液,心包积液,心包脏层略增厚与壁层,心电图示(见附图1),窦性心律偏快94次/分;QRS波电压偏低;TⅠⅡ avL、avF倒置,V1呈rsR捫停琒V5粗钝,QRS>0.12秒。患者入院后经利福平,异烟肼,利尿剂等治疗二个月后症状消失,X线胸片两肺结核吸收,超声心动示心包积液吸收,心电图示(见附图2)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出院后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80例心电图资料,依据是否合并左室肥厚分为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50例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30例。结果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组Sv2、Sv3、Sv3+Rv6均高于单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v2、Sv3、Sv3+Rv6均可以作为诊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诊断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都可喜致急性左心衰竭及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史晓红,张善亮,徐景善(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郑州450003)关键词阿米三嗪;萝巴新;脑梗死;心脏传导阻滞都可喜(Duxil)是阿米三嗪和萝巴新的复方制剂。据国外资料[1]介绍,该药的临床和生物学...  相似文献   

19.
胺碘酮为苯骈呋哺类衍化物,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笔者遇见1例应用胺碘酮引发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现报道如下。患者男,65岁,教师。因反复气喘5年入院。入院时为肺气肿体征,心率96次,节律不齐,频发早搏。临床诊断:慢支、肺气肿、肺心病、老年性心脏病、心肌退行性病变、高敏体质。心电图示:颁发室性早搏,右心室肥大,患者于1994年7月11日上午gb,口服胺碘酮0.Zg,每日3次,连服3d,15日因早搏次数未减少,再续药0.Zg,每日3次,16日下午心电图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即停用胺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可能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慢性CLBBB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并做前瞻性研究。结果CAG检查正常者58例(79.1%),冠脉病变15例(20.9%),其中男性50例(79.1%),女性23例(31.5%),年龄(49±8)岁,病史0.6~13年;诊断为心肌病53例(72.6%),冠心病15例(20.6%),其它5例(6.8%);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13.8%),Ⅱ级52例(71.2%),Ⅲ级11例(15.0%);CAG检查前降支(LAD)病变11例(73.3%)(P<0.05),左回旋支(LCX)病变4例(26.7(),前降支合并左回旋支病变1例(6.7%),前降支合并右冠脉(RCA)病变2例(13.3%)。结论慢性CLBBB患者发病缓慢,大多有心衰表现,临床上常见于心肌病,较少见于冠心病;CLBBB可能是心肌病逐渐发展和加重并逐步发展为心力衰竭的预报因子;LAD及LCX病变是慢性CLBBB患者冠心病的"罪犯"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