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鄂维琴 《中国卫生产业》2013,(31):130+132-130,132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7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125例稳定性心绞痛伴糖尿病病人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比对照组显著改善,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P<0.05);观察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两药联用未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效果良好,比单独用药能更有效的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ABCD3-Ⅰ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系统评估,探讨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对TIA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0例首发TIA患者于发病后48 h内行危险因素评估以及影像学检查[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按ABCD3-Ⅰ评分法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单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观察7d内各组脑卒中的发生率,比较双联抗血小板聚集与单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结果 TIA后7d内,低危单抗组、低危双抗组无一例发生脑卒中;中危单抗组发生9例(42.9%,9/21),中危双抗组发生2例(2/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单抗组发生9例(9/18),高危双抗组发生3例(15.0%,3/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抗组有3例发生恶心、反酸等消化道不良反应,双抗组发生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出血倾向,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ABCD3-Ⅰ评分中、高危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能较单药预防脑卒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CYP2C19基因分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01例,入院时抽血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按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型、中等代谢型和慢代谢型3组。入院当天给予拜阿司匹林标准剂量和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之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分别于入院第1 d和第7 d测血浆二磷酸腺苷(ADP浓度)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服用氯吡格雷前,3组间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氯吡格雷7 d后,3组血小板聚集率较服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指导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观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100mg,/d)+波立维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a),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组(拜阿司匹林100mg,/d)。分别于实验前和治疗6个月后,测定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聚集率(ADP作为诱导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和波立维药物均有抗血小板作用,两药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孙立谦 《现代保健》2014,(10):58-6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老年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观察两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出血率及凝血三项。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出血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的凝血三项比较变化均不明显。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疗法疗效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本院内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患者中抽取100例,收集2019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神经内科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抗血小板药物1周检测血栓弹力图,根据AA抑制率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敏感组(n=60)、阿司匹林抵抗组(n=40),依据ADP抑制率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敏感组(n=70)、氯吡格雷抵抗组(n=30),统计分析患者基础资料及临床实验室参数指标,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 针对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BMI均对于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会产生一定影响(P<0.05)。实验室参数影响单因素分析发现,血小板体积、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差异明显(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与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BMI有关,血小板体积、糖化血红蛋白属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AR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300mg及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治疗,4周后采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阿司匹林100mg和阿司匹林300mg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加用氯吡格雷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加大阿司匹林剂量不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AR,而加服氯吡格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患者AR的发生率,同时对AR患者应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硝苯地平与阿司匹林联合硝苯地平应用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氯吡格雷联合硝苯地平及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联合硝苯地平对急性变异型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们将出现症状后24h内就诊的84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硝苯地平10mg每日三次的基础上接受氯吡格雷(42例,首剂300mg,随后75mg,每日1次),安慰剂(42例)治疗持续9~12个月。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1个月后42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0.95%,无效者8例,无效率19.05%。安慰剂组42例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69.05%,无效者13例,无效率30.95%。随访观察12个月,主要终点为综合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氯吡格雷组9.52%,安慰剂组13.10%。氯吡格雷组发生出血的患者略多于安慰剂组(2.7%vs2.4%),但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结论氯吡格雷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阿司匹林及硝苯地平联合应用可明显地改善变异型心绞痛的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加硝苯地平的效果,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应用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毗格雷(75mg/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应用氯吡格雷(75mg/d)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治疗,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苄丙酮香豆素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GE)监测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用药过程中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指导用药,探讨其在脑卒中的监测和二级预防价值。方法将我院8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用药分为阿司匹林组(36例)和氯吡格雷组(44例),通过TEG-5000监测患者在治疗14 d后血小板抑制率变化确定出药物抵抗患者,对产生药物抵抗的患者改服另一类型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后在7 d后再次使用TEG监测血小板抑制率。结果前期确定为阿司匹林抵抗型或氯吡格雷抵抗型患者在改服用另一药后,AA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相比之前都有极显著性的提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TEG检测指导用药效果显著。另外,在两组药物抵抗组中的女性患者改服另一药物后用药效果显著优于男性患者,原因可能是更多男性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史、吸烟史和饮酒史等危险因素。结论 TEG技术能快速、准确地检测脑卒中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AA%或ADP%),评估患者对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从而为进一步制定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指导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组,予氯吡格雷50mg/d,阿司匹林100mg/d,疗程2周,对两组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检查,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GMP140、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副作用无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确诊为ACS择期行PCI术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双倍剂量组(A组)和常规剂量组(B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周服用阿司匹林100mg/d,手术当天服用300mg,术后给予100mg维持;手术前6h给予氯吡格雷,A组600mg,B组300mg,手术后均在服用阿司匹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150mg/d治疗30d,75mg/d维持治疗直至术后1a。随访记录PCI术后30d内不良反应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30d内未观察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B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84,P=0.149)。A组30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6.0%,略高于常规剂量组的24.0%,且仅在双倍剂量组出现1例消化道出血,其余均为次要出血事件,经)(2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57,P=0.355)。结论双倍剂量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ACS患者PCI术的治疗安全、有效,但对远期预后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薛红霞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752-175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的常规治疗(脑细胞活化剂、钙拮抗剂、甘露醇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50mg/d,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疗程均为2周,所有患者均未行溶栓治疗。于入院时及用药2周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浆中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血浆GMP140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与阿司匹林相比可以更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在脑梗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氯吡格雷对高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32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利用血栓弹力图、流式细胞仪、血小板聚集仪三种检测方法,观察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d后患者血栓最大幅度(MAthromhin、MAADP)、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P选择素、活化GPⅡ b/Ⅲ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 连续服用氯吡格雷7d后,血小板抑制程度显著增加,MAADP显著减少(P<0.01);血小板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活化GPⅡb/Ⅲa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能够获得确切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和雷贝拉唑)对冠心病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1例,其中66例患者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照组),65例患者使用兰索拉唑治疗(兰索拉唑组),50例患者使用雷贝拉唑治疗(雷贝拉唑组).入选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检测各组血小板聚集阈值(PATI)、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蛋白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ADP-PATI为(3.47±0.96)μmol/L,兰索拉唑组为(3.28±1.05)μmol/L,雷贝拉唑组为(3.32±0.83)μmol/L,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蛋白-PATI、血小板聚集率各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期间,联合应用兰索拉唑或雷贝拉唑治疗并不影响抗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佩民 《现代保健》2012,(16):52-53
目的 研究对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98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 例,分别给予硫酸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记录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血小板聚集率(PAG) 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 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胃黏膜出血率.结果 接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均显著延长(P〈0.01),且实验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胃黏膜出血率为4.1%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P〈0.01).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阿司匹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4.1.3.2 氯吡格雷 目前,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或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由此引起的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等并发症也日益受到重视.质子泵抑制剂(PPI)被推荐用于预防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引起的消化道损伤.然而,研究发现,PPI和氯吡格雷均通过肝CYP450的同工酶CYP2C19进行代谢.PPI通过竞争CYP2C19上的结合位点,降低了氯吡格雷诱导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用药4周后两组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明显改善症状,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明显改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UA各危险分层组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分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6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80例)和替格瑞洛组(8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氯吡格雷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凝聚率、细胞因子与相关炎性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替格瑞洛组的NIHSS评分、血小板凝聚率、MMP-9和Ang-Ⅱ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VEGF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P <0.05)。两组的hs-CRP、 IL-6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相当,但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服用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2组疗程2周.分析服药前后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实验室检测的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治疗前后AD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6.78,P<0.01),治疗后ADP值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A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46.36,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分组与治疗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58.12,P<0.01),而治疗后2组ADP值下降速度不同,观察组降低更快.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腹泻,1例患者出现齿龈出血,但症状轻微.结论 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